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一首詩 造就最倒黴國民黨將領[圖]-張輝瓚 北洋時期 1927年...

2020-11-28 東方網


  毛澤東的一首詩,造就了最倒黴的國民黨將領張輝瓚。

  1931年春,毛澤東在寧都黃陂村揮筆寫下在第一次反圍剿勝利之後,做詞《漁家傲·反第一大「圍剿」》:「萬木霜天紅爛漫,天邊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毛主席《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詞的廣為傳誦,使張輝瓚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字。

  有學者認為,這首《漁家傲》中,「前頭捉了張輝瓚」一句太過直白,簡直就是以口語入詞,為作詞家所諱。但也許正是因為直白,才容易被文化水平不高的根據地群眾所傳唱。另外,它也反映了毛澤東打了勝仗以後,寫作此詞時的一種酣暢淋漓的痛快心情。

  在軍閥時代,張輝瓚不算是大人物,他的出名,主要由於他是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第一次大規模「圍剿」的前敵總指揮,而且一敗塗地,受過毛澤東詩詞的「表彰」。

  清末湘軍興起以來,湖南出將軍,但戰事也多,外面的人打還不夠,自己關起門來打。北洋時期,就數湖南軍閥的派系多,有趙(恆惕)派、程(潛)派和譚(延ND064)派,後來趙派中又分裂出唐(生智)派,湘西還自成一個系統,誰也不理。張輝瓚就屬於勢力最弱的譚派的一個小小的師長。那個年月,軍長、師長、司令遍地都是,有兩枝槍就可以充司令,一枝手槍自己拿,另一枝長槍衛兵扛。

  譚派在湖南,多數時候在野,甚至四下流浪,寄人籬下,所以,這種師長能有多少軍隊,天才知道。當然,張輝瓚還比較幸運,由於主公譚延站隊正確,選擇了國民黨,在國民黨內又選擇了蔣介石,所以,在協助蔣介石打敗了政敵唐生智之後,譚派居然在湖南當家作主了,雖然此時譚延已經將軍隊交給了部下魯滌平。

  在譚延短暫的主政湖南期間,論功行賞,張輝瓚曾做過一任湖南的警察廳長。說起來,張輝瓚也算是個讀書人,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生,向有儒將之名,所以,在警察廳長任上,很是出了一迴風頭。據說有次設計抓了一個很傷風化,卻又在政界很有靠山的老鴇,將其就地正法,還附了一篇駢四驪六的判決書,很是讓遺老遺少們興奮了一陣子。

  在跟魯滌平之後,對付打算跟蔣介石叫板的唐生智,抄後路,也抄得不錯,害得唐生智兵馬未動,就已經四分五裂崩潰了。

  不過,此公跟紅軍打仗卻運氣很差,第一仗就被殲滅(師部並兩個旅),自己做了俘虜。幸好由他小舅子朱耀華率領的一個旅,見機得早,開溜及時,不然後來為他修墳的人都沒有了。

  被俘之後,據紅軍的叛將龔楚說,張被帶到了朱德那裡,朱德表示要辦一個紅軍學校,讓張來做教授。張輝瓚還見到了同鄉毛澤東,張口便稱潤之先生,彼此還敘了舊,他們原在大革命時期的廣州,曾經相識,毛還到湘軍做過演講。張輝瓚表示,可以給紅軍捐獻藥品和彈藥。據郭化若回憶,毛澤東當時顯然沒有要殺張輝瓚的意思,雙方談得還不錯,而且張的利用價值還挺大,至少對紅軍的裝備改善會有幫助。

  如何處理張輝瓚,是殺是留還是放,由於以前從來沒有俘虜過這麼大的官,紅軍內部意見也不統一。毛澤東和朱德都主張不殺張輝瓚,毛澤東說:「諸葛亮擒孟獲敢七擒七縱,我們為什麼連兩擒兩縱也不行呢我看不能一擒就殺。」

  按照朱、毛的想法,把張輝瓚放到即將開辦的紅軍學校當教員。有軍就有校,治軍先治校,國民黨辦黃埔,共產黨就要辦一個「紅埔」。毛澤東在1927年11月下旬,就帶領秋收暴動的部隊在井岡山麓龍狀元橋畔的龍江書院,創辦了井岡山紅軍教導隊;1928年春,朱、毛會師,紅軍教導隊擴編為紅4軍教導大隊。可教導隊畢竟帶有隨營學校的性質,辦一個正規化的紅軍學校才是朱、毛的理想。

  而辦紅軍學校此刻正缺少軍事教員,張輝瓚倒是個合適的人選。

  1931年深秋,毛澤東在江西寧都縣的小布村,創辦了中央蘇區最高指揮學校——工農紅軍學校。不過,張輝瓚已經被殺多時了。

  1931年1月28日,江西吉安東固區蘇維埃政府召開公審大會,3000多人參加了大會。原定在鎮裡的廣場,但因為參加公審會的人太多,會場臨時改在小山坡上召開。張輝瓚被頭戴高帽,五花大綁地從龍岡押回東固,被拖到一大群農民、鄉鎮貧民、手執紅纓槍的年輕赤衛隊員和身披徵塵的憤怒的紅軍戰士面前。

  毛澤東本不想讓張輝瓚去東固,但張輝瓚在距龍岡30華裡的東固大搞「三光」政策,民憤太大,不讓批鬥群眾不答應。

  張輝瓚做的壞事實在是太多了。1929年他任南昌衛戍司令時,曾屠殺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1000餘人,人稱「張屠夫」。一個月前,在「進剿「東固的時候,張輝瓚命令部下:東固已匪化,石頭要過刀,板凳要火燒。40裡內,凡10歲以上的男女老少,格殺勿論。不論民房公房,草屋土屋,在部隊撤退前,一律燒光!凡可攜帶之物資、食物,全部帶走!

  東固是個南北狹長,東西扁圓形的盆地,四周都是高山大澗,從四壁山崗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東固街上一片火光,聽得到殺害平民百姓的槍聲,以及受害者慘不忍聞的令人傷心落淚的啼哭聲,呼救聲。

  有道是「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雖說毛澤東已經安排紅8軍軍長何長工跟著去東固做群眾的說服工作,可到了公審批鬥會場,局面失去控制,根據地人民群情激憤,一片「剝皮」、「抽筋」的喊殺聲。

  會場維持秩序的紅3軍戰士,也十分痛恨張輝瓚。就在剛剛結束的龍岡戰鬥中,紅3軍死傷3000人,當時沒有那麼多棺材,只好幾十個人埋一個坑。紅3軍的戰士多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寧可死在戰場上,也不願被自己人當作AB團殺了,所以,打仗勇猛頑強。

  在群眾極其憤怒的聲討聲中,張輝瓚終被當眾槍決。

  周恩來有意釋放張輝瓚

  關於張輝瓚的被殺,有人歸因於王明左傾路線。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後,王明「左」傾路線開始統治中央蘇區。但通過事後中央採取的措施來看,證實中央也並不想處死張輝瓚。

  第18師在龍岡覆滅,師長張輝瓚被擒,在國民黨軍界掀起軒然大波,國民黨南昌行營主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傷心地向蔣介石報告:「龍岡一役,18師片甲未還。」

  張輝瓚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私生活算比較嚴謹的一個,與妻子朱性芳感情甚好。朱性芳此時正在漢口,得悉丈夫在龍岡戰敗被俘,急得坐臥不安,派人去上海尋找中共中央所在地,欲傾家蕩產贖回其夫。

  湖南軍界的程潛、唐生智、何鍵、範石生也紛紛向中共傳遞信息,要求紅軍不要殺掉張輝瓚。蔣介石也許諾了許多條件,只要放回張輝瓚,國民黨願釋放關押在白區的大批「政治犯」,而且由上海三家銀行作擔保,向紅軍贈送20萬元現款和20擔西藥及其他槍枝。

  為此,蔣介石責令魯滌平派省府秘書王信一前往上海,秘密與中共中央聯絡人員龔飲冰取得聯繫。

  中共中央鑑於此種情況,決定同意談判。張輝瓚在國民黨湘籍軍人中有一定的影響,利用其影響,可以做分化瓦解國民黨軍的工作。主持軍事工作的周恩來派中央軍事部副秘書長李翔梧為紅軍代表,派中共中央特科塗作潮為中共代表,隨王信一去南昌談判,並派通訊員去中央蘇區,交給朱德一封信,要求做好放回張輝瓚的準備。魯滌平已準備待張輝瓚釋放回來,為他設宴壓驚。

  當時紅軍急需槍枝彈藥,紅3軍在龍岡戰役前,3個人才有一支步槍。許多戰士四肢打斷了,沒有麻藥,是用鹽水消毒,用鋼鋸截肢。

  可惜,這些都晚了。因為當時交通不便,派往中央蘇區的送信的通訊員沒有趕在張輝瓚被殺前趕到。

  朱德事後回憶這件事時,曾經痛心地說:「按說真不該殺張輝瓚。如果當時留著他,不但可以解決根據地的不少困難,還可以用他做人質,換回許多獄中的同志,可是把他殺掉之後,蔣介石為了報復,立刻處決了我們許多被捕的共產黨員,其中包括幾次起義失敗後被俘的軍官。」

  小時候,我中學有個很好的朋友,父親是朱耀華的後人,跟張輝瓚有親戚關係,由於不滿於現實,而傾向革命,後來卻被發配到了黑龍江的北大荒。他和父親,一直都在為張輝瓚背黑鍋,混都混不過去,因為那是領袖詩裡提到的反面人物。在文革期間,革命小將見了他家的人,就會背誦:「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記得有位著名的歷史學家說過,在歷史上,凡是跟共產黨作對的人,不管你出身有多麼的高貴,下場都很慘。這話不一定全對,但對於某些人來說,卻千真萬確。張輝瓚,就是這樣一個很慘的人,很不幸參與了第一次「圍剿」,很不幸碰上了毛澤東,碰上了毛澤東又不趕緊逃,還逞能孤軍深入,更不幸的是大名被毛澤東的詩記錄了下來,想不「出名」,難!

相關焦點

  • 國民黨推翻北洋政府,是歷史倒退嗎? / 南京政府「黃金十年...
    圖註:1912年3月10日,身穿前清陸軍上將軍常服的袁世凱(前中)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與部分政府官員和外國使節合影癱瘓與振興:北洋政府vs南京政府文 | 諶旭彬近年來,歷史圈流行一種為北洋政府鳴不平的風氣。比如,有學者認為國民黨「北伐」推翻北洋政府,乃是歷史的倒退;國民黨為了證明自己「北伐」的合理性,對北洋政府大肆抹黑。
  • 將星閃耀:歷數那些英年早逝的共和國將領,平均年齡只有23歲
    從1921年起,一直到新中國的建立,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歷經了28年的艱苦奮鬥,才取得革命的勝利。在這一段時期,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了革命的勝利拋頭顱灑熱血,很多人成了革命烈士,因而沒有出現在1955年懷仁堂的授銜隊伍中,他們是遺落的無冕將軍。在這其中,有這麼一群人,放在當今社會本該是上大學的年紀,但是卻已經成為我軍的高級將領,有些是師級甚至是軍級。
  •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1927.8至1937.7)
    參加會議的有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團中央委員、中共地方代表等22人,共產國際代表羅米那茲等人也參加了會議,會議系統地揭露和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對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統一戰線工作的經驗教訓作了深刻的總結,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在中央的領導,選舉瞿秋白、李維漢、蘇兆徵等組成黨的臨時中央政治局,毛澤東、周恩來等被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
  • 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圖)
    圖為《辛亥革命大事錄》內頁。「辛亥革命」如今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詞,一般理解為「1911年爆發的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1921年10月梁啓超以《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為題,發表演講,詮釋了辛亥革命內涵。第一次國共合作初始,陳獨秀撰寫《辛亥革命與國民黨》,專門探討革命失敗的原因,「辛亥革命」漸成專有名詞。隨著北伐的節節勝利,在有關紀念中,「辛亥革命」字樣出現得特別頻繁。1927年雙十前夕,中國國民黨中央制定了宣傳大綱,第一條就是「繼續辛亥革命的精神,矯正辛亥革命的缺陷」。
  •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圖)
    原標題: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圖) 1976年9月9日零時10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名譽主席毛澤東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 1928年後的國民黨新軍閥
    民國時期的軍閥分為兩個時期,1912-1928年的北洋軍閥時代和1928年後的國民黨新軍閥時代,今天為大家簡單介紹下1928年東北易幟後到中原大戰前的軍閥勢力。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 何亮亮:中國真正革命不是辛亥革命 是1927年大革命
    為什麼1927年這個年份非常重要,時事評論員何亮亮認為,中國真正的革命其實既不是辛亥革命,也不是五四運動,而是1927年那一場席捲全中國的,由南向北的那場大革命。何亮亮:今天的傳播焦點,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新書《中國1927:誰主沉浮》。
  • 1927年大革命
    年大革命失敗共產黨人慘遭殺戮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收繳工人糾察隊的武器,捕殺工人和共產黨員。    5月21日,在蔣介石、汪精衛唆使下,湖南的國民黨反動軍官許克祥在長沙發動反革命政變(即馬日事變),襲擊湖南省總工會、省農民協會及其他革命組織,捕殺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和革命群眾。這個事變是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黨右派和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黨右派公開合流的信號。
  • 外國人眼中毛澤東什麼樣? 日本人曾認為是大胖子
    圖1是毛澤東1927年與國民黨委員合影的截圖,該合影流入蘇聯後,有人分析這是毛澤東,並將之登載在刊物上。圖2是1936年《共產國際》德文版的插圖。但1937年,日本內閣印刷局發行的《周報》卻刊載了「胖得溜圓」的錯誤毛澤東照片。   石川禎浩說,日本當局使用了和毛澤東其實沒有任何關係的照片(一個胖子),可能性有兩種:「如果真的以為毛澤東就是胖子,可以說日本侵華戰爭沒有做到『知己知彼』;如果是為了製造中共的負面形象,刻意進行輿論誤導,則反映了日本政府的愚民政策。」
  • 毛澤東與紅中社
    毛澤東作為紅一方面軍的最高領導人,對紅軍無線電事業的創立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關注。1930年12月30日,紅軍在第一次反「圍剿」鬥爭的龍崗戰役中殲滅了國民黨張輝瓚部。幾天後,剛剛從國民黨部隊加入紅軍的原電臺人員王諍、劉寅等,受到了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劉寅後來在一篇文章中回憶了這次見面的情景:「1931年1月3日下午,我們在一個祠堂裡見到了毛總政委和朱總司令。
  • 中國各個時期的國歌、歌詞及其歷史背景
    最可嘆:猶太、印度與波蘭,亡國恨,談之心寒!」1896,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作為外交特使赴西洋訪問。歡迎儀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國國歌,清政府當時根本不知道國歌的意義和作用,當然也就沒有國歌,於是臨時找了一首適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絕詩加以改編,配以古曲,作為國歌臨時使用,後來成為清朝對外場合之代國歌稱《李中堂樂》。因為李鴻章最早使用此曲,後改稱《李中堂樂》。可算是中國最早的一首準國歌。
  • 民國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內閣成員簡介
    內務總長(3月30日就任,9月25日組閣、仍兼任)財務總長(7月14日暫代)內閣總理(8月20日代理,9月25日就任)言敦源,江蘇人,經李鴻章薦舉給袁世凱,為北洋系中重要參謀人才。因不滿袁稱帝之舉,於1913年7月辭內務部次長及代理總長官職。內務總長(5月2日暫代)熊希齡,湖南人,清末民初政治家。
  • 組圖:毛澤東33副文採非凡的對聯賞析
    毛澤東為他們的婚禮撰寫了這副賀聯。「二月」、「春風」指廖、皮的結婚時間,「梅」、「桃」分別形容他們的品貌,聯語表達了對學友結成連理的讚美和祝願。「桃灼」典出《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原詩是一首賀新娘的詩,詩人看見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鮮豔的桃花,聯想到新娘的年輕貌美。
  • 1948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共產黨戰勝了國民黨!
    國民黨將領的回憶錄,一提起三年的解放戰爭,幾乎沒有一個服氣的,像胡璉,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18師的師長,在華東戰場幾次跟粟裕較量,在淮海戰場上隻身逃脫。最後胡璉打勝的一仗就是金門。胡璉 1907年10月1日-1977年6月22日,漢族,陝西華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黃埔軍校四期畢業,屬陳誠的土木系,國民政府統治大陸後期的著名將領。
  • 毛澤東逝世41周年,以一首詩緬懷這位偉人!
    1976年9月9日,偉大領袖毛澤東逝世。儘管歲月流逝,但思念和緬懷會愈發沉澱。1949年天安門城樓上一句「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宣告中華民族的尊嚴!今天就以一首小詩,緬懷這位偉人!
  • 再祭明末甲申年——重溫毛澤東的「我們決不當李自成」
    1949年初,毛澤東進京前表示「我們決不當李自成」。國共兩黨領導人如此注重研究明史,大概是因為兩黨在1927年後的歷程與明末甲申年前後的故事——儘管結局大不相同——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明朝末期,階級矛盾極為尖銳,天災人禍不斷發生,農村破產、階級壓迫和剝削日益加重,全國到處都有農民起義爆發。1627年,陝北白水縣農民王二率領數百農民殺死澄城知縣張鬥耀,揭開了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
  • 1927年~1928年大革命低潮時期的中共領導機構的組成情況
    1927年在中國革命史上是值得深刻反思的一年。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一年及隨後幾年中,在應對複雜的國內外局勢之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犧牲了眾多優秀黨員。1927年年初,廣州國民政府遷都武漢。美英等列強加大對中國內政的幹涉,美國亞洲艦隊開到上海,美英戰艦製造「南京事件」,日本出兵佔領山東的青島和濟南,這些都旨在阻撓北伐軍繼續北上。
  • 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27年
    決議仍然承認汪精衛等控制的國民黨「當然處於國民革命之領導地位」,決議表示「現在參加政府工作之共產黨分子,為圖減少政局之糾紛,可以請假」,「工農等民眾團體均應受國民黨之領導與監督」,「工農武裝均應服從政府之管理與訓練」,企圖以投降式的讓步來拉住汪精衛。汪精衛更肆無忌憚地煽動「分共」。  7月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舉行擴大會議。
  • 毛澤東逝世44周年:100張照片,緬懷偉人毛澤東!
    自小,毛澤東便顯現出不凡的見識,17歲,毛澤東離開閉塞的家鄉到更廣闊的天地求學,臨行前給父親留下一首詩:「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1925年,而立之年的毛澤東。   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創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