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佛教:飽嘗「人生之苦」,生「厭離之心」

2021-01-09 一往文學

1923年,魯迅,陷入了人生的第二次絕望。

生命、生存,全部的意義,就只剩下黑暗中的自己。他再次沉默了。這一次,他將自己放到了手術臺上,拿著解剖刀親自打開了自己的身體,不管此後是否能夠重合。

1924年,魯迅執筆《野草》,一直到1926年完成,幽深詭麗的畫卷,一開始就這樣子說到:"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

無數人發現,魯迅,在他的身上,有著一種佛教的氣質——

日人奧田杏花在魯迅逝世之後,這樣子描述對於魯迅晚年的印象:"要是和魯迅有一言之交,就會覺得他毫無人間的欲望:不論在金錢,在虛榮。若照佛法來說,同時已是遁入了"般若"之境的人了"

在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詩集《野草》中,每一篇都是一個個漩渦匯聚成的大漩渦,讓人應接不暇、艱於呼吸……像極了佛教所言的"緣生"與"緣滅"。

一部《野草》,所謂因緣結下的果

縱觀魯迅的一生中,從少年到中年,再由中年到暮年,總是留下佛教的背影——年少時候,為求平安,他自小就被父親領著拜當地長慶寺的主持和尚龍師傅為師,賜法號長庚。青年在日本留學,學《說文解字》和《楚辭》於師章太炎,而此時章已轉治佛學,魯迅頗受影響提筆作《破惡聲論》為佛教辯解,"夫佛教崇高,凡有識者所同可",怒斥那些"毀伽藍為專務"的人。民國初隱沒與紹興會館,開始大量閱讀佛經,從1913年開始,日記中也出現大量購讀和借閱佛典的記錄,1994年購買數量竟佔到了八成有餘,確屬驚人……

魯迅的一生,不論得自長輩的呵護,抑或是年輕熱血的草率,還是落寞時刻,佛學都在魯迅生命的各個階段留下的足跡,似雪地鴻爪,卻又在茫茫中顯得異常醒目刺眼。

回看1923年,7月19日,魯迅收到周作人親手遞給他的一封絕交信,曾經誓言永不分離的手足就此失和,作為魯迅人生最後的寄託,"兄弟之情"的破裂,若人生的天地裂開了一道大口子,不斷坍塌,和著此前《新青年》雜誌解散帶來的作為筆者事業的虛無一起,化作了一片黑暗,吞沒了魯迅世界的所有星光。這個時期,魯迅無疑是痛苦和不斷掙扎的,在這個時期,他和佛教是走得最近的一次。

也正是如此,佛教的思想,早已在魯迅的靈魂深處紮下了根,翻開《野草》處處可見大量的佛教語詞:大歡喜、虛空、地獄……甚至《野草》的語式和節奏似乎也受到了佛經的影響,"遞給人間,可以歌、可以哭,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無知,也欲死,也欲生",(出自《野草 淡淡的血痕中》)像極了《金剛般若波若蜜經》中""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

魯迅並不是一個信仰佛教的人,他自始至終都沒有皈依佛教,但是佛教影響之大小,於魯迅,於眾人,於他的苦難有關,並不取決於信仰與否,或者說,此時佛教所種下的前因後果,和魯迅的無法停止的天才的思想自覺一起,幻化做了一個"救命稻草",供他在苦悶的精神世界裡玩味。

四聖諦:"集"為"苦","滅"為"道"

在佛教之中,苦,集,滅,道,作為釋迦摩尼親證的四種人生哲理,是佛教的基本道義——知"苦"而斷"集",斷"集"以離"苦",為聲聞乘厭離世間的觀行。"滅"為"道"的收穫,此二諦為超出世間的因果。

佛家以"苦"為第一諦,以個人感受出發點,切近人生、自我。人生無不在"苦"中,世人有生在苦中不知"苦",至此無緣,或者以想"脫苦"而不知"苦"之因,終無緣或不得解脫之道。佛教以"厭離"之心為修行之根本。

魯迅的厭離,是對於自我,他就是苦,苦就是他,在《野草》的詩篇中,他開始品味自己,就像是一個面容冷漠的人品味一杯酒,所不同的是,他品嘗到的,不是甘中有苦,而是在漫無盡的苦澀中尋找不到一絲一毫的甘甜。魯迅,他早已深感到自己人生的痛苦,欲脫之後快,糾纏在此以情景之中,也由此達到了人生的精神谷底:失去了一切,未來的一片黑暗。就像是他自己說地那樣子:"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於是,在散文詩篇中體味到自己的痛苦之後,繼之而來的是又是如何面對這一終極命題。

此時的魯迅已經身力憔悴,《影的告別》中的"告別",《希望》中的"希望",《過客》的不堪回首,都是對於自己極度的厭惡,在這個過程之中,他讓一個自我看著另一個自我緩慢死亡,亦然無異於自虐。所以,在自我厭棄的長期矛盾中的猶疑惶惑中,他希望自己做一次最終的抉擇。

《野草》的解脫之道:"自我"與"無我"的殊途

魯迅終究不是一個佛教的信徒。

在《野草》的書寫中,他不是直接皈依三寶,以達涅槃,而是自我懷疑、自我掙扎、自我探尋、自我徵求,走了一條自我見證之路。就像是千百年前的項羽,帶著萬千人馬破釜沉舟,再無退路,像司馬遷在幽幽的黑夜裡,只為著書無所顧慮的閃爍的眸子,他最終將那個自我厭棄的自己交給另一個自己——那個虐待著自己的自己——在精神的手術臺上,肆意解剖,不管此後能否再次重合。

佛教,講究緣起緣滅,所有的一切,只為最終發現"真正的自我"並不存在,獲得一個超脫。然而魯迅不是,他面對自己一個又一個人生的漩渦,不顧一切的前往,將自己所執著的一切,層層分解下去,最後歸為空無自性,最終抵達自我的不存在之後,而是走了一條自我體驗、自我見證之路,回到了生存的人間。

他是向死而生的——

向死:從《影子的告別》寫下的臨行絕筆,到經歷"誠與愛"的荒漠的《求乞者》,再到被異化的復仇的《復仇》,最終獲得的最後收穫的《復仇(其二)》,然後到對於《希望》的三度詢問,再到魂之舞的《雪》,最終迎來了《好的故事》的美好的打破,在身為《過客》的路途中迎來的峰迴路轉。

死於生的掙扎:在《死火》中的甦醒,在《墓碑文》中對自己過去的審視,在《失掉的好地獄》《頹敗線的顫抖》對現實審視,最終在《死後》獲得了新生。

於是《從這樣子的戰士》到《一覺》,他又重新開始了戰鬥。

如果說,魯迅是一詩人,那麼,他一定是虔誠的,如果說,魯迅是一個戰士,那麼。他一定是慈悲的,若果說,魯迅是一個佛陀,那一定不是正確的。魯迅的事業,在人間。但是,魯迅在和佛家的因果輪迴之間,有著不解之緣。

相關焦點

  • 人生八苦:詩歌原創,生老病死之生苦
    《生苦之喜訊》作者:具見來源:全民修行(id:jujian-01)一個迷茫的靈魂入住母腹像逗號時已是萬中無一你是王,但沒有人給你佩戴王冠慢慢地,眼耳鼻舌身意已含苞待放你在狹窄的肚子中漆黑一片母腹是一口灌滿一切風的小房子有冷,有熱,有河流,有大山還有你的苦楚坐牢十月,母親的身子打開有人在外面念觀世音菩薩你倒懸而出小小身體,細嫩柔滑感受風,感受所有的碰觸和移動是針刺和焚燒你哇哇大哭,忘記了前生我微微輕笑暗藏輪迴的淚滴和慈愛人生八苦
  • 佛教中的三界指什麼?佛教的世界觀,修行之人都該看看!
    佛教術語中的三界指的就是三種無為解脫之道,三界可以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除此之外,三界也可以指斷界、離界、滅界,或是指法界、心界、眾生界。佛教認為在欲界的眾生,都是有情慾的,欲界有六重天,包括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從欲界六重天再往上去,就到了色界。色界共有十八層天,每高一層,福報就多一分。
  • 四柱能量指數之「沐浴」,是對未來是改正,也是對往昔是厭離
    對往昔是後悔和厭離。對平常的四柱來說,帶有沐浴者,也就是命中帶著一顆「後悔星」。從性情上看,帶沐浴者做事全憑個人直覺,事後有悔不當初多此一舉,典型的馬後炮。縱然有千種才情,卻不能把心用在一件事情上,必然難以做出應該有的效果,通俗一點理解,就是多學少成,雜而不精。我們知道月柱也叫做月令,也稱命主的提綱。
  • 應磊博士報告「一乘的怪獸:魯迅、歐陽竟無與批判佛教」
    報告開始,應磊博士摘取若干文本例證,展現魯迅對佛教的複雜態度,並強調「佛教」這一範疇本身即是問題,需要歷史化的看待。魯迅一方面對失意政客搖身一變而成的大乘佛教徒冷嘲熱諷,一方面受章太炎的影響而對佛教哲學深為景仰。應磊博士的報告關注魯迅的「十年沉潛期」,即1909年至1918年,魯迅自日本歸國到發表《狂人日記》之間這段埋首古代典籍和文物的歲月。
  • 【佛與禪】名人談佛教
    舍利子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孫中山: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蓋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愛因斯坦: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 佛教根本·之五·慧學知津(慧觀的特定課題)
    戒能防非止惡,為修道所必備之基礎保障;定能澄心靜慮,為慧觀所必需的覺知能力;慧能斷妄達真,乃佛教特定之課題與方向。正如《雜阿含八一七經》云:「何等為增上戒學?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何等為增上意學?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
  • 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
    在佛教的發展之中,滿天諸佛菩薩雖然功德無量,但已有許多代表人物為眾生曾做出過巨大貢獻,今天便來介紹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烏樞沙摩明王與金剛夜叉有同體異體之論,同體之說,則以烏樞沙摩明王為五大明王之一。其本地另有釋迦、普賢、不動、金剛手等異說。此尊具有轉不淨為清淨之德,故佛教界置於廁中祭祀。
  • 詳述「佛教孝道」之沿革,佛子不可不知!
    佛教孝道與儒孝有何異同呢?按淨土祖師蓮池袾宏(1535年-1615年)之《緇門崇行錄》云:「贊曰。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連以之。」可見漢傳佛教之孝道有入世間與出世間的意義。佛教道德與孝道當代西方學者對研究佛教道德方面,應該把問題放在佛教世界觀內理解。
  • 一部佛教「笑話大全」,魯迅最愛的佛經,他曾親自捐錢助印!
    ——魯迅佛教經文內容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後人曾多次歸納整理《大藏經》,把佛教經文收集在一起。後人整理出來的佛經卷數達二萬多卷、字數達三億之多,經文內容包羅萬象,可謂是凝結了釋迦牟尼佛與諸位弟子的智慧精華。在現流傳了佛經中,有這樣一部經典深受魯迅先生的喜愛,它就是《百喻經》。這部經典以98個詼諧搞笑的小故事組成,通過故事直入人心的告訴人們佛教智慧和為人處世的道理。
  • 佛教的歷史之密宗的特色
    「法爾六大」與「隨緣六大」是能生和所生的關係,就像月亮和月光的關係,離開了「法爾六大」就沒有「隨緣六大」,若離開了「隨緣六大」,也同樣沒有「法爾六大」了。  密教又認為,「六大法體」也是「六大法身」(即佛的真身)。「六大法身」可以變現宇宙萬物,宇宙萬物無一不是「六大法身」的各別顯現。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構成的萬物都是諸佛菩薩的化身,有著諸佛菩薩的靈性。
  • 好物欣賞,人生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極品花梨癭木·坐彌勒花梨易得,但癭木難覓,癭木變幻莫測,萬中無一,大小不一的癭結生在了樹身之上,雖是一種樹木的病態,但也就是此番的病態之美,卻成了藏家嚴重的珍寶之木。用以上好的花梨癭木雕琢一副世間百態情趣的笑面彌勒,免世俗喧囂,免諸多煩惱,笑對彌勒,好物之妙,藏家之樂,莫過於此,心生歡喜。
  • 相由心生,解剖揭秘心地善良之人慈眉善目,內心陰毒之人醜惡陰冷
    我經常同幾個外科朋友閒聊,認為相由心生有生理解剖學上的科學依據,這不能算唯心。光明磊落之人往往為人善良,心胸開闊,充滿同情心,樂善好施。這種人即使遺傳五官長相不好,但由於心生善念,心胸開闊,為人豁達,不好的五官也會隨時間的推移變得舒展,久而久之讓人看著慈眉善目,年長者亦和藹可親,溫和慈祥。而陰險歹毒之人往往私心雜念重,心胸狹窄,毫無同情心,每時每刻都在算計別人。
  • 《學佛三要》:佛教之涅槃觀
    佛教之涅槃觀一 涅槃之意義我國佛教徒,都說學佛是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標。涅槃是學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稱為「一切聖者之所歸趣」。得涅槃,在佛法中佔著主要地位,如神教以生天為最後目標一樣。到底什麼是涅槃呢?對於涅槃的意義,要有透闢的了解,才會以此目標而盡力以赴,以求得最終理想的實現。然在佛法中,這是甚深而最難理解的,我想從淺入深的加以敘述。涅槃,是印度話,含有否定、消散的意義。我國古譯作「滅」,「滅度」,即意味著某些東西的消散了,消除了,又超越了的意思。
  • 佛教:「陰德」厚重之人,身上往往有這3個特質,看看你有幾個?
    導語在佛教看來,社會是多元的,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諧的。個人易受他人影響,特別是在當今物慾橫流、心胸浮躁的情況下,人們養成了攀比的習慣。許多的煩惱和痛苦就會隨之而來。這就是所謂"陰德",也就是不為人所知的德行,也就是陰功。
  • 南齊時入中國,喻示佛教之發展
    開篇故事便是佛陀在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竹林精舍,應對五百多名婆羅門弟子前來的質疑求法,用講故事、打比方的方式回答了世界本質、人的緣起、性空、涅槃等佛教核心教義。因其規格統一、文風優美、易讀易懂,被譽為流通最廣的佛教文學寓言寶典,也是魯迅先生一生當中唯一斷句、捐印和贈人的一部佛經。「嘗聞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國藝文,往往蒙其影響。
  • 談佛教三十二相之首尾之相
    佛祖說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是一個表法,佛教的法門有無量無邊,根據眾生的根性而現。中國佛教有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淨土宗、禪宗、華嚴宗、密宗,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 今日講佛之三十二相中,足下安平立之相和白毫相,為什麼講這二相,在佛教諸經中,此二相或為首、或為尾,首尾相連謂之佛法迴環貫徹、求無障礙,標誌著佛智圓滿。
  • 微視:《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圖》
    213.6 × 29.3 ~ 30 cm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編號:P.2824文/ 隆日編譯整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敦煌稀世國寶《三界九地之圖》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圖, 也是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圖、佛教天人合一圖。
  • 人生有苦亦有樂,我們淡然去處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離不開歡樂和悲哀,但若只局限於此,人生大概只能像其所說遵循慣例而失去其應有的色彩和價值。故曰:人應有長遠眼光,而不能只在乎一時哀樂。2紀伯倫也曾經說過:"一個人把自己的歡樂或悲哀變大時,世界變小了。"說明一個人不應太在乎一時哀樂,而應有長遠的眼光和廣闊的胸襟,淡然處之,方能享受生活。
  • 佛教:「陰德」厚重之人,身上都有這4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利益他人就是惠及自己,為自己修福,人生有因果、命運有輪迴,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佛家講「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金銀財寶乃身外之物,存再多錢財,無常一到,都將散去,不過一場空幻。因此,存錢不如存陰德,善業多了,是累世的快樂。福報都是人自己修的,天上不會掉餡餅,種下好因才會收穫福果。「莫疑積德天不見,百年頃刻回頭見」,陰德厚重之人,身上都有這4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 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圖
    , 也是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圖、佛教天人合一圖。此圖系依據唐玄奘所翻譯的重要佛教經典著作,《阿毗達摩俱舍論》(簡稱《俱舍論》) 所繪製。《俱舍論》是公元4 至5 世紀時印度佛教哲學家世親菩薩的著作, 這是一部由小乘向大乘過渡的重要著作, 在佛教發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此敦煌《三界九地之圖》是玄奘弟子宣傳俱舍學說時所用的一種圖解講義稿,是一份極其珍貴的佛教思想史圖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