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2021•徐佳熹:醫藥行業分化加劇,投資聚焦龍頭丨全景•卓識

2021-01-09 騰訊網

編者按:

又到歲末年初總結展望時。

2020 持續整年的新冠疫情令全球經濟蒙陰,但率先控制疫情,穩健復工復產的中國成為全球資本趨之若鶩的避風港。儘管上證指數表現波瀾不驚,但圍繞醫藥、科技、消費三大主線展開的個股行情,卻頻頻出現漲勢堪稱波瀾壯闊的大牛股。基金爆棚熱銷,也反映出剛剛而立之年的中國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正在從「散戶化」向「機構化」發生轉變。

在送走這個令所有人記憶深刻的年份,迎來2021年之際,全景·卓識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聯合推出《前瞻2021》特別策劃,希望從與宏觀專家、私募大咖以及中國最頂尖證券分析師群體的深度交流中,嘗試勾勒出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產業發展的主要脈絡,尋找在明年註冊制全面推行的情況下,中國資本市場較具確定性的投資機會。

2020年,新冠疫情給全球資本市場帶來一記重創。與此同時,疫情也在客觀上對整個醫藥行業的中、長期發展,起到了正向的推動作用。因疫情觸發的口罩、防護服、消毒液、呼吸機、治療藥品、檢測產品等呈現爆發式的需求增長。縱觀資本市場,醫藥板塊成一枝獨秀,醫藥企業股價不斷攀高,醫療類基金也博得滿堂喝彩。

政策面上,隨著全國集採的逐步推開,醫改步伐的進一步提速,整個生物醫藥行業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緊隨的是行業結構不斷優化。研發驅動與臨床應用價值成為衡量企業價值與成長性的主要標準,在此背景下,整個醫藥板塊的加劇分化成為行業的新常態。

在市場和政策的結合下,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平息,社會經濟生產生活正常化,2021年醫藥板塊上漲空間幾何?後疫情時代,階段性行情是否結束?

近日,全景·卓識與新財富最佳分析師醫藥行業第一名、興業證券董事總經理、研究院副院長、醫藥行業首席研究員徐佳熹就市場關注的2021年醫藥行業基本走勢、生物醫藥企業估值、投資機會以及關鍵風險點等問題進行了面對面的深入交流。

「如果企業在一個競爭激烈的靶點,不能做到前三家,那就沒有機會國際化。」

「以後的投資就是兩個大方向:一個是主賽道大龍頭,另外一類就是細分賽道龍頭。」

「藥品領域,2021年會分化得比較厲害。真正有原始創新能力的一些公司可能會受到高度的認同,而其他很多公司的估值中樞可能會下行。」

在接受訪談時,徐佳熹的很多回答都堪稱簡明、扼要的「金句」。在一系列看似快速、簡潔的金句背後,是徐佳熹對我國整個醫藥產業分析的思考和提煉,而「分化」一詞,更是多次被他提及。

「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馬太效應正在我國醫藥行業上演。

徐佳熹表示,目前我國醫藥類上市公司的頭部化現象明顯,大龍頭和細分龍頭,在投資端,投資者的專業化亦是另一個亮點。「從長期來看,中國可能進入了一個醫藥行業分化的新常態,於上市公司而言,未來的分化可能會越來越明顯。」

論及2020年整個醫藥板塊表現,他認為2020年上半年有一個行業比較優勢的鈍化,自下半年進入新常態之後,發現整個醫藥行業仍是一個非常有生命力的賽道。資本市場對醫藥也經歷了由比較熱到非常熱,然後再回歸到比較熱的過程。總的來看,目前板塊已經脫離其風險最高區域。

對2021年,他持中性偏樂觀的態度,大概率估值中樞會小幅下行,特別上半年是一個可能「磨底」狀態的概率比較高。「因為,2020年十二月估值的收縮,也為2021年積累了一些安全點。」

人物介紹:徐佳熹

興業證券董事總經理、研究院副院長、醫藥行業首席研究員、新財富最佳分析師醫藥行業第一名

看好藥品、醫療器械和醫療消費

全景·卓識:對2021年整體生物醫藥行業的判斷是什麼?

徐佳熹:我覺得整個2021年,如果說整個品類的話,我們會把它分成幾個不同的賽道。因為醫藥行業有7個二級子行業,這其中,有幾個賽道大家是比較看好的:

第一是藥品,更多地就是講創新;然後是器械,更多要討論差異化;第三是醫療服務跟消費升級,更多地要看包括服務質量、品類,以及一個持續性的併購、擴張。

在藥品這一塊,大家注意三個詞:商業化、國際化、差異化。

這兩天大家可能注意到,國家醫保局正在對諸多的創新藥品種進行新一輪的醫保價格談判,大家都關心PD-1到底是3萬塊、4萬塊,還是5萬塊?其實,不管最後落定在多少錢,PD-1這個例子可以告訴大家——如果說創新藥在一些靶點上的競爭是激烈的,最後變成一個紅海,即我們所謂的「高水平重複建設」的話,它最終其實跟仿製藥的收益率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相反在仿製藥當中,一些比較特殊的賽道,比如說難仿的一些製劑,像吸入劑、長效製劑,微球、脂質體這種緩控制劑,包括一些比較特殊的領域,像核藥等等這些,它的競爭儘管是個仿製藥,但只要它的競爭結構足夠好,也能帶來不錯的這種收益。

我覺得,從明年開始,投資人對於創新藥的理解可能會發生一些轉變。就是一個企業不僅要跟大家展示它的pipe Line(研發管線),即它的在研品種有多少;同時,如果在研品種上市了,它要開始進入一個收入兌現期,就是它top Line(總收入)也要上去大家對於利潤,就是所謂的bottom Line(淨利潤)的容忍度仍然會比較高。但是,企業在商業上只要這個產品能夠上市,大家對收入的快速上量和企業商業化的成功是有要求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國際化跟差異化。大家會發現,如果企業在一個競爭激烈的靶點,不能做到前三家,那就沒有機會國際化。在中國市場醫保局比較強勢的買方的背景下,大概率企業的定價是不可能定得非常高的。因此,只有做到了差異化,企業才能夠在國內定一個相對比較高的價格,第二才能夠跟國際巨頭進行合作,進而把自身的產品推向全球。這是從藥品角度,我們的一個看法。

藥品領域,2021年會分化得比較厲害。真正有原始創新能力的一些公司可能會受到高度的認同,而其他很多公司的估值中樞可能會下行。

器械領域,我覺得大家對政策不要過度解讀。因為最近有一個段子——說冠脈支架的集採,「昨天1個支架6瓶茅臺,今天1瓶茅臺6個支架」。以前,大家普遍覺得器械是不太容易做集採的,因為SKU規格比較多,而且跟一些高難度的手術相關。但是,這次集採做完以後,大家覺得有點恐慌,覺得萬物皆可集採。其實,這個是兩個極端。我們覺得,大家要去找一些差異化的品種。

但凡什麼品種會做集採,經觀察總結得出:量大、標準化、競爭激烈,在使用上,手術比較常見且比較安全的這一類,同時符合這4個條件的,基本上就會納入集採的範圍。

那麼,我們可能要繞出跳出這個範圍,更多地去解決一些患者差異化的這種訴求,並且特別是中國患者的一些差異化疾病或者一些差異化的術式要求。這些方面的話,我們覺得如果能在上面有一些差異化創新的企業,它大概率也能夠獲得不錯的收益。

還有一些細分領域在器械當中是很難集採的,比如設備類的公司,體外診斷類IVD企業,由於產品的屬性或者產品採購的資金來源等等原因,那麼它大概率是短期不會做集採。這些領域我們覺得,相對來說安全度比較高一些。

第三個大的主線就是消費升級。如果說傳統的包括一些像中藥跟醫藥消費品的品牌型的產品,更多地,我們看到2020年整個消費品,包括白酒,包括其他的一些食品領域的品牌,其實股價漲幅都不錯。但是,醫藥消費品2020年表現相對平淡一些,我們覺得2021年是有機會再往上繼續抬升。

另外,像大家看到的專科醫療服務,2020年已經非常地火熱。當中一些新進入者,會不會有異軍突起的機會?包括展望2021年,像連鎖藥店這些賽道是不是也還能保持不錯的一個增速?我們覺得,這些都是值得大家去期待的。

最後,就是一些新技術的點。因為,我們說新技術永遠都是在更新的,現在大家關注的是單抗、雙抗、ADC。我們注意到一級市場,還有AI的藥物篩選,還有網際網路醫藥這種大數據的應用,包括像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等,陸續也會登陸資本市場。我們覺得,這裡面仍然會有新的主題給大家去發掘。

全景·卓識:更看好哪三個領域以及對應的細分賽道?

徐佳熹:器械中就是進口替代。一些高值耗材的進口替代賽道,如果說企業能夠做到第一、第二家國產,我覺得是可以的。

藥品主要是國際化。無論是仿製藥還是創新藥,如果說藥品本身能做到差異化,大概率能做到國際化,那麼,這裡面它會有一個非線性的成長。

第三個就是剛才我提到的一些新技術的賽道。那麼這裡面是取決於是否有一些新的、代表性的標的,在科創版或者在港股18A這樣的一個章節下去做上市;如果有的話,我們覺得也是值得大家去關注的。

全景·卓識新標的具體類型有哪些?

徐佳熹:譬如,在幾年前,甚至不用幾年前,一兩年前,大家說到生物藥,傳統的來說就是重蛋組白類的藥物,或者說至多就是單克隆抗體。但是,比如說這兩年我們看到雙抗也上了,藥物抗體的偶聯物即ADC也上了,包括現在細胞治療也上了。有很多新的標的,哪怕在兩年前都是完全不存在的公司,這樣的細分賽道其實還有很多。然後,在未來的幾年當中,每個賽道將不斷跑出賽道的代表。

那麼,我們覺得以後的投資就是兩個大方向:一個是這種主賽道的大龍頭,這仍然是大家配置的基礎盤;另外一類是每個細分賽道當中的第一、第二家公司。我們覺得,這個也是大家投資當中,α的主要來源之一。

估值中樞大概率會小幅下

全景·卓識:如何準確評定生物醫藥企業的估值,以及怎樣看待對應估值抬升的現象?

徐佳熹:這個問題分兩方面來看:第一是現在的估值方法。其實,我覺得估值方法會從單一走向多元化。對於大企業來說,哪怕對有創新藥的大企業來說,其實PE、PEG仍然是一個重要的估值參考標準。只不過我可能在一倍或者1.2倍這種PEG上給企業一些溢價或者折價,根據企業品種線的優劣,進行一些溢價和折價,這對大部分公司來說還是有效的。

除此之外,會有一些其他的估值方法。如比較典型的一級市場,大家有的時候會用DCF的方法去做一些估值,那麼,二級市場為了簡化,有的時候會用一個創新藥,未來銷售額我們叫「峰值銷售額」, 用peak sales乘以3倍或者5倍,來進行一個潛在的品種估值,這都是可行的。

然後,像網際網路醫療,對一些沒有辦法盈利的公司,那麼大家會做一些潛在的up值的測算,然後用PS進行估值,像最近港股上市的這幾家,其實主要還是用PS的方法來進行估值的。

所以,以後估值體系會慢慢地多元化,有的是傳統的企業估值方法,而有的是科技型企業,有的甚至是網際網路企業的估值方法。

全景·卓識:單從藥品角度看生物醫藥,企業的估值應該是什麼樣?

徐佳熹:剛才這三類其實都可以用在藥企上,所以,其實藥品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

另外,回答剛才的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於現在是不是有些貴的問題。我覺得如果在7月底的時候,企業的估值確實是挺貴的。

說實話,當時的醫藥板塊的估值溢價率,可能已經創下了2014年中期以來的最高點。那麼,現在再從高位迅速地回撤,過去的4個多月時間大概跑輸了大盤有接近20個點。

12月中旬談判的這兩天,在大家覺得有所緩和的背景下,可能又有所反彈,但總體來說,我們覺得它脫離了風險最高的區域。

展望2021年,我覺得大概率估值中樞會小幅下行,可能特別上半年是一個磨底狀態的概率比較高。因為,2021年上半年,很多行業大家討論的是復甦。但是,大家知道2020年醫藥行業一季度受影響,但影響幅度不大,因為我們並沒有那麼多所謂好復甦的東西。除了有一部分的賽道,另外一些賽道其實在疫情當中反而業績是加速增長的,那麼這種情況下,2020年上半年會有一個行業比較優勢的鈍化。

但是2020年下半年開始,大家又到一個新常態之後,那麼我們會發現醫藥還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一個賽道。所以,對於2021年,我是一個中性偏樂觀的一個估計。因為,2020年近期估值的收縮,也為2021年積累了一些安全點。

公司頭部化、投資專業化

全景·卓識:較往年相比,在調查和研究中感受到的變化是什麼?

徐佳熹:我覺得有兩點非常有意思:第一個是上市公司的頭部化。剛才我講了兩類:一個是大龍頭,一個是細分賽道龍頭,這些公司的調研非常熱鬧。但是,我們知道「A股+港股」可能有500家以上的醫藥公司,當中可能80%以上的公司的調研可能是門可羅雀的。所以,從長期來看,中國可能進入了一個醫藥行業分化的新常態。因為,我們不需要那麼多的頭部公司,而頭部的公司可能會越長越大。我們現在 A股已經4000多家上市公司了,如果照現在的上市速度,可能很快就會跟美國差不多,這還不包括香港市場。

但是大家知道,美國後1/4的公司的市值可能就只有1億美金,我們還有二三十億人民幣。這樣的話,以後的分化可能會越來越明顯,這是第一個上市公司間的分化。

第二個的話,我覺得是投資者的專業化。因為醫藥是專業化越來越多的一個賽道,我在2020年第三季度的時候算過,公募基金的持倉,每三股裡面有一股是醫藥基金池。各支頭部的基金,都在打造自己的醫藥行業的團隊,發行醫藥的產品,我覺得這以後可能會是各家資產管理機構必爭的重要賽道之一。

適應新政策,開拓國際化

全景·卓識:生物醫藥的高關注度反哺到產業端,會有哪些影響?

徐佳熹:我覺得是這樣的。第一,它會使整個的估值有一個正向的推動作用,某種程度上來說,因為二級市場估值高了,一級市場自然會往這些領域去投錢,然後反過來錢多了,企業創新起來相對會容易一些,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關注到在這個錢多的背景下,大家怎麼花的問題,以及作為創業型的生物技術公司,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採取一種什麼樣的策略。 如果不是頭部的牛人創業,如果是非頭部的公司,在機構頭部化、公司頭部化的背景下,企業可能反而不容易拿錢。

那麼,創業企業怎麼樣去合理地規劃自己的現金流?產業本身該如何在頭部公司和小型公司之間進行匹配?這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

全景·卓識:2021年,投資人需要注意哪些風險點?

徐佳熹:我覺得兩個點:第一,由於2020年資本市場對醫藥,經歷了一個由比較熱到非常熱,然後再回歸到比較熱的一個判斷。2021年,從歷史經驗來看,我們覺得這個熱度可能會小幅下修。在這個過程當中,之前做了大量融資的一些生物技術公司,如果企業在產品銷售過程當中沒有兌現,那麼可能會導致斷炊的問題。這樣的一個狀況,特別是會不會有明星型生物技術公司出現這種狀況?將會給行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第二,就是國家正在進行的醫保談判。對於很多民眾來說,肯定是受益匪淺的。同時對於產業來說,也要適應新的政策去進行未來性的調整,特別是在國內銷售市場現金流的預期,同時還應去開拓國際市場,進行國際合作;若沒有及時調整的,可能在自己的投融資端,如果企業不能夠匹配的話,也會面臨現金流上的壓力,我覺得這可能是明年企業最需要關注的。

相關焦點

  • 前瞻2021•徐佳熹:醫藥行業分化加劇,投資聚焦龍頭
    研發驅動與臨床應用價值成為衡量企業價值與成長性的主要標準,在此背景下,整個醫藥板塊的加劇分化成為行業的新常態。在市場和政策的結合下,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平息,社會經濟生產生活正常化,2021年醫藥板塊上漲空間幾何?後疫情時代,階段性行情是否結束?
  • 中銀證券:A股行業分化或將加劇,優選行業將成制勝關鍵
    2021年投資已拉開大幕,國內經濟持續復甦和海外疫情再次告急的內外環境下,今年的A股市場將如何演繹?投資的制勝關鍵又是什麼?此外,「炒股不如買基」漸成大勢,當前時點是否是基金投資的「上車」良機?21年投研老將、中銀證券資管板塊副總經理兼基金管理部總經理張少華先生,從多個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 2021年醫藥行業年度投資策略
    我們認為醫藥作為不可延時太久的需求,Q4 及明年將持續性反彈,業績復甦預期 明確,在消費行業中比較優勢突出。 1.2、疫情中表現突出的熱門賽道 醫藥企業在疫情期間業績及行情分化較為明顯。
  • 2021年醫藥生物這些細分賽道還是好機會
    來源: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餘曉宇 2021年,醫藥生物還是好的投資機會嗎? 已經過去的2020年,A股市場跌宕起伏。
  • 後疫情時代聚焦哪些賽道機會?9位行業專家奉上「2021投資前瞻」
    那麼,後疫情時代,哪些行業值得聚焦?哪些行業值得投資?福布斯中國聯合百度財經共同推出《2021投資前瞻,「後疫情時代」聚焦哪些賽道機會?》系列vlog,邀請9位學術界、企業界、投資界的大佬和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領域,分享自己獨到的觀點和建議,洞察和挖掘後疫情時代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 A股最全投資寶典,30位新財富最佳分析師...
    行情展望:2021年港股是價值重估與創新成長雙輪驅動的指數牛市。A股不是熊市,結構牛聚焦性價比。風險點:城投債違約,或帶來股市「黃金坑」。投資機會:金融、有色、能源等傳統核心資產價值重估;新能源車、軍工為代表的先進位造業長期看好,但需警惕明年類似2005年「五朵金花」行情的大調整和分化;網際網路、醫藥、消費下半年機會更大。
  • 中信證券2021產業策略:配置消費產業好賽道好公司 醫療投資迎來...
    商業管理行業分化十分嚴重,聚焦奢侈品的高端商業運營受益於境外消費回流,前景廣闊。物流倉儲行業聚焦稀缺資產,部分優秀公司把握倉儲設施供不應求的客觀實際,基金化運作成長迅速。航空板塊面臨供給緊縮和票價市場化帶來航司定價權提升,具備迎來戴維斯雙擊的可能性。機場受益於內線流量加速反彈,渠道價值無可替代。風險提示:全球疫情可能對營建活動和空間運維產生次生影響。
  • 醫藥行業2021年投資策略:叢林法則,創新者生存
    一、「4+7」集採試點執行後行業回顧(一)2018 年 4+7 之後行業回顧1.板塊估值逐步分化2018年12月首批「4+7」帶量採購結果公布至今,醫藥子行業板塊估值逐步分。非醫 保領域的醫療服務、CXO、中藥及小眾貴稀產品、部分產品具備消費屬性或暫未收 到集採壓力的器械企業股價及業績表現向好。
  • 2021年醫藥板塊如何走?券商首席:弱化指數變化 強化結構性機會把握
    1月6日,證券時報特邀中信建投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賀菊穎做客時報會客廳,與投資者暢談2021年醫藥板塊走勢將如何?最值得關注的細分領域在哪裡?證券時報記者:首先能否解釋一下過去兩年醫藥股為什麼會表現這麼強?核心原因是什麼?賀菊穎:從長期維度看,醫藥板塊的強勁核心是社會的老齡化發展。
  • 2021分化繼續?獨家調查30+新財富最佳私募,一致預期...
    上海湧津投資:A股已經度過了過去純粹炒概念的階段,2020年,絕大多數大幅上漲的標的都是因為行業或者公司的基本面發生了重大變化,或行業前景向好,或業績增長強勁,新能源汽車、光伏和免稅等標的均如此。目前,我們仍沒有看到明顯的跨年行情,建議配置傳統行業中競爭格局良好的行業龍頭、新興行業的龍頭。
  • 2021年春季白酒或迎來情緒高點 行業二八效應加劇
    來源:證券時報·e公司過去幾年,白酒基本面和股價表現得到市場認可,行業整體板塊估值上移。目前,食品飲料、白酒板塊均已達到歷史高位,食品飲料板塊整體估值已經50倍,達到201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當前,白酒板塊存在估值壓力,但行業頭部企業集中整合將加速進行。白酒公司龍頭較為集中、業績確定,這些大企業經歷了深度調整後,營銷管理更加理性、抗風險能力更強。目前,五糧液、瀘州老窖等酒企提價新聞頻出,在高端白酒的帶動下,行業復甦或由頭部向次高端價位擴散。隨著消費升級持續深化,高端和次高端擴容速度明顯加快,顯著高於中低檔白酒增速。
  • 炒股配資證券公司金豬配資 成交續破萬億 春季行情分化特徵凸顯
    二是龍頭股出現分化,食品飲料板塊中,伊利股份上漲7.54%續創歷史新高,貴州茅臺、五糧液、今世緣等多隻白酒股均以歷史最高價收盤,其中貴州茅臺收盤價站上2000元,五糧液市值超過建設銀行,位居A股第四位。同時,多隻行業龍頭股如海康威視、隆基股份、比亞迪等繼續創歷史新高。
  • 八大金牛私募2021開年策略來了
    此外,這些金牛私募對低估值藍籌、長期被市場冷落的行業和賽道,關注度也有所提升。  重陽投資:A股結構性機會將更加聚焦  重陽投資總裁王慶表示,展望2021年A股開局一段時間的表現,預計市場仍將延續結構性行情特徵,但範圍上可能更加聚焦,在策略上要注重攻守兼備。
  • 中金醫療健康2021年展望:加大醫藥行業配置,關注三大方向投資機會
    展望2021年,我們依然看好醫藥賽道,建議加大醫藥行業配置。從產業發展趨勢來看,雖然醫保控費每年都在進行,但我們預計醫保支出未來仍將保持雙位數增長,行業長期成長性無憂。從機構配置角度來看,經歷了2020下半年的調整,機構醫藥持倉都處於低位,隨著創新藥醫保談判的結束,板塊見底,我們預計後續整體配置有望持續提升。
  • 電力行業:水火分化加劇 售電側機會漸行漸近
    電力行業2016年中報業績水火分化趨勢加劇,售電側改革不斷加碼,關注積極布局售電資源企業,維持行業「增持」評級。  一、水火分化,天助水電抬升業績  水火分化趨勢加劇。
  • 同犇投資童馴:聚焦大消費,一同奔(犇)向A股價值投資時代
    2、估值兩級分化的原因證券之星:2020年市場上的估值兩級分化比2019年更加嚴重,科技、消費股的市盈率都朝著60倍、80倍去了,但有些傳統行業卻只有幾倍的市盈率,大家都是各行各業的優質龍頭企業,為何估值分化如此嚴重呢?童馴:當下各個行業存在估值分化的情況,主要是由於經濟轉型、投資者結構去散戶化、資金偏好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 2021牛年迎牛市?景林、石鋒、凱豐等九大頂級私募最新研判
    傳統產業裡,景林看好傳統行業新品牌、生產模式智能化帶來的機遇,聚鳴看好傳統製造業細分龍頭低估值的機會,丹羿則認為過去幾年表現不佳的行業或公司,存在逆境反轉的機會。新興行業裡,關注的機會有短視頻、新消費、醫藥、科技、新能源、安全主題等。景林資產:產業層面,看到了很多不斷變化演進的機遇。比如很多傳統消費品領域出現嶄新的品牌、表達視頻化的趨勢、人工智慧技術正在改造傳統機械設備與生產模式等。
  • 浙江眾成:POF熱收縮膜行業龍頭企業
    市場前景廣闊:POF熱收縮薄膜主要用於食品飲料、日用品、化妝品、醫藥產品、通訊器材等的外包裝,屬於功能性、環保型的塑料包裝材料。POF膜替代PE印刷膜包裝、紙箱包裝,可以減少包裝成本的一半以上,另外環保型的POF熱收縮薄膜正逐步替代傳統的PVC等塑料軟包裝材料,成為推動塑料軟包裝材料需求增長的重要動力。
  • 300家龍頭企業思考未來的十個關鍵詞 就藏在它們的年報中
    順豐控股:經歷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考驗後,將使得快遞公司競爭的焦點不完全聚焦在快遞件量上面,基礎網絡能力的重要性開始突出,進一步的資本、技術、人才和流量向頭部企業集中的趨勢加快,行業馬太效應加劇,優勝劣汰,優化整合,快遞業將進入行業集中度提升和整合時代。針對疫情以及諸多的宏觀不確定因素,上市公司們紛紛選擇用「衝擊」來形容他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