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日課:屈原與端午節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為什麼在歷朝歷代的文學家、政治家中,屈原享有如此高的待遇呢,來看今天的日課了解屈原的故事吧。
屈原和楚王是宗親,姓羋。可為什麼他不叫羋原,而叫屈原呢?原來,秦漢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姓」表示母親家族的身份,氏是姓的支系,表示父親家族的身份。一般女性稱「姓」,男性稱「氏」。屈本來是地名,在今湖北秭歸一帶。春秋時期楚武王把它封給了兒子瑕,屈就成了兒子瑕這一族的氏。屈原是屈瑕的後代,所以叫屈原。
他的身體流淌著楚國皇室的血統,這也在他的內心根植了肩負楚國江山社稷安危的責任感和自覺性。他曾在《離騷》的開篇特別強調自己高貴的出身、降生時刻的不凡、美好的名和字,說明自己有責任、有理由為國家擔負重任。
屈原從小聰穎過人,能夠開卷過目成誦,提筆作文為詩。童年時期,當時能夠搜集到的書,他幾乎都讀過。包括晉國的《乘》、楚國的《木壽杌》、魯國的《春秋》等史書,《論語》等儒家經典,以及廣為流傳的諸子學說等。
屈原更喜歡山歌、漁歌和祭祀歌曲,每每得到一首,便如獲至寶,從中汲取營養。屈原在任職三閭大夫期間,曾把楚地民間祭神樂歌加工改編成一組抒情詩,襲用古題《九歌》。
▲ 《九歌·東皇太一》
在此之前,中國並沒有專門從事詩歌創作的詩人。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錄的都是民歌,每首詩的作者都是沒有名姓,也不可考證。屈原創作《九歌》,也就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留名的詩人。自此,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也由集體吟唱走向以個人創作為主。
屈原學識淵博,能說會道,對國家治亂有自己的見解,加上皇族的身份,深受楚懷王的寵信。23歲便被任命為左徒,執掌內政外交事務。此時,春秋時代的十二大國已經歸併為「七雄」,即將實現大一統。「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當時七國中,秦國最強,楚國最大,整個統一大業的完成,非秦即楚。繼吳起之後,屈原是又一個在楚國主張變法的人。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屈原的政治才能受到了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爭得懷王的寵幸,心裡嫉妒屈原的才能,就對他進行誹謗。
懷王聽信讒言,疏遠了屈原,後罷黜他的左徒官職,貶任三閭大夫,也就是主持宗廟祭祀,兼管幾個大貴族子弟教育的閒差。隨後,因變法損害特權利益的舊貴族勢力對他進行不斷的排擠,屈原又被逐出郢都,遭到了第一次流放。屈原這一年38歲,正是他人生精力旺盛的黃金時段,卻輾轉流離,報國無門,內心滿懷憂愁幽思,故寫作《離騷》。
▲ 《離騷》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歌,《離騷》在文學史上開創了「楚辭」體裁,同時也是楚辭中最重要、最動人的一首長詩。《離騷》是一首長篇抒情詩,帶有自傳體性質。屈原自敘其家世淵源、興趣愛好、性格品行,表達了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以及懷才不遇的悲憤,希望君王能早點任用自己。
其中,諸多經典的句子如滿天繁星,灼灼其華,散發光芒。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是完美人格的外在特徵。「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是他功業未成的焦慮,以及對有限時間的珍視。「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是他用生命的摯誠來捍衛自己的理想的誓言。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唯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是他對昏庸荒唐的楚國國君以及貪婪嫉妒,苟且偷安,把祖國引向危亡的的楚國貴族集團的批判。
屈原流放在外的時候,秦國趁這個機會派丞相張儀離間、拆散齊楚聯盟的關係。楚懷王利令智昏,一再受張儀的矇騙。原來允諾作為齊楚斷交報酬的600多裡最後變為6裡。懷王大怒,先後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
屈原在外交上堅決主張聯齊抗秦,楚懷王在危難之際重新起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目的是讓齊楚兩國締結新的聯盟。秦王又施詭計,親自修書,約懷王去秦國的武關(今陝西省丹鳳縣東南)與昭襄王會晤,重建秦、楚睦鄰友好關係。
屈原極力反對楚懷王要赴秦國之約,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屈原此舉,遭到懷王無情的怒斥。
懷王后果真被強秦所扣,楚國從由齊國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七年後,頃襄王竟然忘記前仇,與秦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苟安。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又遭到造謠詆毀,流放到更為偏遠荒蠻的江南(沅湘流域)。這一流放就是16年,屈原再也未能回到魂牽夢繞的郢都。
文學歷來伴著苦難而行,屈原用人生的磨難築起了中國文學的雄奇高峰。在兩次流放的蹉跎歲月裡,屈原揮毫潑墨,激揚文字,創作出一篇篇浪漫瑰麗、名垂千古的巨製,開創出中國詩歌的新體裁——楚辭。
▲《楚辭》
或許您在不同的直播間兜兜轉轉,只為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或許您苦於網課內容理論生硬空洞,讓您在親子日常教育中無從下手……今天要推薦的直播課正是您所需的「及時雨」,學習優質的直播內容,「刷新」教育觀,做孩子眼中最「酷」的家長!
楚辭是浪漫主義詩歌源頭,為中國詩歌發展開闢出新天地,對中國文學影響極大。漢賦、魏晉駢體文都是由楚辭演化而來,唐詩宋詞更是把楚辭的浪漫主義提升到新高度。
詩仙李白以「屈平詞賦懸日月」詩句,表達了對屈原文學成就的高度敬仰。中國新文化旗手魯迅先生盛讚《離騷》:「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可以說,屈原之後的中國文人都是聚集在他這座文學高山下的。
屈原是文學巨擘,更是令人敬仰的愛國先驅。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在屈原之前,在世人的心中,信奉的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的擇業價值取向,並未有篤定的「愛國」概念。
身具才學的人,比如孔子、孟子、韓非子等,都是周遊列國,「推銷」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政治生涯後期並不被當政者認可,並受到打擊迫害。
儘管有著千般委屈,報國無門,可屈原仍然痴心不改,忠貞不渝地愛楚國,「雖九死猶未悔」,愛的那麼執著,那麼痴情,那麼深沉。兩次被逐,命運多舛。錚錚傲骨的屈原並依舊滿腔熱血和理想,依舊心繫江山社稷、憂國憂民,依舊鬥志昂揚,上下求索。他的心,依舊是楚國心。
當聽到郢都被秦國攻陷的消息後,一生與楚國休戚與共的屈原,陷入巨大的悲傷和絕望中。那時,他已60多歲了,有心殺敵,無力回天。於是毅然絕然地作出了人生最後的選擇: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博雅日課 每日更新
下
期
再
見
博雅日課:每天陪伴
吃了那麼多年粽子,說了那麼多年屈原,你知道端午節還和唐明皇有關麼?
閒情偶寄·種植部 | 博雅日課
閒情偶寄·種植部 海棠 | 博雅日課
閒情偶寄·種植部 玉蘭 | 博雅日課
閒情偶寄·種植部 梨 | 博雅日課
牡丹閒情偶寄·種植部 牡丹| 博雅日課
趣話端午
配圖|杏子 責編|阿諾
點亮「在看」,分享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