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雞是人類飼養最普遍的家禽。家雞源出於野生的原雞,其馴化歷史至少約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後雞肉和雞蛋才成為大量生產的商品。雞的種類有火雞、烏雞、野雞等。而且雞也是12生肖中的一屬。
今年是雞年,雞是中國一種古老而常見的家禽,它和狗、牛等都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的一個見證,家中畜養了雞,說明這戶人家糧米有餘,生活得比較殷實,也算是一個衡量生活幸福與否的指標吧。同時,雞也是一種報曉報時的工具,在古代普通人家,不可能有沙漏,就只能靠雄雞報曉,《西遊記》裡提到的昂日星官就是一隻大公雞。雞和我們的生活如此密切相關,因此也成為成語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今天我們說說關於雞的成語和詩句,以及背後的一些故事。
聞雞起舞:清晨雞鳴當中一幅最勵志的畫面
《聞雞起舞》 王明明 作(資料圖片)
說起雞的成語和詩句,要是羅列起來,那是相當豐富,例如關於雞的成語,有「聞雞起舞」、「牝雞司晨」、「鶴立雞群」、「雞犬升天」、「雞鳴狗盜」、「雞犬不寧」、「呆若木雞」、「殺雞取卵」、「殺雞焉用牛刀」、「雞毛蒜皮」、「雞飛蛋打」、「雞口牛後」、「牛鼎烹雞」、「雞犬相聞」等等,而關於雞的詩句則有「雞棲於塒」、「雞棲於桀」、「雞鳴喈喈」、「雞鳴桑樹顛」、「故人具雞黍」、「雄雞一聲天下白」、「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鵝豕雞棲稻粱肥,山村水閣酒旗風」等等,由此可見,雞這種家禽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好也好,壞也好,正能量也好,負能量也好,總會有它的存在。
先說說其正能量部分。雞是用來司晨的,「雄雞一聲天下白」,在雞鳴聲中早起,則是很勵志的一幅畫面。由西晉向東晉過渡時期的祖逖和劉琨就是這幅勵志畫面當中的主角。這兩位有志之士,懷抱著天下大志,不敢浪費大好青春和大好時光,大早聽到雞鳴就起來練習武藝,以備國家將來之用,後來二人果然都成大才,祖逖在南方組織大軍北伐,一度恢復江北;劉琨也在北方組織力量抵抗外敵,力圖匡復河山,也曾威震一時。從此,「聞雞起舞」中的雞叫聲、舞劍聲,成為心懷天下、早期勤奮的一種象徵。
用來報曉的是公雞,而非母雞,如果母雞司晨,在封建統治者看來,則代表著秩序混亂,是非顛倒,當然,母雞司晨的說法主要是用在人事上,例如《尚書·牧誓》當中,周武王諷刺紂王重用婦人,於是說「牝雞司晨,唯家之索」,母雞報曉,是妖異,是災難;唐太宗有一次向長孫皇后諮詢政事,長孫皇后馬上跪下來說:「牝雞司晨,家之窮也」,就是說我是婦人,不適合提建議。其實,所謂的「牝雞司晨」是一種歧視文化,是對婦女參與管理的一種排斥,滲透著濃濃的父權和夫權色彩,是封建社會男女不平等的一種表現,對於這種歧視和偏見,我們要持批評和否定的態度。可以說,「牝雞司晨」是男尊女卑文化活生生的體現,在男女平等的今天,這條成語的適用性已經很狹窄,僅僅成為一個文化遺留現象而已。
故人具雞黍:史上最感人的一次約飯
雞是農家必養的家禽,家中有雞,說明糧食豐收,粟米稻穀除了用來食用,還可以有餘,以飼養雞鴨,陸遊在讚美農家的豐足時,有這麼一句「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雖然農家的酒水不是那麼高檔,有點渾濁,可小百姓家的日子還是很殷實,起碼家裡有足夠的雞和豬來招待客人,陶淵明也在《桃花源記》裡這樣描述世外農家的幸福生活:「設酒殺雞做食」。更早一點,在《論語》裡,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問路,隱者「荷蓧丈人」款待子路,也是「殺雞為黍而食之」。
能不能養雞,吃不吃得起雞肉,是物質生活是否充裕的一個重要指標。由此延伸,以雞尾菜餚待客,成了中國人交往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這種標準的中國農莊式待客之道,在唐詩裡凝結成一句:「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想想清新美麗的田園風光,和好友談談桑麻,喝喝酒,多麼溫馨的畫面,而這畫面當中,就有鮮美的雞肉。
而從「殺雞為黍而食之」又派生出關於友誼的感人故事。例如成語「只雞絮酒」,據《後漢書》記載,講的是漢朝的一個名為徐稚的讀書人,其學問淵博,為人高雅,為世人所稱道,朝廷太尉黃瓊聞其賢名,於是推薦徐稚去當官,而徐稚無心於功名,只喜歡閉門讀書,做一個安靜的君子,於是屢次推辭,似乎完全不領略黃瓊的好意。然而,後來黃瓊死了,徐稚卻用酒水泡了棉絮,再用棉絮包好烤好的一隻雞,不辭路遠,自帶乾糧去黃瓊的墳前祭奠,並且放聲大哭,表現得很悲痛,祭奠之後也不告知別人姓名,「稚乃負糧徒步到江夏赴之,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說明徐稚雖然推掉了黃瓊的推薦,但不等於他沒有領情,而是心存感激,引黃瓊為知己,成語「只雞絮酒」的來歷就是這樣的,後面蘊藏一個感人的故事。
徐稚和黃瓊的故事在同時代還有另一個版本,即範式和張劭的故事,同樣也記載在《後漢書》裡。範式和張劭都是東漢地方小吏,關係很好,乃是至交。範式有一次跟張劭說,我一定要去你家拜訪,向您的家人問好。張劭回答說:歡迎老友來訪,我一定做飯做菜招待你,其中的菜就是雞。兩位老友的家相隔千裡,在交通條件落後的漢朝,張劭的家裡人都不太相信範式的承諾,然而張劭對範式的誠信很有信心,在約定的那一天,他真的早早做好飯菜等,果然,範式如期到來,二人把酒盡歡,良久方散。這就是史上有名的「雞黍之交」。後來張劭死,下葬時棺木不能下去,直到範式趕到,以酒祭奠,棺木才下去。
到了明朝的《喻世明言》裡,有一個故事叫「範巨卿雞黍生死之交」,將故事的版本改了一下,範巨卿就是範式,他承諾要去張劭約飯,結果因為忙於生計,一時忘記,到了約的那一天,已經沒法赴約,那時由於沒有高鐵,沒有飛機,千裡之遙無法趕到,居然自刎而死,陰魂赴約,張劭得知老友死訊,悲痛不已,趕去範巨卿家中,亦自刎以報。
無論是桃花源的人們,還是東漢摯友,疑惑唐朝農莊,他們約飯的菜單上都有雞,可見雞一直是中國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禽,從而又引申出友誼的感人故事,可以這麼說:友誼的菜譜上,少不了雞。
關於雞的成語,負能量的也不少,例如「雞鳴狗盜」、「殺雞駭猴」、「雞飛狗跳」、「雞犬升天」等等,有意思的是,雞一旦和狗聯合組成成語,就沒什麼好傢夥,完全上不了檔次。當然,也不全是這樣,例如《老子》裡的「雞犬之聲相聞」,在《桃花源記》裡的「雞犬相聞」,都勾勒出了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美麗畫面,安靜優雅,令人嚮往。
還有「呆若木雞」這一成語,意思大家都明白,現在一般貶義的傾向比較多,形容一個人呆呆地,來不及有反應,然而,它最初的意思卻是說一隻鬥雞進入了最佳的戰鬥狀態。《莊子》的「達生篇」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叫紀渻子的人為齊宣王訓練鬥雞,常常能夠獲勝。他訓練鬥雞的標準什麼呢?如果這隻雞雄赳赳氣昂昂,好鬥好勇,「疾視而盛氣」,怒氣衝衝地瞪著對手,那說明它還沒有達到最佳的戰鬥狀態,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當這隻雞沒有怒色,完全呆呆地如同一隻木雞的時候,說明它的戰鬥力已經登峰造極,不怒而威,不寒而慄,其戰鬥素質已經全部具備,其他的對手一看到它,就會嚇得馬上就跑,「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關於雞的成語,除了與莊子有關,與孔子也有關。孔子的弟子子遊當了芝麻縣官,於是馬上推行孔子的樂治措施,孔子來視察的時候,滿城都是音樂聲,孔子一聽,就輕輕地批評一句:「子遊同學,殺雞焉用牛刀,治這麼一個小小縣城,還用得著堂而皇之的先王之樂嗎?」子遊不服氣了,就拿出上課筆記反駁,說:「老師,您不是說君子懂音樂就相親相愛,小人懂音樂就容易驅使嗎?」孔子聽了蠻不好意思的,只好說:「前言戲之耳」,你說得對,我前面是開玩笑的。
可見雞這種家禽,既可以出現在勵志的故事裡,也可以出現在詩文當中的餐桌上,還可以反映先秦思想家的精神面貌,確實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