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雅質愛文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僧院花》·白居易
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細看便是華嚴偶,方便風開智慧花。
桌案上的花瓶裡插著幾支百合,是在蓓蕾初綻的時候插進花瓶的。悄然間,百合已經綻放出潔白而芬芳的花朵,怒放的花蕊中一縷幽香瀰漫開來,讓忙碌到昏昏沉沉的頭腦猛然清醒。
經常被各種俗事纏繞,人也會忙亂到眼盲心盲,忽略掉紅塵中這些轉瞬即逝的美好。當驚覺那縷幽香已經嗅不到時,才發現百合花落,一桌零落的殘瓣。面對這悽然凋零的一幕,心猛然被撞擊,讓人不禁有些發呆。曾經嬌嫩的花蕾,轉眼間從潔淨的白變成了枯萎的黃,這瞬息榮枯,真是讓人觸目驚心。
想起白居易一首寫花的詩,那是開在僧院中的花朵: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細看便是華嚴偶,方便風開智慧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的大詩人,青壯年時,他積極參政,盡顯抱負,但卻經不住官場風雨,屢遭貶謫。中年之後,他逐漸灰心,開始學佛,淡然塵世。他在自己撰寫的墓志銘中說,「外以儒行修其身,內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歌詩琴酒樂其志」。他還寫有一首《白樂天淨土頌》:「餘年已七十,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可見他醉心佛學的程度。
在白居易看來,為了參透佛法,才在院落中栽下了一棵花樹。細看這花的盛開和凋零,難道不就是一首華嚴偶嗎?《華嚴經》裡說:因果緣起,終究寂滅。那些開在風裡的花因緣而開,因果而落,觀花悟道,那豈不是一朵朵智慧之花。
飄然而來,又飄然而去的風催開了嬌嫩的花,花因風而綻放,因風離去而枯萎。可是,這一樹花朵看似此生彼滅,日日不同,但它們最終會凋零淨盡,只留滿枝濃蔭。年年如此,歲歲不變。這就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有不無的精深禪理。從喧囂中看出寂靜,從豔麗裡看出寂滅,這開在枝頭的每一朵花都蘊含著無邊的智慧。
如同花朵一樣,人的生命也是如此。每一個人因緣而降落人世,緣盡而離開人世。緣起緣滅間,我們經歷了一場美麗人生。但生命的結束並不是最終結局,我們會因緣而進入另外的天地,開始另一種經歷。所以,我們不必歡喜,不必悲傷,只要好好地經歷自己的人生,便是隨緣,便是智慧。
再吟誦一遍白居易的這首詩,那已經消散的花影和花香似乎又滲透進心中,成為再也不會消散的因緣。
對於詩人白居易的這首詩,小夥伴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參考資料:古詩詞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是作者雅質愛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