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數字賦能,是城市大腦通往幸福城市的密碼。
文│羅衛東編輯黃琳
8月17日,北京市海澱(中關村科學城)城市大腦展示體驗中心,一名工作人員向參觀者演示「城市大腦」系統在城市中的應用(鞠煥宗/攝)
城市的核心是人,人的本體意義在於追求幸福。以人為核心,容納和助成幸福的達成,是城市存在的意義,也是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二之選。
今天,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知與能力,已不同往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日新月異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內外部頻繁衝刷著生存與生活。時代在催問:如何讓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讓城市居民的生活更有品質,成就一座幸福之城?城市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為幸福作為一種感受、作為一種能力提供支撐?城市和作為人的主體如何形成一種良好發展的互動?這是城市治理能力的討論,也是居民幸福感的關切。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智慧化城市治理,是增加城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徑。在杭州,關於城市數字治理的「城市大腦」建設提議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認同,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則開始了杭州的數位化探索方案。這使得杭州——這個連續多年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天堂之城,提供了一個從城市大腦通往幸福城市的現實案例。
幸福之基
2016年12月,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阿里雲創始人、城市大腦的架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和無人機教父、亞馬遜機器人Kiva系統創始人菲羅·安德烈(Raffaello D′Andrea)教授進行了一次有關智能硬體的對話。這是王堅院士首次在公眾場合談到區分人工智慧和機器智能的必要性。
鑑於世界各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很大挑戰,這些挑戰也帶來了一個難得機遇,那就是利用機器智能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許多重要的問題。王堅院士曾感慨,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從南極到北極,而是從紅綠燈到交通道路攝像頭,它們在同一根杆子上,但從來沒有通過數據被連接起來,道路攝像頭看到的東西永遠不會變成紅綠燈的變換。數據不通,交通不暢。
城市大腦要做的,就是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利用豐富的城市數據資源,對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解決靠人腦無法解決的問題,有效調配公共資源,不斷完善社會治理,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帶著這份思路,「城市大腦」創新助推成就了杭州的「數字經濟第一城」、「數字治理第一城」的實踐。
城市數位化促進了杭州的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位化。在杭州,通過「城市大腦」這個系統化載體,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建設有了耦合的路徑。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杭州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逆勢增長了10.5%,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一大引擎;2019年杭州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3795億元,佔GDP比重為24.7%,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
城市大腦建設以問題為導向,迄今先後推出的48個場景應用,呼應城市治理的「痛點」「堵點」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暢快出行」「先離場後付費」「多遊一小時」「先看病後付費」「醫院周邊治理」……均折射了城市個體的視角。「城市大腦」主創思路由人本為起源,再以系統化數字方案集成城市的感知能力,也就滿足了城市助力幸福的基礎條件。
2020年5月13日,杭州,依託杭州「城市大腦」的「民生直達」「親清在線」雙平臺在江幹區殘聯率先試點上線
延誤指數
城市大腦賦能城市治理,在杭州已成為共識。杭州2016年率先提出建設城市大腦,是為了有效解決城市擁堵問題。而城市交通滿意度,是一個城市居民測量幸福的重要指標之一。
從交通擁堵這個「城市病」的感知起步,杭州的城市大腦建設經歷了四年。為緩解交通擁堵,很多城市或採用車輛限行、限購等限權方式,或擴建道路、強化公共運輸基礎設施來增強交通運載能力。
杭州城市大腦用了一種更智慧的方式,從「擁堵指數」想到車輛「在途量」,想到「延誤指數」。從數數開始,先是數清城市在途的車輛數量,用「在途量」來評估城市交通承載能力。由此靈活地判斷不同時段、不同路段的道路承載能力,並據此有序放寬限行政策。
杭州機動車保有量是360餘萬輛,但高峰期的在途量是30萬輛,平峰時期只有20萬輛。因此,交通治堵的對象不是360萬的機動車保有量,而是高峰時期多出來的10萬在途量。
由此,杭州推出「非浙A急通車」場景,依據「在途量」提升道路資源的利用率,為非浙A車輛提供通行便利。在人口淨增120萬、總路面通行面積因施工減少20%的情況下,交通擁堵排名從2014年的第二名,下降至現在的第31名。
其次是數清停車位。醫院和商圈周邊停車難、秩序亂是城市治理的難點和痛點。杭州以相關醫院為試點,數清了周邊五百米以內停車場庫所包含的車位,並將場庫數據感知接入城市大腦,設立起停車位指示牌。如在市一醫院,就是數清了周邊4個停車場的1293個泊位,通過城市大腦中樞系統實時在線共享。在線下,拆除隔離帶,立起停車引導牌,設置限時泊位;在線上,通過醫院掛號平臺,推送周邊停車場信息,並與導航軟體合作推送比選最優 TOP5 停車方案。藉此均衡泊位使用率,既提高了閒置資源利用率,又緩解了原聚集場所的停車壓力。
藉助杭州城市大腦數據協同創造的 「延誤指數」,其提出源於一個認知,即一個路口堵不堵的評判基礎是民眾通過該路口對擁堵感的體驗。以通暢時段通過該路口的時間為基準,通過路口實時數據的抓取計算通過時間,將延誤的時間長短作為擁堵程度評價的標準。根據數據分析,如果延誤指數不超過1.3-1.4,老百姓基本上感覺不到;但是若到了1.4-1.5的時候,就會有堵車的感覺,再增加,那麼堵車帶來的不幸福感就會遞增。
創新運用
除了「數字治堵」,杭州的「城市大腦」如今覆蓋交通、文旅等11個重點領域,日均協同數據1.2億條。
新冠疫情期間杭州緊急上線的「健康碼」,不僅夯實了城市幸福感的「安全」剛需,也助力杭州成為最早推動復工復產的城市。除滿足疫情防控的需求,「杭州健康碼」還進一步拓展了服務功能,幫助市民實現「一碼在手,就醫全程通」。
營造新型政商關係的「親清在線」,讓助企補貼五秒直達職工帳戶,再造了流程,經濟權益及時得到保障,讓職工個體與政府藉此機會重新審視建構雙方及多方更良好的社會關係。
「民生直達」使「一個都不能少、一天都不能差」的民生數智服務精準達成,賦能基層治理,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社工少跑路」,讓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得到現實可觀的提升。
市場主體在城市大腦產品的應用中也找到了資源配置優化的成果。如酒店「30秒入住」場景的核心是打通公安入住登記、酒店 PMS、門禁、收單交易、OTA預訂、酒店直銷等六大系統,實現遊客快速辦理入住,減少前臺等待時間。杭州基於城市大腦構建的城市數位化系統與企業系統直連,有助企業平等安全且低成本地共享社會公共資源。市場主體也由此得以在城市大腦的生態中構建數位化運營模式。
這些創新和運用,給幸福城市的民本邏輯起點提供了厚重堅挺的註解。
立法保障
2020年10月27日,杭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杭州城市大腦賦能城市治理促進條例》,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這是我國第一個城市大腦地方性法規。
《條例》第三條這麼描述:「城市大腦,是指由中樞、系統與平臺、數字駕駛艙和應用場景等要素組成,以數據、算力、算法等為基礎和支撐,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推動全面、全程、全域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數字系統和現代城市基礎設施。」至此,城市大腦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法律性質得以明確,其服務功能與助成賦能成為當然之義。
杭州依託「一整兩通三同直達」的中樞系統,按照「一腦治全城、兩端同賦能」的運行模式,實現數據協同、業務協同、政企協同。其中「兩端」是指駕駛端和乘客端,駕駛端是指城市大腦數字駕駛艙;乘客端是指城市大腦數字界面。
杭州城市大腦數字界面作為觸達服務群眾的核心載體渠道,以「大集成、廣應用」的為目標,圍繞統一用戶認證體系、統一應用場景入口、統一服務評價體系、統一宣傳展示窗口、統一開放運維平臺「五個統一」的建設要求,依託城市大腦中樞與技術框架體系,融合杭州辦事服務等平臺,建構便民、惠企、民生、民意、新聞服務「五個直達」,打造老百姓心目中更加具象、可親可感、愛不釋手的城市大腦數位化服務平臺。
截至2020年12月,杭州城市大腦的「中樞系統」已接入385個API(應用程式接口),累計調用量2.3億次。以杭州蕭山城市大腦平臺為例,通過「平臺賦能、數據賦能、場景賦能、駕駛艙賦能」,意在達到「數據能看、層層下鑽、事件能轉、應急能戰」的能力建設。2019年「8.28」下城區建國北路塌陷事件中,潮鳴街道及時利用街道駕駛艙啟動應急響應預案,通過應急指揮功能及時發布疏散指令,短時間內疏散了樹園小區受影響的792戶居民,以數據的算力和協同爭取到「黃金十分鐘」,避免了重大事故的發生。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條例》的第十二條,規定「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在推進城市大腦賦能城市治理工作中,應當關注低收入人群、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利益,確保決策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透明可釋、公平合理,並完善線下服務和救濟渠道,保障公民選擇服務方式包括傳統服務方式的權利。」這無疑為「數字難民」的救濟,以及「數字鴻溝」的填補給出了建設性方案和濫用數字權力的約束。
低收入人群、殘疾人、老年人群體是「弱能群體」,這些群體的幸福感直接影響城市總體幸福度與整體能力。當其無法融入社會生活,無人關心,沒有機會,就會感覺到「被城市拋棄」,這與幸福城市構建的初衷背道而馳。無論是城市大腦技術體系中的考量和算法規則設計,還是從法規範意義上的治理層面,城市都需要從一開始就遵循「善治」導向,避免偏離幸福航道。
目前,城市大腦助力幸福治理的場景正在徐徐拉開,據統計,全國約有500多個城市宣布將建設「城市大腦」。
城市有大腦,人民更幸福。如何建設,決定了大腦是否真正「聰明智慧」。以人為本,數字賦能,是城市大腦通往幸福城市的密碼。如果它還能賦予每一個居民擁有對城市有所貢獻的意願或動力,與城市管理者們同向而行,那麼這將是邁向幸福城市值得期待的新故事。
(羅衛東:浙大城市學院校長,杭州城市大腦研究院院長。浙大城市學院城市大腦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方潔博士對本文寫作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