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53歲宦官曆經七朝皇帝 曾法門寺奉迎佛骨舍利

2021-01-16 華商網

  唐宦官杜英琦墓誌的拓片

  墓誌中關於杜英琦奉迎佛骨的記載

  在唐朝中晚期,宦官當權者眾,而且皇帝更迭頻繁。近日,西安碑林博物館新入藏一唐代宦官墓誌,志主雖然只有53歲,卻歷經了七朝皇帝,觀其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參與平定過唐「淮西之亂」,又曾被皇帝選派到法門寺奉迎佛骨舍利。

  享年53歲卻侍奉了6朝皇帝

  昨日,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景亞鸝說,志主杜英琦是唐代宦官,歷經唐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七朝,史書無傳。其墓誌出土於西安市雁塔區馬騰空村,墓誌志文有千餘字,其內容有的印證了史書記載,又提供了大量的補史資料。

  根據墓誌顯示,杜英琦葬於大和四年(830年),享年53歲,即生於唐代宗大曆十二年(777年)。年僅53歲,緣何能歷經七朝呢?華商報記者查閱唐代宗至唐文宗這7朝,發現其中唐德宗在位時間最長,為26年,唐代宗、唐憲宗、唐文宗在位均十多年,其餘的皇帝在位均十分短暫,比如唐順宗在位不到1年,唐穆宗只有4年,唐敬宗只有2年。據了解,唐朝到了中晚期,國勢衰落,皇帝也更迭頻繁。

  在古代的宦官中,有的是自小送入宮中,有的是後來入宮的,杜英琦是何時入宮呢?據專家分析,唐代宗在位時間為762年至779年,杜英琦生於777年,由此推測他從小就入宮了,應該是歷經7位皇帝,侍奉過6朝皇帝。

  景亞鸝說,杜英琦在宮廷做事,因慎密勤恪而頗得讚許,年齡未及二十已步入仕途。在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成為任官職的宦官,擔任正八品下的內侍省內府局令一職,已初現幹練之才,隨即詔賜緋魚袋,為五品之官員。

  奉命參與平定「淮西之亂」立功

  根據志文記載,在杜英琦的一生中,最為輝煌的則是在唐憲宗時期,曾奉詔參與平定「淮西之亂」。

  據史書記載,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自稱留後,並派兵四處搶掠。唐憲宗在宰相武元衡和大臣裴度的支持下,發兵進討。由於統兵將帥擁兵自重,軍令不一,加之淮西和河北同時用兵,戰線過長,故戰事拖延了三年,毫無進展。後來,名將李晟之子李愬(sù)被任為西線統帥,宰相裴度又親臨北線督戰,戰事才出現轉機。元和十四年,李愬一舉俘獲了吳元濟,平定淮西之亂。

  景亞鸝說,在此事件中有所作用的宦官杜英琦,在正史上未留下片言隻語,通過墓誌可以補史之闕。雖墓誌陳述功勞時會有虛構之嫌,但杜英琦奉命參與此事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志文中還提及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他在殲滅吳元濟戰爭中,為了自身利益, 極力阻止平叛,刺殺了主張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在聲討李師道的戰役中,杜英琦因立有戰功,得到皇帝嘉獎。

  據了解,後來杜英琦還奉旨多次前往危疑之地,其功績受到皇帝認可。曾擔任過鄜(fū)坊丹延等州節度監軍,古代監軍皆臨時差遣,代表朝廷協理軍務,督察將帥。唐玄宗開始以宦官為監軍。可見皇帝對宦官的信任。在唐朝中後期,宦官權勢越來越重,曾有多位皇帝是由宦官所擁立的。

  志文記載他有三子一女 婚姻或有政治因素

  在杜英琦的一生中,還有一件事值得注意,那就是曾經奉命參與法門寺奉迎佛骨舍利。景亞鸝說,這點在史書上有所記載,只不過史書記載的名字是「杜英奇」,二者應該為一個人。

  法門寺佛骨舍利,據說每三十年一開,唐朝有六位皇帝六次奉迎佛骨,杜英琦參與的這次是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也是第五次奉迎。據史書記載,在奉迎時,唐憲宗親自駕幸法門寺啟迎佛骨。志文記載,杜英琦在彌留之際「迴首西向,願生淨域」,表達了他往生西方淨土的意願。

  在志文中記載,杜英琦死後埋葬於現在的長安區,志文記載其有三子一女,次子仍為宦官。宦官緣何還有兒女呢?專家推測應該是養子、養女。當時不少有權有勢的宦官都會娶妻,而且會收養子女來傳宗接代,而一些人為了巴結權勢,也會主動認宦官為父。杜英琦的夫人是吐突氏,吐突是胡姓,比較罕見,專家推測和當時的宦官吐突承璀有關聯。景亞鸝說,吐突承璀一家是憲宗朝最有權勢的宦官之一,宦官之間的聯姻,尤其是高級宦官之間的婚姻聯合,容易形成「枝派蟬聯」,親黨膠固的局面,以求得勢力更加膨脹,專權擅政,如果此推測屬實的話,那此樁杜英琦與吐突承璀家族之間的聯姻,可能帶有一定的政治因素。 華商報記者周豔濤

  在選擇專使時,為何會選中杜英琦呢?景亞鸝說,志文記載因宦官杜英琦﹃志每存正直﹄,更為重要的是﹃性不好腥羶﹄,故此有﹃護持舍利,非公而誰﹄的結論,杜英琦的素食習慣使他有此次護持佛骨的資格。

相關焦點

  • 西安發現唐宦官墓誌:曾迎奉佛骨舍利
    原標題:西安發現唐代宦官墓誌:曾以專使身份迎奉佛骨舍利   唐代宦官杜英琦墓志銘拓本 西安碑林 攝    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景亞鸝22日透露,該館新近從民間收集到唐代宦官杜英琦墓碑,杜英琦因參與憲宗朝迎奉佛骨在史書上有所記載。
  • 秦王李茂貞,曾用20年重修法門寺,唐代第二座「帝後合葬陵」
    其一,秦王陵的規格就是按照唐代帝陵的規格修建的; 其二,歷史上秦王李茂貞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是「岐國」的國君,政府配置、禮制等方面都是帝王級別的,不過他一生都沒有正式稱帝,是一位沒有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的歷史風雲人物。
  • 佛頂骨舍利長供南京牛首山 7大數字解密盛世佛光
    2008年,南京古長幹寺遺址地宮發現了一枚舍利,它正是象徵最智慧頭腦的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也是目前為止全世界發現的唯一一枚。昨天,「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供奉大典」在南京牛首山隆重舉行,佛頂骨舍利被迎請到這裡長期供奉。牛首山遺址公園同期落成開園。現代快報記者為你揭開神秘的佛頂宮、佛頂塔的面紗,並用7組數字帶你遊覽牛首山。
  • 明朝宦官大都是反派,但這個宦官有絕對權力,卻被百姓稱為「佛」
    一說起來,就覺得明朝的宦官都是反面角色,其實也不盡如此,有一個宦官就出汙泥而不染,不光朝堂上下對他好評如潮,老百姓也稱他為「佛」。這個倍受好評的宦官叫陳矩。嘉靖二十六年被選入宮做了一個小太監,那年他八歲,正該是讀書的年紀。陳矩的運氣不錯,因為他的師父司禮監秉筆太監高忠是個工作能力很強、品行又十分周正的人,跟著這樣的師父,陳矩自然也壞不到哪裡去。
  • 名將郭子儀之後,唐代宗的外孫女,經歷八朝,差點成了武則天
    蓋因後宮皇后張良娣與宦官李輔國互相傾軋,最終張皇死於李輔國之手,天生膽小的唐肅宗驚憂而死。 李輔國遂擁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為帝,改年號為「寶應」。 唐代宗還算得上明君,奈何經過安史之亂,東有諸多藩鎮割據,北有回鶻不斷勒索,西有吐蕃侵擾。 為求安定,唐代宗只好割肉補瘡、飲鴆止渴,大封節度使。
  • 大唐帝國二百八十九年,二十一位皇帝順序總覽
    唐肅宗死後,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皇后等,擁立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將肅宗葬於建陵(今陝西省禮泉縣東北18裡的武將山)。9、唐代宗 唐朝第一個以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李豫(727-779年),漢族,唐肅宗長子。
  • 專家面對珍貴的法門寺靈骨舍利,說:如何給它做防翹曲開裂的保護
    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1987年4月,工人們在陝西法門寺修繕佛塔時,意外的挖出了一座掩埋千年的地宮,也就是現在舉世聞名的法門寺地宮。專家們在地宮中出土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其中最讓世人震驚的,則是發現了佛骨舍利,即佛陀火化之後留下的遺物,也被當作是佛教的傳世聖物。能發現一枚佛骨舍利,就算是八輩子修來的福分,可專家們在法門寺地宮一口氣發現了四枚,足以可見法門寺的地位有多高。
  • 望子成龍,這位唐朝皇帝做得最好,五個兒子有三個當了皇帝!
    長慶四年(824年),唐穆宗駕崩於寢殿,在位五年,年僅三十歲,後葬於光陵,諡號為睿聖文惠孝皇帝。在唐穆宗去世後,他的三個兒子先後成為皇帝。對於這三位皇帝,尤其是後兩位來說,卻比較有作為。從這一點來看,唐穆宗還是為唐朝留下了比較優秀的繼承人。 公元824年,唐穆宗逝世後,唐敬宗李湛即位於柩前,時年十六。
  • 東漢王朝:外戚與宦官的鷸蚌相爭,袁紹漁人得利
    歷史愛好者:青絲染霜顏歡迎來到百家號青絲染霜顏,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說外戚與宦官的鷸蚌相爭—袁紹漁人得利, 「和平期」的到來—漢靈帝的荒唐劇和最差勁的計策一何進死,天下亂,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外戚與宦官的鷸蚌相爭—袁紹漁人得利:東漢歷經兩百多年,不是外戚掌權就是宦官掌權。
  • 這個唐朝皇帝很悲催,死後不到30年被盜墓,還弄得人盡皆知!
    但誰也不會想到,與其簡樸「外表」外表相比,懿宗李凗的陪葬品可謂是珍寶各異,最讓人浮想聯翩地莫過於史書中曾記載的18尊真人大小的銀羅漢了。懿宗曾經一度不顧群臣反對揮霍重金從「法門寺迎奉佛骨」,在其死後,也要將「十八羅漢」安置身旁,祈求早日登上極樂世界。只可惜風雨飄搖、日漸衰微的大唐王朝卻已無力回天了。
  • 為什麼古代宦官總是會提醒皇帝:辰時了,辰時是什麼時候?
    皇帝在埋頭批閱奏摺,旁邊一名隨侍的太監小聲提醒道:「萬歲爺,辰時到了。」那麼辰時到底是什麼時候?為什麼宦官總是要在辰時提醒皇帝?我們古代的計時跟如今的24小時不一樣,中國古代將一天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
  • 白居易: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安史之亂」後的唐代宗大曆七年(772),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鄭。「安史之亂」對於唐朝來說是一個由盛到衰的轉折點,此時,一向被人們所稱道的大唐盛世,在近十年兵革的摧殘下已經一去不復返,繼之而來的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百姓則流離失所,生活困苦。 白居易生於書香家庭,其父白季庚做過幾任地方官,他正直清廉,過著一般官吏的生活。
  • 在古代王朝,外戚、權臣、宦官專權輪流上演,誰對皇權威脅最大?
    02.東漢外戚幹政現象更為嚴重,皇帝為對抗外戚而導致宦官幹政東漢由於小皇帝實在太多,導致皇帝親政之前,國政往往操之於母后之手,而太后為了掌權則又往往依賴於外戚,結果導致形成外戚專權的局面。而皇帝長大之後,為了親政收權,在對抗外戚之時,所能依靠的也只能是曾經朝夕相處的宦官。於是乎,東漢便輪番上演外戚和宦官專權的戲碼。
  • 明朝宦官侵權朝野,為啥清朝宦官就不行?學者:你看乾隆做了什麼
    但是無論是宦官還是普通官員,只要權力和欲望達到一定的高度,其結果就很難想像。從中國2000多年封建歷史、東漢、唐朝、明朝來看,這是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時期。特別是唐朝後期,宦官可以決定廢除皇帝。明朝明明建國以來,朱元璋明令禁止內部長官介入政治事務,結果朱棣上位,立即推翻了自己親生父親的規定,內部長官不僅能介入政治事務,還能設置東部工廠,讓宦官擔任首領,將禍根埋在明朝未來宦官全權混亂的政治中。接著,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太監相繼出現。其中劉瑾被稱為「立皇帝」,魏忠賢被稱為「九千歲」,他們可以傾斜朝野,隨心所欲地與皇帝並肩作戰。
  • 在禪宗裡,真正見性了,才知道過去用功都是白費,佛
    從形式來看佛,從外表上來認識,那就不是正道,佛的道理不在坐,不在臥,不在行,也不在住;不在生,不在死,不在這種種的一切向上,你若在外在的形象上見佛,那就錯了,你若能「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你看懷讓接引馬祖那一套手段,不是現身說法嗎?
  • 從唐代流刑分析,唐代律法嚴謹
    流放是唐代律法中僅次於死刑的嚴苛刑罰,當時的刑罰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分別為笞、杖、徒、流、死。今天要解析的就是第二嚴苛的刑罰流。在唐代,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罪行受到流刑,就連詩人李白也難免於此,這些被流放的人也就被統一稱為流人。《國語·周語》中曾記載:"周厲王以衛巫監謗者,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厲王)於彘"。
  • 新出土唐代紀年壁畫墓女墓主「龐大家」應讀為「龐大姑」
    2021年1月初,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在西鹹新區空港新城洪瀆原發掘的兩座唐代紀年壁畫墓的消息。其中67號墓的墓主是楊知什和龐大家夫婦(圖一)。據出土墓誌記載,楊知什是隋納言楊士達曾孫,終官左驍衛郎將。夫人龐大家,曾祖卿惲曾參與玄武門之變,任左武候大將軍;父承宗任銀青光祿大夫、太子賓客,贈幽州都督、南安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