提起李商隱的詩,我們是不是會想起他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呢?還是他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錦瑟》)?又或者是他的「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如何四紀為君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馬嵬二首》)?抑或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遊原》)呢?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是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自從他祖父那一輩起,就舉家遷居到了滎陽(今河南鄭州)。李商隱的家庭本是李唐王室的旁支,自高祖以來,日漸衰微,他的祖父、父親不僅官職低微,且壽命也不長。就在李商隱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死在了幕府。少年失怙,家境貧寒,這對後來李商隱敏感、細膩、多愁的性格特徵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
敏感細膩的心靈,艱難坎坷的遭際,奔波動蕩的生活,使得李商隱的心中常常生發出種種複雜幽微的感受。這些尤其體現在他的抒情詩以及無題詩之中。李商隱一生所作的詩大致可以分為五種類型:政治詩、詠史詩、詠懷詩、詠物詩和愛情詩。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就是李商隱寫的一首思鄉念親的深情之作——《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你問我什麼時候回家?可是我卻不能告訴你一個明確的日期。唯一能夠告訴你的就是此刻這裝滿了秋池的綿綿不盡的巴山夜雨了。什麼時候我才能夠回到家鄉?那時的我們一定會坐在家裡的西窗下,共剪著燭花,一同訴說著今宵這巴山夜雨中的相思之情吧?那個場景一定會十分美好!
「君問歸期未有期」採取了一問一答的方式:先說「君問歸期」,後回答「未有期」,一停一頓,一轉一折,跌宕起伏間盡顯詩人的文筆表現力。就這麼一個自問自答,就把一個羈旅在外、盼歸不得歸的滿腔愁苦之人的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這人就在眼前,讓人忍不住也跟著一起愁怨起來。
「巴山夜雨漲秋池」這是對眼前之景的描寫,愁苦的夜裡又下起了一場綿綿密密的雨,淅淅瀝瀝,漲滿了秋池,煙雨朦朧瀰漫了巴山的夜晚。本就心中十分的愁苦,眼前又下起了綿密的夜雨,滴滴答答,更讓人心煩意亂。本來眼前的雨和心裡的愁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詩人用眼前之景來述說這心中的愁,正映照了「一切景語皆情語」。
其實詩人並沒有直接訴說自己到底是什麼愁、什麼苦,只是藉助了這眼前的景物,充分發揮想像,另闢新徑,轉而道出了自己的心願:「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構思之奇妙,可謂是出人意料。但是設身處地一想,卻又是那麼地合情合理,極其情真意切,讓人覺得這就是自然流露,且字字發人肺腑。
「何當」這個表達意願的詞語是由「君問歸期未有期」這個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和「卻話」這兩個動作又是由眼前現狀而生發出的對於未來美好相逢的憧憬。殷切盼歸,得歸之後,「共剪西窗燭」,由此又可見詩人內心迫切的思歸之情。期盼他日的重逢,待到那時,「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切想像是那麼地美好,然而此時卻是「一人獨聽巴山夜雨」,無人與語,就顯得分外悽慘。
詩的主旨有寄內、寄友人二說。對此,你怎麼看呢?然而,無論是寫給妻子,還是寄贈友人,詩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都是一樣的感人至深。詩的首句以回答對方的詢問發端,以見對方對於自己的牽掛之情。第二句把「未有期」之答的難言之隱以眼前的景致宕開,既是寫悽風苦雨,又是寫悽迷之情。第三句是對團聚的美好期許,最後一句卻又重提了巴山夜雨的悽涼。
雖然這首詩只有短短的28個字,卻有「歸期」與「未有期」的迴環,又有「巴山夜雨」的重言之筆。在這反覆的跌宕起伏之中,寫出了詩人的欲說還休、欲罷不能,把詩人的纏綿悱惻演繹的柔腸百結,動人心扉。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