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自昌文圖
宋代是我們歷史上文化昌盛的一個高地,宋代留給汝州太多的思念。紀念楊億的思賢亭、讚美富弼的眾樂臺、蘇轍求雨的致雨亭,這是宋人對唐代望嵩樓園區增加的紀念性景觀;治理汙水而成就的城中湖泊太史湖,有30個可圈可點的景致,這是宋人留下的與望嵩樓齊名的郡標性名勝;成名於宋代並為宮廷所重視的文化產品汝瓷、汝帖、汝石被譽為宋室鴻寶,近千年來一直為汝州代言,汝人美其為「汝州三寶」……太史湖的創修人和汝帖碑的刻制者均為大觀年間任汝州知州的王寀,江西德安的神童,2016年被評為汝州首批20位歷史名人之一。
直秘學士十三郎空降汝郡守大任
北宋是我國出神童最多的時期,因詩文著名的3人為蔡伯俙、晏殊和楊億,分別在3歲、14歲和18歲賜進士出身。以睿智有名的3人故事已成為青少年學習和終生受益的經典——《文彥博樹洞取球》《司馬光砸缸》和《十三郎五歲朝天》。文彥博和司馬光均為北宋名相,十三郎官至兵部侍郎。相對於前兩個人的故事,十三郎的智慧含金量更大,只因他的名氣小和故事太複雜而鮮為人知。
十三郎名王寀,字輔道,號南陔,江西德安人,北宋後期知名的詞人、書畫家、軍事家。因兄弟排行十三而得名。
5歲時和家人在京城觀燈,被賊人盯上。王寀被劫持後,猜賊人看中自己帽上的寶珠,便把帽子脫去藏在懷裡,並用珠針在賊背領上做了記號。當幾頂大轎從旁邊經過時,王寀拉住橋杆大叫捉賊。嚇得賊人扔下他就跑。轎裡坐的是神宗皇帝的貼身太監,將他帶到宮中。朝思暮盼有個兒子的宋神宗聽太監撿來個孩子,以為是吉祥之兆,便召見了王寀。王寀講了家事和自己丟失、脫險的經過。宋神宗說道:此案不破,愧對這個五歲小兒。開封府接旨後按王寀提供的線索,當晚將正在喝壓驚酒的賊人緝拿歸案,並連帶將多年的幾期積案一同告破。
王寀著有《南陔集》一卷,《全宋詞》選有其詞12首,《全宋詩》選編其詩16首。王寀生於1078年,24歲考中進士,任秘書省著作左郎。1108年從直秘閣任上空降汝州任封疆大吏。
疏洫拓陂造城湖變害為利成勝景
汝州州衙東南有個汙水溝,是美化環境引牛山河水經州衙後所排。後來朝廷在汝州設鑄錢局,廢水也排入其中。由於河溝失修,汙水橫流,浸入民宅,成為城區一害。丞相富弼任知州時想疏浚河道沒能如願,之後20多任知州均沒解決這個難題,人民怨聲載道。
第二年二月的春令日,王寀召開了治理汙水動員會,「命有司慎溝洫陂障,而以待時雨」。在雨季到來前使這片汙水溝成為城中湖泊,成為遠近聞名太史湖。
清代道光《直隸汝州全志·古蹟》記:「太史湖,即小西湖。為太史王公所濬,亭舍壯麗,為一郡之勝。今俱廢圮。而湖存空名,在城西北。」
宋代文學家,「蘇門六君子」之一的陝西人李廌撰寫的《太史湖》詳細記有太史湖修治的經過和盛況:
汝州刺史宅引牛山水為池,於石穿牙城之東,竇而入於塹。然其防岸墊缺,土堙水穢,或漫浸民室。自丞相富公領州以來,欲治未遑。他日郡置鑄錢官,派水共用,除歸於池,水溢大,池竇不能容洩,則又有決溢之慮,公私病之。
今太守德安王公慨然曰:郡以水名,而汝有海稱。且古語謂汝有三十六浸,是乃澤國。烏有吾池蹴步之外,輒使公私病之?亦政所當及也。」屬歲二月舉春令,命有司慎溝洫陂障,而以待時雨。於是因水所入,至水所出,源流匯委,一時浚治。發故竇為門柵關鍵,以限內外。廣故塹為湖,方行五舟。表景三十餘刻乃遍,其深有倍尋者。堤高恆有五尺,長二千步,雜植佳木彌望,命之曰「萬家堤」。並門架橋,上可過車,下可通舫,命之曰「萬紅橋」。引餘波溝堤之南,注之州學。東與橋對,亦有溝,循昭惠廟,濡貫裡巷,會南溝於通街之渠,流出東關,過東郭以入於黃陂。蓋前日蓬雚薋菉之怒生,今槐柳交蔭,桃李成溪矣。前日蛙黽蚊蚋之閧集,今藻荇浮湛,鷗鷺翔戲矣。妙因佛剎,飛觀復閣,映帶其左。而古城喬木,樛枝蒼幹,蔽虧其右。汝陽樓居其北,少室、風穴諸山,又在其北。尊勝臺控其南,崆峒、魯陽諸山又在其南。陵波之亭,辛夷之洲,浮出於回塘菡萏之間。水光照衣屨,山色滿欄楯。史君與客,步自西疇。臨石瀨,擷秋英。登舟於南陔之涘,循東西溪,所經皆竹裡花塢。委蛇曲折,行錦罽罨畫上度門至湖。忽空曠清明,如開奩出鏡。雲行日湛,鳶飛魚躍,皆在鏡中……遂為一郡勝跡。
居安思危不忘戰 身體力行強軍備
汝陽使君如孫武,文章絕人喜軍旅。
要知談笑能治兵,戲教紅妝樂營女。
白氈新袍錦臂韝,條脫掛弓腰白羽。
彩錯旌旗照地明,傍花映柳陳部伍。
須臾觀者如堵牆,仿佛如臨矍相圃。
一人中的萬人呼,絲管呶嘈間鉦鼓。
臂弓上為使君壽,遍及四筵樂具舉。
使君一笑萬眾喜,堂上酒行堂下舞。
錦段銀荷翠玉鈿,意氣揚揚皆自許。
儻令被甲執蛇矛,恐可橫行擒贊普。
大勝吳宮申令嚴,兩隊宮娃啼且怖。
闔閭臺上呼罷休,將軍雖賢亦觕滷。
豈知使君不忘戰,聊以戎容娛樽俎。
夕陽卷旗去翩翩,使君要客登畫船。
美人不暇別妝洗,戰士結束圍華筵。
皆疑徵南漢將帥,樓船下瀨方凱還。
軍中不應有女子,偏裨校尉何其儇。
使君湖光照樓觀,一碧不辨水與天。
漸看暝色著疏柳,已見白蘋浮暮煙。
銀漢斜橫北鬥淡,明月碧玉疏星聯。
舟人罷唱時弄笛,艇子趁魚行扣舷。
隔浦熒熒見漁火,意中竹籬青旆懸。
雖無荻花與楓葉,全似送客湓江壖。
亟令周娘作新曲,周娘琵琶京洛傳。
不惜千呼與萬喚,便時轉軸仍撥弦。
馮夷陽侯或靜聽,穹龜大魚或後先。
且言白傅時落寞,草草會遇仍嫣然。
使君聞名滿臺閣,虎符麃軾聊周旋。
風流樂事雖可記,皆過孫白二子前。
會看和戎竟先列,鐵騎百萬臨三邊。
報功女樂賜二八,粉白黛綠皆嬋娟。
青雲乞身歸舊裡,汾城故地依林泉。
琵琶亭中望汝海,無忘飲中今八仙。
這是李廌歌頌王寀的歌行詩《汝州王學士射弓行》。贊的是太史湖修好後,王寀在州衙和太史湖舉辦的以射箭比賽為主的一次軍訓,場面宏大,按正規作戰組織和獎賞。汝州許多百姓觀看了比賽盛況。
王寀出身於軍人之家,父親因軍功封太原郡開國侯。宋代北方的威脅一直是宋人的心病,王寀受父輩影響承著習武的家風,學有治兵和用兵之道。
宋代地方官員多兼任廂軍正印職,但由於多文職擔任,對軍事不懂或不夠重視,已成為軍力虛弱的詬病。
宋代汝州為三輔州之一,拱衛著京師的西南門戶。王寀到任後重視地方廂軍的訓練,在史料和文獻中是不多見的,說明王寀在當時是個很有大局觀的地方守宰。
刻帖載史作筆史博古知義為鑑戒
王寀對汝文化的最大貢獻是刻制了《汝帖》。《汝帖》集歷代體例的書法之大成,為古代碑林帖中的珍品,被譽為宋室鴻寶。明清時與《潭帖》《泉帖》和《絳帖》,並稱為四大名帖。
《汝帖》問世後,歷代均有拓本出版。縱觀歷代名人名家對王寀和《汝帖》的評價,多涉及碑石的質量、與其他名帖相比的藝術品價值和某些字的真偽,沒見有專家關注王寀修帖的動機。
汝州文化學者、汝帖研究院院長李志軍博士指出,《汝帖》與他帖的最大區別不僅是學習書法,而且具其鮮明的「筆史」主題,獨樹一幟。
其實王寀在《汝帖跋》中說得非常清楚,只是研究者不注意而已。
跋:「寀來汝逾年,吏民習其疏拙,不堪委以事。閉閣蕭然,奉親之外,獨念棄日偶得三代而下訖於五季字書百家,冠以倉頡,奇古、篆籀、隸草、真行之法略真,用十二石刻置坐嘯堂壁。其論世正名於治亂之際,君子小人之分,每致意焉,識者謂之『筆史』,蓋使小學家流固以博古知義,不特區區近筆硯而已。大觀三年八月上丁敷陽王寀記。」
汝帖成於大觀三年八月,王寀守汝一年有餘,經過數百天「老大難」的磨礪,國事、郡事、官事、民事,讓血氣方剛的年輕郡守平添幾多成熟,北部邊境的危機,官場上的勾心鬥角,朝廷在汝州設置官窯場和括田所對州民利益的侵害,社會風氣、道德觀念、官場懶政等很多無奈讓這位大儒憂心忡忡,欲通過修一部歷代名人名家的良言、金句、遺事的法帖教育吏民,幻想人們能從習字的過程中理會、提升和改變自己,從而提高整個社會風尚。這其實也是儒人對一個朝代走向沒落而無能為力的良知表現。
王寀汝州考滿,先後任陝州、襄州知州,翰林學士和兵部侍郎。可惜在兵部任上被人誣陷父兄昔在邊曾與夏人謀反,寀有害皇帝的舉動,被下獄,棄市。一代神童就這樣了結一生,時年不到40歲。17年後的南宋紹興五年,王寀19歲的兒子王彥融徒步走京師上書訟冤,王寀得以平反。今年是《汝帖》碑刻制910年,以此文對王寀書以敬念。
(作者系汝州市融媒體中心主任編輯、汝州市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出版有《風穴寺探秘》《汝瓷的前世今生》《汝文化簡論》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