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出臺桂林菜名指導性規範條款
「全州醋血鴨」用英文怎麼說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劉冬蓮 蔣曉梅
近日,桂林市商務局發布《桂林市餐飲企業中英文菜名規範》(下稱《規範》),為菜單英譯給出指導性的規範條款。其中,「桂林馬打滾」譯為「Guilin Madagun」加備註;「七星伴月」、「楊提奇峰」等寫意菜名則被「打回原形」,直譯原料名稱
統一
詩意菜名「打回原形」
《規範》以中文命名規範為基礎,列出了7項翻譯規則,涉及冷菜31個、熱菜85個,主食小吃18個,其中很多都是桂林名菜、桂林傳統菜式。比如桂林宴席常見菜餚「炸酥歡喜」,譯為「Deep-Fried Huanxi(Fried Pork Rolls)」,「桂林馬打滾」為「Guilin Madagun (Glutinous Rice Balls in Mung Bean Flour)」。
根據《規範》,體現中國餐飲文化的菜餚,應使用漢語拼音命名或音譯的翻譯規範。如果中文菜餚名稱無法體現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漢語拼音,並在後標註英文注釋,比如「炸酥歡喜」。
在中文菜名中,還有一些很具詩意的菜名,比如桂林小吃「七星伴月」,在《規範》中被打回原形,譯成「Lijiang Fish Noodles」,也就是灕江魚麵條。此外,根據桂林一些景點命名的菜式,如「楊提奇峰」,也譯成「Lamb Feet in Hot Spicy Sauce」,恢復了它「香辣羊蹄」的本色。
打回原形是否破壞了中文菜名的意境?參與制定《規範》的廣西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晞認為,英文菜名首先要規範、準確、易於理解,儘量讓外國消費者一目了然,不需要包含太多複雜的信息。
亂象
軟體翻譯笑話百出
張晞說,桂林餐飲企業提供英文或中英文對照菜單,普遍存在菜單翻譯不規範現象,包括拼寫混亂、大小寫誤寫、語義模糊及漏譯錯譯、部分英譯菜名冗長繁瑣等。不僅外國人看不懂,連熟悉「中式英語」的國內英語老師也看不明白。有的還會引起誤解甚至投訴,如將「紅燒獅子頭」譯為「Red burned lion head(紅燒獅子腦袋)」,動物保護意識很強的外國遊客就容易產生誤解、抵制心態,甚至引發投訴。這道菜應譯為「Brais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MTI(翻譯碩士專業)教育中心副主任韋錦澤認為,中國有些菜名較有詩意,有些則帶有吉利話,翻譯時確實有些困難。他不少外國朋友點餐時,常遇到麻煩。有些是因餐館的菜譜無英文,有的雖有英文,卻很不規範。有的餐館為了節約成本,甚至使用手機翻譯軟體,譯名就會很機械、呆板。如「爽口西芹」,正確的語義是「脆的西芹」,但軟體可能會把「口」翻譯成「mouth」,外國人看了就很不理解,為什麼嘴巴要跟西芹一起炒。
該《規範》由桂林市商務局邀請衛生、質監部門,還有廣西師範大學、桂林市商貿旅遊技工學校、餐飲烹飪協會等單位有關人員,組成標準編制專家組編制的,經過了走訪、調研、修改等階段。
張晞說,他們在制定《規範》時了解到,北京市外事辦曾牽頭編輯出版《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一書,這給了他們一個參考。桂林市出臺《規範》,是給市內各餐飲企業提供統一標準的英文譯法,讓外國旅遊者一眼就能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