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 陸遊《贈貓》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養一隻小寵物,其中以貓最多。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過不少"貓奴"。但奇怪的是,和狗一樣,明明是養寵物最多的兩種人,為什麼還有人吃狗肉,卻沒有人吃貓肉?其實,關於中國人為什麼不吃貓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過,古代人早就想看看貓肉到底能不能吃。
為什麼中國人不吃貓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有一個答案,古人已經試過了。
首先,我們不吃貓肉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我們做不到。現代有所謂"鏟屎官",古代有所謂"貓奴"。在宋代,人們要買貓時,不會說"買貓",而是"僱貓"。古人用小魚養貓。大家都知道魚乾是怎麼來的,一定要醃製。而鹽在古代屬於貴重物品,能如此對待貓,可見古人對貓的喜愛。
就連曾經有幸得到一隻貓的大詩人陸遊,甚至還寫了三首詩,從中可以看出古人對貓的喜愛。而古代的鼠患比較嚴重,如果有了貓,那麼事情就會變得容易解決得多。古人之所以喜歡貓,除了貓很可愛外,最重要的是它們會抓老鼠。可以說,古人有多恨老鼠,就有多愛貓。加上寵物陪伴久了之後,雙方之間還有感情在裡面,怎麼忍心吃它的肉?
但對於中國人來說,他們總是想品嘗世界上所有的美食,甚至是貓肉。為了寫《本草綱目》,李時珍跑遍了全國,也參考了很多書。這部巨著能夠完成,《本草綱目》中就有貓肉的記載。書上說,貓肉其實很難吃,味道酸澀,肉也很難咬。雖然吃貓肉對身體沒有害處,但好處也不少。這樣一來,既不好吃也沒有營養,對於愛吃的中國人來說,這貓肉一點用處都沒有,沒必要吃它。
而貓也吃老鼠,老鼠是疾病的病原體,攜帶著各種致命的細菌。貓和老鼠身上沒有這些細菌的東西,並不代表我們人類就沒事,有時候是病從口入。而且,我們都知道貓不會長得很快,其他家養動物長得快,味道好。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養貓吃肉呢?作為一種食物,養貓的成本太高,如果想靠養貓賣肉賺錢,你肯定會血本無歸。
在古人的眼裡,貓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認為它可以和死人交流,就連古代的外國人也這麼認為。眾所周知,貓是夜行動物,所以晚上不睡覺的人會被稱為"夜貓子"。對於人類來說,其實並不喜歡夜晚,因為這個時候發生意外的概率會比白天大很多。自然貓在這個時候會行動,我們會認為它是有靈性的動物。
而且貓的眼睛很奇怪,雖然看起來很可愛,但是卻散發出一種吸人的光澤。養過貓的人都知道,當你看著貓的眼睛時,你會無緣無故地感到害怕,所以人們認為貓是更有靈性的動物。
其實,在隋唐以前,貓並沒有傳播得那麼邪乎,但到了隋代,民間突然出現了一種叫"貓鬼"的害人法術。自從有記錄表明貓可以被用來殺害自己的家人以來,人們就一直在妖魔化它們。
真正妖魔化這隻貓的是,它與武則天有關。據史料記載,唐朝的蕭淑妃臨死前詛咒武則變成老鼠,自己變成貓。這樣她就可以找她報仇了。聽到蕭淑妃這麼說,武則天乾脆把宮裡的貓都趕出去了。可惜用處不大,每天晚上武則天做夢的時候總是夢到蕭淑妃,所以貓也被當成了復仇的生物。所以各種原因加在一起,就成了古人不願意吃貓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