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被人質疑過嗎?
如果質疑你的人是你平時敬重的老師,
你會是怎樣的感受呢?
近日,一則新聞吸引了師兄的注意。
13歲女孩月考成績全校第一,尤其道法課(道德與法治)考了滿分的成績,但卻遭受到了老師的質疑:被認為提前買試卷。於是老師強制要求女孩參加補考,成績出來後的第二天發現女孩在池塘中溺亡......
據女孩姑姑所說,女孩平時成績就好,只是這次考了年級第一。
清南師兄感到疑惑,既然平時成績就好,那這次考了第一,進步了,老師難道不應該感到欣慰,或者替學生感到高興嗎?給了滿分,卻又稱不可能考到滿分,老師的第一反應怎麼是質疑學生作弊呢?也有網友和清南師兄一樣的想法:
付出的努力有了收穫,可是卻沒有得到基本的尊重。
本應該高高興興地回家分享喜悅,但卻接連受到打擊:
1老師給家長打電話詢問,是否有私下購買試卷的行為
2隻在全年級安排的單獨補考,而女孩這次考了98分
年輕生命的離去,都是令人感到惋惜的。可是自從女生出事後,班主任及校方都是保持一種緘默的狀態,一次善意的慰問,甚至一句關心的話都沒有。而當家長打電話諮詢校方態度時,班主任支支吾吾,校長則給出了一句——「現在不統一回答的口徑」。
統一口徑?實事求是就行,為什麼要統一口徑?
在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往往就是學生心中的權威代表,有時候一個眼神就能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更不要說這種「明目張胆」的懷疑與否定了。
事出以後,老師還試圖在班級掩蓋事實。
配上女生補考完發表的動態——「考試正常發揮,考得好怪我嘍?」
真的是極為諷刺。
雖然截止到現在,還沒有證據表明女孩的溺亡與遭遇質疑經歷補考有直接聯繫。
但是校方的態度,以及老師一開始處理這件事的方式都令人失望。
清南師兄認為,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主觀臆斷地認定學生作弊,絲毫不顧及這樣的行為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的影響。事後試圖掩蓋單獨進行補考的事實,欲蓋彌彰。
貳
我國早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在青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過程中,最信任和依賴的也就是老師。可能一句鼓勵的話就能讓學生喜歡這個學科進而成績飛躍,一次不妥當的對待就能讓學生受到傷害,甚至成年以後回想起來仍感氣憤。
清南師兄也是從那個階段經歷過來的,在形成自己的是非價值觀以前,老師的話如同「聖旨」。
可是有一些教師只享受到了學生對自己的敬重,卻沒有給到學生應有的尊重。
或許在這些老師眼裡,孩子的自尊心無需考慮,批評教育學生是因為怒其不爭,鼓勵學生是因為這個學生一直很優秀。
只要自己班級成績好,學生聽話,自己工作達到指標就可以了。
前段時間廣東的14歲少年受老師批評後跳樓自殺,原因是在語文課上,老師涉嫌存在不點名批評學生的情況。
於是便有了這樣的聲音:「現在小孩的承受能力太差!」
這位老師平時就對成績差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批評、侮辱和冷暴力。
孩子向父母求助無果,遂選擇了這樣極端的方式。
課堂上的批評例如「指桑罵槐」與「陰陽怪氣」不過是壓垮學生心理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
那麼,現在的小孩子是不是真的經不起批評?有錯還不讓說了嗎?有網友給出了看法:
成年人被誤解,被詆毀會感到氣憤與委屈,更何況一個未成年人。努力得來的成績被敬重的師長毫無證據地認定為作弊,甚至針對性地進行質問與補考,這樣的情況論誰都不能泰然處之吧。
前段時間,家長退出班級群聊的新聞,一度讓老師和家長形成了對立的關係。其實,家庭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如果受傷還可以向父母及時尋求幫助以及疏導,而不是孤立無援對這個世界感到失望。
叄
清南師兄認為,未成年人處於一種自我意識甦醒並增強的階段,對周遭敏感,自尊心會格外強烈。老師應當注意教育學生的方式,因材施教,也「因性施教」,有的孩子適合嚴苛的方式,有的孩子則適合溫柔疏導的方式。但教育育的是人,而不是沒有感情的機器。應當是在保護孩子自尊的前提下進行的。
我們常說教師是偉大的,他們不僅教授知識,讓學生們看到更廣闊的天地。還教授人生道理——尊重是彼此的。就算你是一個小孩,我仍耐心保護你心中的絢爛。
教師擁有師德很重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也同樣重要,當他們受到挫折與不公正的待遇,學會向周圍人尋求幫助,尤其是自己的家長。
回歸到案件本身,
如果女生作弊了,老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批評教育也無可厚非。
如果女生沒有作弊,老師選擇了這種自行定奪的方式,強加罪行給女生,在這期間她經歷怎樣的心理變化我們也不能聽其親口訴之了。
最後附事件後續跟蹤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