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半孩子,每天學英語背不會就被他媽媽打,對孩子以後有影響嗎

2021-01-08 米哈裡教育

家長問:我兒子四歲半,每天學英語背不會就被他媽媽至少打一次,會不會給孩子以後造成學習陰影?

根本是不是會不會的問題!是造成多大影響的問題。什麼破壞親子關係,導致孩子叛逆這些就不說了,今兒著重說一說對學習興趣的影響!

我的觀點是這樣,這種行為會直接毀滅孩子未來的學習興趣,暫時看不出來,但是,當孩子上小學後,特別是從三四年級開始,他絕對不會熱愛學習,能避免一定會避免。我為什麼敢這麼說?先看一個心理學著名的實驗——格賽爾雙生子實驗:

心理學家格塞爾對一對同卵雙胞胎進行爬梯訓練。他是這樣做的:A練習爬樓梯8個星期,B在前面的6個星期沒有任何訓練,從第六周開始連續2個星期的爬樓梯訓練,最終結果讓所有人大跌眼鏡,人們發現B爬的居然要比A還要好,最關鍵的是:A從此對爬樓梯一點興趣都沒,而B愛上了爬樓梯,而且樂此不疲。

這個實驗至少得出兩個結論:

1、身體發育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條件,教育,要站在生理成熟的基礎上進行

2、過早地強化學習,會直接抹殺孩子學習的興趣

全世界各個國家可能在教育理念上有所不同,但有一點大家幾乎是一致的,那就是小孩子通常都是六歲上小學。為什麼這樣設置,這是因為孩子6歲之後的大腦才真正可以用於學習,才真正能夠應對學習這件事,簡單來說就是,這個時候的孩子在生理上不具備應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這個時候,孩子最最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生理和心理的初步完善,最重要的事情是在玩耍中體驗,玩耍中學習。

那如果你非要在不恰當的時間逼孩子,這就像雙生子實驗中的A孩子,就算沒有人揍他,但是他任然失去了爬樓梯的興趣,那你如果再加上揍,那麼他從此會痛恨爬樓梯這件事情。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興趣這麼重要,為什麼人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有一個設問(僅供參考):

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可是我們也知道,中國人口14億,可是在真正拿諾貝爾獎的有幾個?最多的也只是外籍華人,可既然是外籍華人,說明他們受到的教育並不是中國式的教育,那我的問題是,為什麼?為什麼中國人這麼聰明,中國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可以取得無數的世界大獎,比如奧數什麼的,各方面成績在全世界都遙遙領先,可長大後就是拿不到這個獎項。

你還別跟我說國家不支持,制度不給力,跟這關係都不大,我個人覺得,是因為我們對學習的興趣還有那種探索的精神,早就在小的時候被父母,老師磨滅掉了,你不信的話,我問幾個問題:

1、大學畢業之後有多少人還在讀書,學習的?

2、如果不是為了找工作,你還願意學習嗎?

3、如果沒有中考高考,你會逼孩子那麼瘋狂地學習嗎?

4、孩子如果沒有家長,老師的壓力,會主動自覺的學習嗎?

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我們反觀歐美的孩子,他們小時候在幹什麼,他們更多是在玩耍中成長,玩耍中求知,不僅如此,他們始終保持著對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精神。如果你經常在世界各地旅遊,你會發現,老外們通常的拿著書,然後再看咱們中國人,咱們在幹啥,玩手機?自拍?直播?

所以我說,興趣才是王道,正如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勝過責任感」。

相關焦點

  • 那些幼兒園就每年花幾萬學英語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笑笑媽媽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以前感覺她對老師教的單詞和兒歌都是死記硬背,無法進行靈活運用,五歲半以後孩子英語的進步更大,現在孩子已經懂得把這些詞彙進行組合,並能夠有效輸出了。」七七媽媽告訴團長,這幾位朋友在他們孩子上一二年級的時候,每次碰面都會語重心長地勸自己,一定要上幼小銜接。兩年後七七媽媽又問了這幾位朋友,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他們說其實不用急,該會的自然而然會。」但是有了小孩以後的七七媽媽卻有了自己的看法,她說,「上了幼小銜接,可能孩子的不可預見性就沒那麼多,不會讓家長有太多不適應;反之,其實是家長不能適應而不是孩子,因為孩子適應只是需要時間。」
  • 5歲能背460首唐詩宋詞 記者探訪《挑戰不可能》中的青島萌娃王恆屹
    這時候,他們還沒讓王恆屹系統地每天堅持背誦詩詞,而是先學認字打好基礎,「就是給他買識字卡片,他特別感興趣,一出門碰到什麼字,就說認識這是什麼字,這是不是那天學的那個字,就這樣慢慢積累了很多字」。3歲時王恆屹已經認識2000多個漢字,準確識別出200多個國家的國旗和國徽,一首歌曲只需播放一秒鐘的前奏他就能準確地說出歌名,5歲能夠完整背出460首唐詩宋詞,認識五六百個英語單詞。
  • 聽說孩子學英語對學中文有影響,這是真的嗎?
    最近很多家長問我關於學習英文和中文會不會衝突的問題:孩子先學的英文,會不會對TA說中文有影響?孩子學了自然拼讀和學拼音會不會搞混淆?首先我很理解大家這樣的擔憂,畢竟3歲以下的小寶寶中文一般都說的不是很溜的情況下去學習英文,大家潛意識認為這樣操作會對孩子和家長的溝通帶來一些難度和障礙。
  • 噠噠英語:職場媽媽們的焦慮從何而來?
    噠噠英語:職場媽媽們的焦慮從何而來?「我家小孩馬上升初中了,成績雖然一直都不錯,但總有一科提不上來。我每天晚上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想給他報個好的輔導班,還要託關係問那個國際學校的招生情況。白天去公司上班生怕出什麼錯,最害怕的學校老師一個電話過來,又要看著領導的臭臉硬著頭皮請假」講述人:李欣欣,30歲,上海人,結婚早,生二胎以後做了全職媽媽。
  • 2~6歲是娃英語啟蒙黃金期,但這3個坑家長經常踩,娃只會事倍功半
    正因如此,不少家長都對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譬如寶媽樂樂,在越來越國際化的現代,她就想讓孩子早點學會一門語言,這對他將來發展有莫大的好處。2~6歲是孩子英語啟蒙的黃金期,學習第二語言要趁早相關的腦科學研究表明:0~6歲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最強,過了這個階段之後,這種能力會逐漸下降。在3歲之前學習第二語言,第二語言的熟練程度有可能達到母語程度。
  • 「單詞不用背,看完自然會」,4天背過2萬單詞,原來學英語真的有捷徑
    有句話說,錢是人的膽。 工作以後,我發現,英語好,也是人在這個世界上行走的膽。 現在有一個免費機會,擺在你面前: 不用擔心學不會: 名師教你4天背完20000單詞的秘密,輕鬆掌握單詞的發音、拼寫、詞性、釋義!
  • 他45歲開始學英語成為一代名師,給英語教師什麼啟示?
    你沒有成功,只能說明你的工夫還是沒有下到,而且,急躁浮躁的心態也大大影響了你成功的步伐。學英語,急躁浮躁要不得。不少人很想學英語而且有的還確實進過各種各樣的速成班、強化班或提高班。一年一年累計起來花的功夫並不小,但收效並不明顯。正如一位有經驗的人所說的:」一次一次地企圖速成,一次一次地速而不成。
  • 我女兒5歲,會1500個英語單詞夠嗎?網友:在美國夠,在中國不夠
    知乎上有位網友提問:我女兒5歲,會1500個英語單詞夠嗎?有位網友回答:在美國夠,在中國不夠!我原本以為這位網友的回答是一種諷刺,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後發現,他說的竟然是真的。一位北大的丁教授,在網上接受採訪時說:我女兒在北京海澱區北大附小上小學,原來沒怎麼關注過女兒的學習,更沒有給她上過英語輔導班。
  • 一年級學生媽媽的反省:後悔沒有提前讓孩子學拼音
    小學一年級就是我和寶爸的噩夢,每天輔導作業至少晚上10點,最難的還是拼音,沒想到區分bp也弄了很久!好不容易孩子跟上了,但由於不是同一水平,老師還是表揚學得好的,我兒子現在自信心大打折扣,最怕老師提問。我家寶貝上學連拼音是什麼都不知道,回來就是哭,對孩子來說,拼音就是難,跟上有基礎的更難,孩子的自信受到打擊很難恢復。
  • 背了十幾篇新概念4,卻感覺英語沒有提高,是學習方法有問題嗎?
    如果題主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考試能夠提升分數,那麼用背課文這種方式,很難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很多人誤以為背課文帶上「新概念」三個字就會有所不同。實際上新概念就是由外國人編寫的課本而已。你背新概念課文能夠達到的效果,和背自己學校的課本上面的課文達到的效果,幾乎不會有很大的區別。
  • 背單詞學語法背音標,英語不是這樣學得,不要讓你的焦慮逼瘋孩子
    他用的是自己編寫的教材,在他的教材中有中國國歌,各種中文流行歌曲,各種很美的唐詩宋詞,他並沒有讓外國學生天天糾結在拼音、筆畫,而是用大量時間向他們傳播中國各種文化,只有對文化感興趣了,才會發自內心的喜歡一門外語。這位老師的教學成果是明顯的,節目中阿根廷小哥功必揚的字寫得最好,至少比我的好,中文發音非常標準,對各種中國文化也了如指掌。
  • 專家:家長應增強對孩子的信任
    「雞娃」媽媽扎堆出現——「普通人就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嗎?」專家:「雞娃」現象是典型的專制型或權威型教養方式,超前培養、突出特長、擠進名校,是「雞娃」的實現路徑肥腸媽媽是標準的海澱媽媽,8歲的兒子就讀於海澱某重點小學,目前綜合成績在海澱同齡人當中屬於前1%以內。
  • 大學英語四六級有多重要?不考過這些企業無機會進入,很影響就業
    對於大學的校園,學生是既好奇又充滿期待,但是當你整理好行囊進入大學以後,學長們就會告訴你很多事情,比如大學可以參加學生會,可以報社團,可以考研,必須考過大學英語四六級等等。
  • 「媽媽能給我十塊錢嗎」,不同的做法,對孩子金錢觀的影響
    從小培養孩子對金錢的支配能力,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對孩子今後的財商發展甚至是社會交往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長篇小說《茶花女》書中有一句名言:「金錢是好僕人、壞主人。」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的看待金錢,和學會合法合理的支配金錢,是孩子成長中不容忽視的部分,不要讓孩子被金錢所支配。
  • 8歲兒子沉迷玩手機,媽媽氣急對孩子「動手」,深夜送孩子進醫院
    手機裡的世界很精彩,孩子有了手機以後,也會沉迷於玩手機裡面的遊戲無法自拔,也會因此荒廢學業,對於孩子沉迷玩手機,家長的做法很關鍵。8歲兒子沉迷玩手機,媽媽氣急對孩子「動手」,深夜送孩子進醫院潤宇今年8歲了,上小學一年級。爸爸媽媽平時需要上班,媽媽中午會回家給潤宇做飯吃,為了方便與孩子聯繫,爸爸媽媽給他配了一部手機,這樣聯繫起來也比較方便。
  • 3歲小海綿課外學畫畫、滑輪、滑雪和英語,baby自稱打雞血的媽媽
    baby參與錄製的跑男近日正式播出,在節目中,baby被問到最近小海綿有在學什麼課程嗎,沒想到小傢伙學的東西還挺多,包括畫畫課、滑雪課、英語課和中文課。不知道baby為什麼要說自己是一個打雞血的媽媽,難道她每天都會陪小海綿一起去上這些課嗎?舟舟只想弱弱地心疼一下小海綿。
  • 從2歲就開始學的英語,將來卻大概率用不上,這樣的學習有意義嗎
    花費如此多的時間精力來學英語值得嗎在各種科目的學習中,大概沒有比的上像英語這麼熱門的。很多父母2歲就開始抓孩子的英語學習,但是你看到有2歲就開始抓孩子語文學習、數學學習的嗎?可能有,但肯定是不多。再者,你看看市面上的兒童學習APP,哪種最多?還不就是英語。還有那些做自媒體的,教兒童英語的也是一抓一大把。
  • 先學英語還是先學拼音?一起學孩子不會把字母混淆?家長不用擔心
    快樂學拼音,輕鬆學語文。最近有一些教育專家倡導「學英語無用論」,認為過早的讓孩子學英語沒有必要,有多少人能夠在生活中使用到英語呢?而沒有語言天賦的學生,在學英語的道路上痛苦不堪,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仍然學不好英語,建議取消英語考試,讓喜歡英語的人去學。
  • 2歲孩子學英語意義不大?14歲孩子的媽媽告訴你,將來有多省心
    文|凝媽看大家在討論2歲孩子學英語的問題,分成兩派:一派認為,學得太早,花費太高,以後也用不上,意義不大。另一派認為,2歲正是孩子學英語的最佳時機,學習輕鬆不費力。我支持後者,也是帶2歲孩子學英語的實踐者。我家二寶是從2歲開始正式英語啟蒙,大寶小時候,還不懂英語啟蒙,耽誤了幾年,到5歲半才開始。
  • 高考英語打不過過目不忘的超能力?別靠想像,腳踏實地你也能逆襲
    不背單詞就能夠學好英語,而且學得特別好的情況是存在的。我大學有個同學就是屬於過目不忘,每天晚上9點就上床睡覺了,從來沒看他讀過書。但是他考前的時候只需要把課本掃一遍,就能夠把所有單詞記住,並且在考試中發揮還很不錯。 有些人就是天生的過目不忘,他們是學神,但是的學習方式和學渣是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