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磊博士報告「一乘的怪獸:魯迅、歐陽竟無與批判佛教」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8年9月25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應磊博士應邀在第87期青年讀書會的學術活動上作了題為「一乘的怪獸:魯迅、歐陽竟無與批判佛教」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本所助理研究員魏兵兵主持,所內外多位學者出席。

 

報告開始,應磊博士摘取若干文本例證,展現魯迅對佛教的複雜態度,並強調「佛教」這一範疇本身即是問題,需要歷史化的看待。魯迅一方面對失意政客搖身一變而成的大乘佛教徒冷嘲熱諷,一方面受章太炎的影響而對佛教哲學深為景仰。應磊博士的報告關注魯迅的「十年沉潛期」,即1909年至1918年,魯迅自日本歸國到發表《狂人日記》之間這段埋首古代典籍和文物的歲月。在這一時期,魯迅搜集並研讀了大量不同流派的佛教經典。正是這樣的經歷,使佛教思想深深紮根於魯迅的精神世界,並成為魯迅日後文學創作的思想源泉之一,同時也極大影響了魯迅對於中國社會改造的看法與心態。隨後,應磊博士聚焦到魯迅寫於1925年的小說《孤獨者》。她指出,魯迅在文中以實驗性的敘述手法,播下一粒具有雙重思想根源的「種子」。在佛教唯識宗寓意產生一切現象之根源的「種子」,在小說語境下構成西方進化論與佛教唯識思想的相遇。

 

 

在隨後的講座中,應磊博士以這粒「種子」為線索,將話題引向魯迅與同時代的唯識宗巨匠歐陽竟無的彼此映照,在剖析魯迅對經院佛學的涉獵的同時,亦突出懷抱「感時憂國的精神」的現代佛教革新者歐陽,並透過兩者之間共通的認知域界和歷史關懷,揭示「啟蒙」的多重向度——即現代的同時也是佛教的——以及誰參與其間並塑造了「啟蒙」的種種可能。通過將分別立足佛門內外的歐陽竟無和魯迅兩位知識分子並置,報告旨在呈現佛教在推動近現代中國思想與文化變革中所作出的貢獻,以及魯迅對於中國社會改造重任的暗淡悲觀的內心焦慮和由此產生的批判精神。

 

報告結束後,本院歷史研究所陳志遠與本所馮淼、彭姍姍作為本次活動邀請到的與談者與報告人展開討論。陳志遠博士在充分肯定了應磊博士的研究呈現了佛教穿透時空的歷史意義之餘,也就魯迅佛教思想的來源以及他對於佛教活動的實際參與等問題,與報告人進行了切磋。在此之後,馮淼博士以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對於宗教的因應作為切入點,圍繞佛性的現代性問題與報告人展開對話。隨後,彭姍姍博士與報告人就魯迅內心世界的迷茫與矛盾展開討論。對話觸及了魯迅強烈批判幽鬼世界對於中國社會的消極影響的同時,又在其個人的心靈深處對於幽鬼世界抱有迷戀,並將這種迷戀反映到他的文學創作中。此外,劉文楠博士、趙妍傑博士、彭春凌博士和來自人民大學的李屹博士等,也就魯迅取道經院佛學批判人性之惡的政治向度、如何運用虛構文本來研究思想史、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佛教接受史的全球背景等問題,與報告人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相關焦點

  • 金陵刻經處150年 魯迅先生在此刻印為母祝壽
    楊仁山居士在此刻經講學四十餘年,刻印流通佛教經典百餘萬卷、佛像十餘萬張,創設「祗洹精舍」、「佛學研究會」等佛教講學、研究機構,倡導佛教義學研究培育人才,推進近現代佛教教育事業,為中國近現代佛教的復興作出巨大貢獻。
  • 魯迅與佛教:飽嘗「人生之苦」,生「厭離之心」
    民國初隱沒與紹興會館,開始大量閱讀佛經,從1913年開始,日記中也出現大量購讀和借閱佛典的記錄,1994年購買數量竟佔到了八成有餘,確屬驚人……魯迅的一生,不論得自長輩的呵護,抑或是年輕熱血的草率,還是落寞時刻,佛學都在魯迅生命的各個階段留下的足跡,似雪地鴻爪,卻又在茫茫中顯得異常醒目刺眼。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魯迅在給許壽裳的回信中說:「《狂人日記》實為拙作,又有白話詩署『唐俟』者,亦僕所為。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鑑》,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種發現,關係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這就是「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一語的由來。我們都知道,《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白話文小說的開山之作。
  • 魯迅,一個舊中國「橫眉冷對千夫指」而頻頻發聲的真文人
    作者 |天恩過客(孔網店鋪:天恩過客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魯迅,一個舊中國「橫眉冷對千夫指」而頻頻發聲的真文人,一個開闢天地「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新文化運動的領軍者。我初次拜讀魯迅,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起,當時就很奇怪,一個人怎麼能把那樣一處促狹的院落、一段矮矮的短牆寫的如此生動有趣?以至後來,旅途每逢江南園林,我總喜歡走到牆角,聽小蟲秋鳴,尋奇石異草,再後來,陸續又讀了先生系列的作品,更是喜歡,山海經裡線描的怪獸、精神至上的樂觀主義者阿Q、迂腐執拗的孔乙己、目光炯炯的藤野先生、與世俗不容墜湖亡故的範愛農等等,幾乎是我整個學生時代的夢尋。
  • 佛教之中,何謂「九乘」佛法?學佛之人該如何認識?
    在佛教之中,我們都知道佛法有大小乘之分,從整體上來說,小乘的佛法更接近原始佛教的教旨,而大乘的佛法更像是後世佛法的豐富和演變的產物。其實所謂的「九乘」佛法,只不過是在大小乘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細化,具體的分類如下:小乘分為兩類,一是聲聞乘,二是緣覺乘。大乘分為七類:一、顯宗的菩薩乘。二、事部。三、行部。四、瑜伽部。王、瑪哈瑜伽。六、阿努瑜伽。七、阿底瑜伽(大圓滿)三種次第。在「九乘」的概念中,從「聲聞」到「大圓滿」的所有法門,除了「人天乘」之外,全都屬於出世間和修解脫之法。
  • 錢理群:魯迅的當代意義
    其實不是這樣,魯迅的雜文裡有很多超越性的思考,有兩大特點:一是深入民族文化的深處;二是深入人性的深處。東:您研究魯迅這麼多年,到現在為止,您認為魯迅身上還有什麼是讓您困惑、難以理解的?錢:我非常強烈地感覺到知識結構上跟魯迅有巨大的差距,其實我並沒有進入魯迅。非常簡單的例子,研究《野草》時佛教的作用——現在也有研究《野草》和佛教的,但都非常表面——這必須既精通佛教,又精通魯迅,還要講究緣分。現在大多數研究認為魯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叛,實際上魯迅和傳統有很深的關係。
  • 中外名家如何評價魯迅先生?
    王朔在《我看魯迅》一文中說:「老實講,當時很容易崇拜個誰,《豔陽天》我都覺得好,但是並沒覺得魯迅的小說寫得好,可能是因為那時我只能欣賞戲劇性強和更帶傳奇性的作品,對人生疾苦一無所知,抱著這樣自我娛樂的心態看書,魯迅的小說就顯得過於沉悶。
  • 一部佛教「笑話大全」,魯迅最愛的佛經,他曾親自捐錢助印!
    ——魯迅佛教經文內容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後人曾多次歸納整理《大藏經》,把佛教經文收集在一起。後人整理出來的佛經卷數達二萬多卷、字數達三億之多,經文內容包羅萬象,可謂是凝結了釋迦牟尼佛與諸位弟子的智慧精華。在現流傳了佛經中,有這樣一部經典深受魯迅先生的喜愛,它就是《百喻經》。這部經典以98個詼諧搞笑的小故事組成,通過故事直入人心的告訴人們佛教智慧和為人處世的道理。
  • 《魯迅嘉言錄》:對魯迅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
    一、要將魯迅從神壇上請下來,使其成為真正大寫的「人」近二三十年來,在中國,對魯迅的態度和評價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不但引起了某些人的擔憂,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曾彥修同志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編輯這本書和撰寫這篇獻詞的。
  • 魯迅遺書《死》:喪事不可收人錢,孩子不能做空頭文學家和美術家
    但今天,我們要來聊一聊一位作家,聊聊他對於死亡的態度。一、反抗的一生,鬥爭的一生魯迅先生,大概是很多中學生最「痛恨」的人吧。晦澀難懂的語言,難以捉摸的態度,魯迅式的幽默,都讓眾多學生大呼救命。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國家最黑暗的時候,企圖高舉火把照亮世人。也正是這樣的人,才能將死亡看得如此透徹。
  •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高調訪華,為何魯迅卻拂袖而去
    就是在這麼優越的家庭條件下,泰戈爾在家庭的影響下一步步投入文學的懷抱,他十三歲就開始寫詩。1878年,17歲的泰戈爾按照父母的安排,遠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24年,泰戈爾高調訪華,徐志摩、林徽因等一大眾作家趨之若鶩。當時的泰戈爾春風得意,志得意滿,高調訪華,不是到處做演講,就是參加給累舞會。
  • 因寺院亂象就不再信仰佛教?你對佛教的誤解有多深?
    不但想與佛陀一較高下,取而代之,還想殺死佛陀!怪異現象比今天更甚!當時,虔誠的信徒,為表達對佛陀的無上尊崇和敬意,請佛去講經說法時,還金磚鋪地,舉國歡慶、珍饈美饌,謙卑恭奉!而當今社會,一位高僧乘豪車去講經說法,世人就受不了了?
  • 郭沫若4字諷魯迅,魯迅看後加1字懟回,後人:魯迅此話在理
    要說到著名的文學作家,我們腦海裡浮現出來的就是這兩個人了,魯迅和郭沫若,他們所寫的文學作品,一直影響到了我們現在,作為當時著名的才子,兩個人在文學界都是屬於一等一的人物,而且所發表的文章,裡面的觀點都很犀利,魯迅從各種角度反諷,我想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就拿《狂人日記》來說,各種暗示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有著批判的意思,而郭沫若的詩歌卻含有一種浪漫的情懷,反而讓人覺得溫暖。
  • 魯迅評《紅樓夢》:如實描寫無諱飾,悲喜相映存本真
    魯迅是對《紅樓夢》評價最高而又十分準確的一位大家。他的《中國小說略史》雖然篇幅不大,但生命力甚強,其中對《紅樓夢》的評價尤為中肯,至今尤為學者們津津樂道。魯迅逝世之近一個世紀,還沒有立論能超越他的著作。
  • 學誠法師:佛像不是護身符 佛教裡也沒「本命佛」的說法
    2007年獲授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教育學榮譽博士學位。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全國政協常委、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副主席、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福建佛學院院長、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陝西扶風法門寺方丈、北京龍泉寺方丈。鳳凰佛教《般若講堂》欄目今日刊登法師開示如下。
  • 與魯迅通信250封、在周家住到30歲未婚,許羨蘇為何沒成魯迅戀人
    當時魯迅每星期在女師大兼職一節小說史課,與許廣平僅幾面之緣,連名字都不知道,許廣平、劉和珍等人掀起罷免校長楊蔭榆的風潮失敗後,苦悶中向魯迅寫信求助,當天魯迅就給許廣平回了信,並前後寫了十幾篇立場鮮明的文章,尖銳批評楊蔭榆仗勢欺人、在學校實行專制管理,力挺女師大學生,反抗北洋政府,甚至為此弄丟了教育部的差事。
  • 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兩題——張總、林疏影
    魯迅輯石刻有河南汲縣的東魏興和四年(542)上官香造像,雲其時為佛滅1625年。山東洪頂山摩崖刻經說當時佛滅1642年,旁有北齊河清四年(564)題銘。說信行此說約在隋初開皇三年(583)前後。如果將佛滅1500年定為末法起點,將當時相關的末法時序簡列一表。
  • 《山海經》怪獸形象研究:燭陰人面蛇身 何羅魚「一首十身」
    散布在山川河流之間的怪獸,在未知的空間之內各就其位。這些動物看上去像是惡作劇的拼貼術,卻有著深邃的視覺魔力,令人沉陷其中。《山海經》的怪獸圖像無疑是龐雜的,然而細分起來,怪獸的結構方式卻也有著秘鑰,藉以進入怪獸的國度。來源:盛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