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東北失守,接著中共軍隊開始圍攻徐州,在國民黨內部,歡呼聲越來越大,蔣介石面臨巨大的壓力,要改變政府。宋美齡就是這樣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訪問之路,在美國整整呆了14個月,僅求美國的同情,而未求成功。
宋美齡的訪問沒有成功,她離開了華盛頓,卻沒有離開美國。宋美齡的命運與「蔣家王朝」息息相關,要保住蔣介石的位置,就是要保住自己的「第一夫人」的利益,所以她一直在為美援而努力。這次,辦法不是在臺前展示她的外交才能,而是在幕後當頭棒喝,親自指揮從蔣介石那裡領薪的一批代理人組成的美國「院外援華小組」(又稱「中國遊說團」)。該組織在美國對中國海峽兩岸的政策上,歷時二十餘年,曾起過呼風喚雨、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九四六年,由明尼蘇達州共和黨周以德代表的五十位議員就蘇聯阻撓國民黨政府接收東北的問題,發表了《東北問題宣言》,表達了美國的立場。第一個非正式的詞彙「中國說客」出現在美國的報紙雜誌。這在中美關係史上是一個特殊的產物。
「美國院外援華集團」實際上由兩部分組成,其核心是一幫有錢有勢的中國國民黨官員;其外圍則是美國右翼政治團體的核心。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甚至六十年代,這兩部分人為了共同支持蔣介石和他重返大陸的大目標,彼此通力合作,在美國社會中形成了一股援蔣的政治力量。它們最初的辦法是用錢介入美國選舉,「助選」的對象是總統,而總統則是共和黨,參眾兩院成員不分黨派,只要是堅決反共、認同「中華民國」的候選人,都可以得到政治捐款和其他資助。接過「臺灣錢」,當然要替臺灣說話。
院外援華集團內部核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40年夏天,宋美齡的哥哥宋子文來到華盛頓。宋先生的使命是為孤軍奮戰三年的日本政府尋求美國的援助。宋先生創立了自己的公司,並重金聘請了幾位有影響的美國人。宋先生直到1943年才離開美國,他相信他與許多政治家和政治掮客的關係對於後來的「院外援華集團」有著重大的意義。
自從宋子文離開之後,華盛頓再也不需要中國人說話了。羅斯福總統堅信中國能夠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而且,他已經開始定期派遣美國高級官員到重慶。試圖說服蔣介石,他的利益正在得到維護。在此期間,宋子文有意在華盛頓結識的一些「朋友」相繼進入了美國政壇的一些重要職位。
但是,蔣介石並沒有忽視充實他在美國的機構。不久他就派他的親信陳之邁去美國負責宣傳。隨後,陳之邁成為振興「外援集團」的關鍵人物。一九四八年夏天,孔祥熙夫婦及其兩個兒子定居美國,顯然也擔負起為蔣介石尋求更多援助的使命。宋子文、陳之邁、孔家等人的努力,對宋美齡在院外建立有影響的勢力幫助很大。
對援助國民黨政權的態度不夠積極,蔣介石派往美國的一些代表,也多次在各方面遊說,希望在1948年的總統大選中讓杜魯門落敗。同時,蔣介石又派出親信陳立夫到美國訪問,向當時再次競選總統的紐約州杜威州長送了一封蔣介石的親筆信,並進行了一次親密交談。之後不久,陳立夫回到上海,《新聞天地》刊登了如下的新聞:
「杜威州長競選為美國總統,似乎贏得了勝利………根據陳副院長立夫雲的說法,如果杜威當選,他將採取特別的措施,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
1948年杜威在大選中失利,使蔣介石感到失望,尤其是當杜魯門政府在大選剛結束時,就開始認真地重新評估整個援蔣計劃時,蔣介石更加感到問題嚴重。值得指出的是,這些事件的發展是促使宋美齡於1948年12月1日重返美國的部分原因之一,同時也是「院外援華集團」在接下來幾個月裡進行整頓和擴張的原因。
宋美齡親自領導「外援集團」,大部分時間呆在紐約市裡弗代爾區她的姐夫孔祥熙的家中。她與來自不同組織的中國人舉行「每周戰略會議」,這些組織能夠在美國政界發揮積極作用。他們中的一些人在國民黨裡當官,另一些人以前當過官,或者富有,擁有大量財產。通常一個人就具備了以上兩種優越的條件。
知情人士稱,與會人士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孔祥熙、宋子文等人,他們在紐約市內或紐約以外地區活動,其中大多數是富人,並不擔任公職。另外一些人則在華盛頓工作,他們是蔣介石最信任的代表團成員,其中包括世界銀行的中國代表俞國華,駐美國使館武官皮宗敢,國民黨空軍採購委員會駐美辦公室主任毛邦初和陳之邁等。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一日,蔣介石宣布下野,但實際上仍是一人獨攬軍政大權。此時,儘管李宗仁已「代行」總統職務,宋美齡、使館官員及代表團其他負責人仍直接向蔣介石報告。《院外援華小組》宋美齡振興工作是積極有效的。1949年年中,宋美齡在美國逗留只有半年,負責爭取美援工作的某些人向蔣介石通報說,在美國建立了新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