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問:我兒子四歲半,每天學英語背不會就被他媽媽至少打一次,會不會給孩子以後造成學習陰影?
根本是不是會不會的問題!是造成多大影響的問題。什麼破壞親子關係,導致孩子叛逆這些就不說了,今兒著重說一說對學習興趣的影響!
我的觀點是這樣,這種行為會直接毀滅孩子未來的學習興趣,暫時看不出來,但是,當孩子上小學後,特別是從三四年級開始,他絕對不會熱愛學習,能避免一定會避免。我為什麼敢這麼說?先看一個心理學著名的實驗——格賽爾雙生子實驗:
心理學家格塞爾對一對同卵雙胞胎進行爬梯訓練。他是這樣做的:A練習爬樓梯8個星期,B在前面的6個星期沒有任何訓練,從第六周開始連續2個星期的爬樓梯訓練,最終結果讓所有人大跌眼鏡,人們發現B爬的居然要比A還要好,最關鍵的是:A從此對爬樓梯一點興趣都沒,而B愛上了爬樓梯,而且樂此不疲。
這個實驗至少得出兩個結論:
1、身體發育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條件,教育,要站在生理成熟的基礎上進行
2、過早地強化學習,會直接抹殺孩子學習的興趣
全世界各個國家可能在教育理念上有所不同,但有一點大家幾乎是一致的,那就是小孩子通常都是六歲上小學。為什麼這樣設置,這是因為孩子6歲之後的大腦才真正可以用於學習,才真正能夠應對學習這件事,簡單來說就是,這個時候的孩子在生理上不具備應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這個時候,孩子最最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生理和心理的初步完善,最重要的事情是在玩耍中體驗,玩耍中學習。
那如果你非要在不恰當的時間逼孩子,這就像雙生子實驗中的A孩子,就算沒有人揍他,但是他任然失去了爬樓梯的興趣,那你如果再加上揍,那麼他從此會痛恨爬樓梯這件事情。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興趣這麼重要,為什麼人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有一個設問(僅供參考):
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可是我們也知道,中國人口14億,可是在真正拿諾貝爾獎的有幾個?最多的也只是外籍華人,可既然是外籍華人,說明他們受到的教育並不是中國式的教育,那我的問題是,為什麼?為什麼中國人這麼聰明,中國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可以取得無數的世界大獎,比如奧數什麼的,各方面成績在全世界都遙遙領先,可長大後就是拿不到這個獎項。
你還別跟我說國家不支持,制度不給力,跟這關係都不大,我個人覺得,是因為我們對學習的興趣還有那種探索的精神,早就在小的時候被父母,老師磨滅掉了,你不信的話,我問幾個問題:
1、大學畢業之後有多少人還在讀書,學習的?
2、如果不是為了找工作,你還願意學習嗎?
3、如果沒有中考高考,你會逼孩子那麼瘋狂地學習嗎?
4、孩子如果沒有家長,老師的壓力,會主動自覺的學習嗎?
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我們反觀歐美的孩子,他們小時候在幹什麼,他們更多是在玩耍中成長,玩耍中求知,不僅如此,他們始終保持著對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精神。如果你經常在世界各地旅遊,你會發現,老外們通常的拿著書,然後再看咱們中國人,咱們在幹啥,玩手機?自拍?直播?
所以我說,興趣才是王道,正如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勝過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