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之趙光義】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一般都是將皇位傳給太子,傳給自己弟弟的不算太多,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即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實際上叫趙匡義,為了避諱趙匡胤而改名為趙光義,37歲登基,在位21年。
在許多正史中,對趙光義的評價還是不錯的,比如,他完成了趙匡胤尚未完成的全國統一,重視農業發展,重視科舉考試,重視文人讀書等等,但是,這個人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能力和素質都比哥哥趙匡胤差了一大截。
毛主席熟讀《二十四史》,對諸多帝王都有過很經典的評價,那麼,他對趙光義是怎麼評價的呢?
在《宋史·太宗本紀》裡,對宋太宗趙光義多有讚美之辭,裡面寫道:「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論焉。」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趙光義是賢德的皇帝,只是在位期間有些事情做得不夠圓滿,所以才招致了後世有些負面評論。
毛主席在看到這段話後,在下面重重地畫上了兩道線,在上面批註了八個字:「不擇手段,急於登臺。」
從歷史記錄來看,趙光義一個很大的汙點就是急於想當皇帝,也就是著名的「燭影斧聲」。
在野史裡,千篇一律地講了趙光義為了奪取皇位,殺了自己的哥哥趙匡胤。在《湘山野錄》裡,寫的是若隱若現,既不承認也不否定,而《宋史通俗演義》《宋宮十八朝演義》等書籍裡,則是把趙光義弒兄的情節描繪得非常詳細。
當然,也有力主趙光義沒有殺哥哥的,比如在《續資治通鑑》裡,就用了大量的筆墨證明趙光義沒有殺兄。
當然,《宋史》裡記載了一個「金匱之盟」,意思是母親杜太后死前問趙匡胤,你如何得到天下?趙匡胤說是承蒙太后的恩德。太后說你錯了,天下安定,傳位一定要慎重,交待道:「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
毛主席看過這段後,就提出了質疑,對工作人員說:「宋史看起來挺有意思,但裡面有些內容不客觀。這裡面,估計肯定有趙光義美化自己的成分,把自己登基寫得高尚一點,但歷史還是要實事求地寫嘛。」
可見,在毛主席看來,這些歷史記錄還是有些不符實的,對趙光義的登基也有些鄙夷。
後來,趙光義的一系列做法,還真的應了毛主席的評價,因為害怕別人說他篡位登基,也害怕將來再有人跳出來擁立新的皇帝,他就開始下手了。首先是哥哥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一個自殺,一個離奇死亡,還有他的弟弟趙廷美也一貶再貶,最後38歲就鬱悶而亡。
這些人一個接一個地意外死亡,為趙光義日後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鋪平了道路。
即便是自己的兒子,趙光義也擔心兒子會威脅到自己的位子,比如在《宋史紀事本末》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宋太宗詔立太子後,在回宮的途中,見路上的老百姓都在歡呼雀躍,高呼「少年天子」。宋太宗聽了很不高興,對宰相寇準說:「人心遽屬太子,欲置我何地?」
但是,寇準開導他說:「此社稷之福也。」宋太宗這才轉怒為喜。
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趙光義這個人心眼兒太小了,心理太敏感了,冊立太子後,聽到老百姓都在歡呼,竟然認為太子的聲望已經超過了自己,對自己很不利。
多虧寇準看得明白,說太子如此賢德,正是國家的福氣,這才讓宋太宗消了氣。
毛主席在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也是很看不起宋太宗,在旁邊批註道:「趙匡義小人之言。」
歷史上對宋太宗的負面評價,除了他對皇位的迷戀之外,還有一個方面,就是軍事,基本上沒打過什麼勝仗。
趙光義作為大宋的第二位皇帝,肯定要完成統一的大業,說好聽點,就是要完成趙匡胤未競的事業,其實主要就是要收復燕雲十六州。
趙光義曾經兩次帶兵與遼國展開決戰,一次是高梁河戰役,一次是雍熙北伐,但遺憾的是,這兩次決戰都以趙光義的慘敗而告終,大宋也從此由攻變守,開始了受制於遼國的屈辱史。
從歷史記載來分析,這兩次大敗有很多原因,既有戰略上的,也有戰術上的,還有糧草不濟、人才缺乏等等原因,那麼,毛主席對這兩次戰役是如何評價的呢?
毛主席在看《宋史·太宗本紀》中描述高梁河戰役時,在旁邊批註道:「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
意思是說,宋太宗對行軍打仗根本不了解,高梁河血戰前,官兵已徵戰數月,收復了北漢,此時全軍高度疲憊,給養也出現了問題,急需要休整,可是,趙光義頭腦發熱,非得要趁熱打鐵,結果導致慘敗。
毛主席在讀到「帝督諸軍與契丹大戰於高梁河,敗績。甲午,班師」這句話時,又批註道:「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
這裡的意思也很明白,就是說趙光義除了不會用兵,也不善總結,不知道總結遼兵的戰術特點,不知道掌握遼兵打仗的套路,屢犯同樣的錯誤,結果被契丹人「誘敵深入、聚而殲之」。
在後來的雍熙北伐中,趙光義也沒有吸取高梁河戰役失敗的教訓,結果再一次大敗。毛主席在看《宋史》中關於雍熙北伐的記載時,再次批註道:「契丹善用誘敵深入戰,讓敵人多佔地方,然後待機滅敵。」
毛主席真不愧為偉大的軍事家,精準地看出了契丹為什麼能打敗大宋的原因,就是誘敵深入、待機滅敵、聚而殲之。這些戰術思想,後來也被毛主席運用到了我軍的作戰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因此,毛主席對「不知兵」的趙光義其實是很看不上的。
在《宋史·太宗本紀》中,讚美趙光義道:「帝沉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毛主席就很不贊同,在這句話旁邊批註道:「但無能。」
《宋史·太宗本紀》中還誇趙光義說:「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毛主席再次提筆批註道:「幽州之敗。」
意思是說,趙光義兩次討伐幽州都失敗了,還有什麼「功德」可言呢?
其實,不光是毛主席看不上趙光義,著名史學大師錢穆先生也曾評價趙光義「才弱」,認為他能力不足,做錯了很多事。
【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系列】已發表文章——
毛主席評價趙匡胤:陳橋兵變明明是篡權,卻被說成是正義行為
毛主席評價武則天:有治國之才、容人之量、識人之智、用人之術
毛主席評價李世民:聰明一世,卻在最重要的事上「懵懂一時」
毛主席對歷代開國皇帝都很推崇,但對李淵,只說了五個字
毛主席評價劉備:有兩個致命缺點,註定了他無法統一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