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半夜敲木頭,古人這些防火「妙招」一定要見識一下!

2021-01-08 知識就是力量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天乾物燥, 小心火燭」 ,古裝電視劇裡經常出現這樣的一句臺詞, 目的是警示人們小心火災。

但你知道嗎?除了大半夜敲木頭,古人防火的花樣還有很多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火與中國文化

古人們對火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我國古代建築大多是木質結構,天氣乾燥時極容易起火。

在沒有自來水管、高壓水槍和消防車的古代,對火災的預防是十分必要的。在各種古裝劇裡,我們經常會看到有打更人邊走邊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個場景並不是導演和編劇的想像,而是有據可依。

《周禮·天官》中記載,到了每年春秋兩季,掌管宮內用火安全的宮正都要搖動木鐸,提醒大家注意防火。

古代的中國人信奉神明,因此會在建築物上放置厭勝之物(「厭」字此處念yā,通「壓」,厭勝是指舊時漢族民間一種具有迷信色彩的避邪祈吉習俗),祈求神明保佑人們不受火災的侵害,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紫禁城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紫禁城裡的大殿就會發現,在每座大殿的屋脊兩端都有一組對稱的龍形裝飾,在建築學上稱為「正吻」或「大吻」。這實際上是一種叫「蚩尾」的神獸,「水之精,能闢火災」。

古代房頂屋脊上少不了蚩尾的身影,古人相信這種神獸可以闢火

在大型建築上安放厭勝是古代建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過這種設計也不過是古人的一種心理安慰罷了。

據記載,雕刻了無數蚩尾神獸的紫禁城還是常常發生火災,截至1949年,紫禁城共發生過大大小小73次火災,其中供皇帝上朝、大臣覲見用的太和殿先後被燒過4次。

古代的消防科學技術

即使做了很多預防,有些火災也無可避免。在一次次的失火、滅火實踐中,我們的祖先逐漸總結和創造出了消防科學技術,其中很多在世界範圍內都長期保持著領先地位哦。

建築中的分隔技術

所謂分隔,就是在可燃物之間做技術處理,塗上溼潤的泥土,形成一個不可燃的保護層。春秋時期,為了應對軍事進攻和火的侵襲,墨子首先總結了建築防火的基本經驗。提出了城門上塗泥防火、用麻布做水鬥、皮革做水盤、城門樓上設儲水器等一系列的防火措施。

在後來的發展中,在建築中加入防火牆逐漸成為了一種常見的防火方法。北宗的《營造法式》被稱為古代消防標準的專著,其中對建築的防火牆有專門的尺寸標準。

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特色,但其最初是作為封火牆使用,是防火用的建築分隔設施

多樣的儲水工具

儲水是救火的關鍵,為此人們設計出了很多儲水工具。從商代起宮廷裡就開始設置水缸。明朝時,在宮廷裡鑄造金屬大水缸,每口水缸高1米,重1500多千克,缸內可存水1000多升。

到了清朝,宮裡的大水缸增加到300多口,每天安排太監往缸裡挑水,冬天為了防凍,還要給水缸帶上棉套,並用炭火給水缸加溫。目前故宮尚存有18口鑾金水缸。由於此缸的主要功能是防火,因此,被稱為「太平缸」。

城市消防體系逐漸形成

新石器時代是我國燒陶業蓬勃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城市規劃中,已經把燒陶區和生活區分開,其中有一個考慮就是防止引發火災。

後來隨著經濟發展,城市職能逐漸完善,防火和救火不再是從單體建築出發,而是轉向城市消防規劃。宋代,很多城市裡都設置瞭望火樓,樓頂有兩人值班,發現城中有火情就及時報告,以便官府組織救火。望火樓,就是中國最早的消防站。

望火樓是宋代城市建設中一個很有意義的創造。它不僅是一個發現火警的設施,在更大意義上是一個有效撲救火災的設施。望火樓下駐有大批隨時可以出動的官兵,而且這支隊伍是專門用來撲救火災的,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專職消防隊。同時,望火樓還備有多種救火器具,不僅改變了救火器具僅限於平時生產和生活用具的歷史,而且做到了隨需隨用。

望火樓

明代實行「火政」制度,建立「火兵」隊伍和義務消防組織「火灶」。設置水缸、麻搭、火鉤,組織人員,往來巡視,遇火則擊拆報警並配斧、甕、水桶等救火器具,有了較嚴密的滅火制度,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鴉片戰爭後,西方先進技術開始進入中國。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1年)後,清政府購置了大量的西洋消防裝備——洋車式水龍(簡稱洋龍,即腕力龍,裝有輪盤推動,仍用人工腕力出水,後發展至馬達發動出水,稱機龍)一架,僱夫役50名,救護衙署兼顧地方火災。

古代滅火工具

這樣看來,古人防火妙招真的不少。雖然那時候的防火技術沒有現在那麼先進,但這些都為現如今的消防系統提供了很好的借鑑作用呢。

撰文/嬋玉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相關焦點

  • 敲木頭,得好運?!
    對於這些人來說,這種行為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於他們都忘了為什麼要這麼做。有時候,他們甚至不敲木頭,只是在嘴上說「敲木頭(knock wood)」。但是為什麼敲木頭(knock wood)和好運有關呢?為啥要敲木頭()其實,敲木頭的行為是在進行一種儀式(或者稱為迴避行為),他們希望通過這種行為來避免或逆轉厄運。
  • 說了喪氣話,為何要敲木頭?孔子和莊子告訴你
    快敲敲木頭。如果你去醫院探望朋友,朋友說,我死後,拜託你多多關照我的兒子,你會連忙打斷他,讓他敲敲木頭,不要胡思亂想。木頭,真的能破除魔咒嗎?這種傳統習俗有何依據呢?在儒家經典《論語·八佾》裡,有這樣的記載:「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巴西隊迷信花樣多:敲木頭保平安 扎加洛言必有13
    在1/8決賽尚未開始時,《聖保羅日報》記者阿爾維斯·馬烏斯就說比分一定是3比0。沒想到果然如他所料,可這位巴西老兄卻謙虛地解釋說:"不是我預測得準,而是他們敲得太響!"原來,巴隊主教練佩雷拉和顧問扎加洛有個習慣,在遇到重要事情時會敲木頭保平安,而在比賽前敲木頭的次數往往代表了他們渴望的比分。
  • 樓下半夜發出咚咚木頭聲?杭州大伯每天找證據,社區也快崩潰了
    按照他的說法,樓下一戶人家,時常在下午和半夜時分,發出咚咚的木頭敲擊聲。「為此經常睡不著覺,請幫幫一個老人吧。」王大伯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APP「幫幫團」裡向我們求助。在此之前,他試過各種投訴辦法,報警至少5次以上。前幾天下午,錢報記者來到新安北苑。1】403大伯:樓下做木器,半夜經常亮燈新安北苑小區是回遷房。
  • 他們除了打更,還有項更重要的任務
    圖片:更夫出門敲梆子劇照三、打更的重要性打更可不是亂來的,要保證百姓生活井然有序,時間就不能算錯,所以古時候,更夫的工作可不像電視劇播出的那樣簡單枯燥,因為更夫的重要性除了報時,還體現在其他方面。1、打更工作更夫們打更可是有嚴格規定的,這些規定都要告知百姓,讓百姓們熟知這些規律,才知道每次更夫們出來敲的是幾點,那麼打更的規律是什麼呢?
  • 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三個作用太重要,中國現在還能看到打更人
    文/元氣少女QMQ如果你看過中國古裝劇,那麼你一定對"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句話不陌生;如果你熟悉中國古代史,那麼你肯定知道,在中國古代,有一種特別的職業叫"更夫",或稱"打更人",這是帶著濃厚中國色彩的古代文化字眼。所謂打更,在古時候又叫擊柝(tuò),柝是木頭做的一種響器,俗稱梆子。打更,即擊柝,就是夜間巡邏,一邊走一邊敲梆子。
  • 敲木頭真會給人帶來幸運嗎?要不怎會有knock on wood這個俚語?
    不過也有人認為要敲的木頭是指木製的十字架,因為十字架是基督教的重要象徵。無論是哪種說法,都認為knock on wood(敲木頭)的人會從木頭或十字架獲得好運。說這句話的時候,可以真的在木製品上敲幾下,如木製桌子或椅子,雖然說的時候就算不做這動作也無所謂。例如:Our team has been lucky lately knock on wood.我們這隊最近都很幸運,真是老天保佑。
  • 二十三,「knock on wood」,敲木頭可以得到好運?
    —— 張小嫻已知:wood=木頭求:knock on wood=?祈求好運 knock on wood=祈求好運。knock on wood=祈求好運Knock on wood≠敲敲木頭 這個短語是指接觸木製的東西可以確保好運、甩掉壞運氣。
  • 小木頭不值錢,做出來的東東敲可愛,木藝手工太好玩了
    小木頭不值錢,做出來的東東敲可愛,木藝手工太好玩了。前幾天有個小夥伴在評論區留言,說他也喜歡做手工,不過喜歡的木頭手工。悄悄到他的主頁裡去看了,做的真是很棒呢,是一些實用又漂亮的木藝製品。他提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手工藝人,到底能不能通過自己的手藝養活自己?
  • 帶您走進神奇水世界,了解真的漲見識
    帶您走進神奇水世界,了解真的漲見識前段時間家裡小孩子半夜經常咳嗽,去醫院又是打針又是吃藥,錢花了幾千塊就不說了,居然沒有什麼療效,嘗試了很多方法都不見好轉,熬的大人孩子白天都沒有精神,也特別擔心孩子的咳嗽會嚴重。
  • 北海鱷魚傷人事件目擊者:小孩拿木頭去敲鱷魚
    這是北海市鹹田小學,九歲的劉海洋原本應該和這些孩子一樣,快樂地玩耍,可是他的身影永遠也不會出現在這個操場上了。劉海洋的班主任:誰想到這裡還會養鱷魚呢。劉海洋的媽媽在北海市區打工,因為上夜班,已經20多天沒回家了。4月20號,劉海洋的爸爸像往常一樣做晚飯,等著兒子放學。
  • 布朗稱東莞具進季後實力 為顧全打全明星敲木頭
    東莞隊的後衛布朗對搜狐CBA官網說,「他們的實力不錯,有三外援,能夠贏下這場比賽我很開心,希望接下來還能在這裡贏一場比賽,然後進入全明星休賽期休息一下。」  同曦的後衛卡姆拉尼來自伊朗,布朗和卡姆拉尼對位。「他是一個有實力的球員,我們今天對他的防守也不錯。他上半場打得挺好的,但是下半場我們對他加強了防守,沒讓他怎麼發揮自己的特長。我們的防守今天不錯,他也是個挺好的球員。」布朗說。
  • 老人言:「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什麼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不禁感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老人流傳下來的這些俗語是一種包羅萬象的生活文化,至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話說得好,「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這句話是形容我國古代很多書生的勤勞與汗水。但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沒有聽到過這一句話「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
  • 為什麼摸摸木頭就能帶來好運?並且還是西方人堅定的信仰!
    如果周圍沒有木材的話,那麼有些人則會把手放在頭上敲兩下。人們對這一起源的說道不一,一些人認為它與神話有關,認為樹木裡擁有神靈,通過觸摸樹木可以消災。所幸,這個邪靈的詛咒是可避免的:只要當事人用手摸了一塊木頭, 這些邪靈就無法接近,自然說出的願望也不會受到咒詛。
  • 定製無機布防火捲簾門常德優質廠家的防火原理及技術參數
    社會,要接近注重身邊的消防產品,發現制假假和用假的違法行為,務必要及時揭發,同反抗假冒偽劣。防火分區間分散樓梯間垂直豎井等具有一定耐火性的防火分隔物。火窗的時間,要認真的將內裡的水泥添補好。大多數的設計中應該採用控制模塊相對集中布置比較合理。問題:工程現場通了防火門被打開後能自動關閉,直接在防火門上安裝閉門器和順序器,甚至只安裝閉門器。
  • 英國:碰木頭帶來好運氣的方法
    許多英國人認為敲木頭是個帶來好運,避免壞運氣的好方法。在英國經常可以看到有人說完一些事情之後會立刻敲敲桌子,例如說:「我身體很結實,從來不會生病。」話一說完馬上先敲兩下桌子並馬上說:「Touch wood!」  人們認為如果不敲木頭的話,好運馬上就會消失,壞運氣馬上就要找上門來。
  • 古人講「三更莫戀色,半夜不貪食」,是何意?中年人不妨引以為戒
    牢記這些民間俗語,對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幫助。古代俗語種類繁多,句句經典、內容通俗卻蘊含哲理。「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告訴我們四十五歲也要發憤圖強。人到中年同樣可以建功立業;「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告誡人們為人處世的方法。而古代俗語「三更莫戀色,半夜不貪食」,則說出了養生之道。想要身體更加健康,就要有好的生活規律。
  • 好想敲一下試試,哈哈
    3、一下班發現被窩鼓鼓的,還以為老公在家裡藏人了,鬧了半夜是它啊,誤會一場4、等我有錢了也這樣走路5、阿喵,你是被二哈附體了嗎6、剛做了美甲的你哈哈哈,太形象了!7、內心承受了到底有大的打擊呢!8、姑娘快點起來,哥帶你去吃好吃的!
  • 古人怎麼整頭髮?沒有髮膠用這個,古人也能做出美美的髮型
    上期,小宮帶大家探秘了唐朝的發達程度,今天,小宮要帶大家來看看古人沒有髮膠,怎麼固定頭髮的?廢話不多說,來一起看看古人們的固定頭髮的妙招吧!紅樓夢裡的女性角色,經常用簪子固定頭髮,看過紅樓夢的小夥伴們一定有印象。封建社會裡,使用工具是分為明確等級的。紅樓夢裡,地位比較高的女性,就用做工細緻的名貴簪子,地位低一些的,做工就當然粗糙一些。如果是丫鬟一類的女性,一般頭上只能別根細木棍。
  • 在家去痣小妙招 這些方法你需要知道
    現在有很多人都不喜歡臉上有痣,因為有痣的話不管是臉上有多白,都不是很好看,所以就需要用一些小妙招來把這些痘痘去掉,下面給大家介紹的都是一些在家裡可以進行的去痣方法,你們在家裡就可以試一試。而且還有一些美容的作用,除了可以去痣,還能夠補充一些營養的吸收,大家在哪土豆敷臉的時候,需要把土豆切小一點,這樣吸收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在家裡我們就可以做了,這個先妙招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