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宦官杜英琦墓誌的拓片
墓誌中關於杜英琦奉迎佛骨的記載
在唐朝中晚期,宦官當權者眾,而且皇帝更迭頻繁。近日,西安碑林博物館新入藏一唐代宦官墓誌,志主雖然只有53歲,卻歷經了七朝皇帝,觀其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參與平定過唐「淮西之亂」,又曾被皇帝選派到法門寺奉迎佛骨舍利。
享年53歲卻侍奉了6朝皇帝
昨日,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景亞鸝說,志主杜英琦是唐代宦官,歷經唐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七朝,史書無傳。其墓誌出土於西安市雁塔區馬騰空村,墓誌志文有千餘字,其內容有的印證了史書記載,又提供了大量的補史資料。
根據墓誌顯示,杜英琦葬於大和四年(830年),享年53歲,即生於唐代宗大曆十二年(777年)。年僅53歲,緣何能歷經七朝呢?華商報記者查閱唐代宗至唐文宗這7朝,發現其中唐德宗在位時間最長,為26年,唐代宗、唐憲宗、唐文宗在位均十多年,其餘的皇帝在位均十分短暫,比如唐順宗在位不到1年,唐穆宗只有4年,唐敬宗只有2年。據了解,唐朝到了中晚期,國勢衰落,皇帝也更迭頻繁。
在古代的宦官中,有的是自小送入宮中,有的是後來入宮的,杜英琦是何時入宮呢?據專家分析,唐代宗在位時間為762年至779年,杜英琦生於777年,由此推測他從小就入宮了,應該是歷經7位皇帝,侍奉過6朝皇帝。
景亞鸝說,杜英琦在宮廷做事,因慎密勤恪而頗得讚許,年齡未及二十已步入仕途。在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成為任官職的宦官,擔任正八品下的內侍省內府局令一職,已初現幹練之才,隨即詔賜緋魚袋,為五品之官員。
奉命參與平定「淮西之亂」立功
根據志文記載,在杜英琦的一生中,最為輝煌的則是在唐憲宗時期,曾奉詔參與平定「淮西之亂」。
據史書記載,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自稱留後,並派兵四處搶掠。唐憲宗在宰相武元衡和大臣裴度的支持下,發兵進討。由於統兵將帥擁兵自重,軍令不一,加之淮西和河北同時用兵,戰線過長,故戰事拖延了三年,毫無進展。後來,名將李晟之子李愬(sù)被任為西線統帥,宰相裴度又親臨北線督戰,戰事才出現轉機。元和十四年,李愬一舉俘獲了吳元濟,平定淮西之亂。
景亞鸝說,在此事件中有所作用的宦官杜英琦,在正史上未留下片言隻語,通過墓誌可以補史之闕。雖墓誌陳述功勞時會有虛構之嫌,但杜英琦奉命參與此事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志文中還提及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他在殲滅吳元濟戰爭中,為了自身利益, 極力阻止平叛,刺殺了主張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在聲討李師道的戰役中,杜英琦因立有戰功,得到皇帝嘉獎。
據了解,後來杜英琦還奉旨多次前往危疑之地,其功績受到皇帝認可。曾擔任過鄜(fū)坊丹延等州節度監軍,古代監軍皆臨時差遣,代表朝廷協理軍務,督察將帥。唐玄宗開始以宦官為監軍。可見皇帝對宦官的信任。在唐朝中後期,宦官權勢越來越重,曾有多位皇帝是由宦官所擁立的。
志文記載他有三子一女 婚姻或有政治因素
在杜英琦的一生中,還有一件事值得注意,那就是曾經奉命參與法門寺奉迎佛骨舍利。景亞鸝說,這點在史書上有所記載,只不過史書記載的名字是「杜英奇」,二者應該為一個人。
法門寺佛骨舍利,據說每三十年一開,唐朝有六位皇帝六次奉迎佛骨,杜英琦參與的這次是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也是第五次奉迎。據史書記載,在奉迎時,唐憲宗親自駕幸法門寺啟迎佛骨。志文記載,杜英琦在彌留之際「迴首西向,願生淨域」,表達了他往生西方淨土的意願。
在志文中記載,杜英琦死後埋葬於現在的長安區,志文記載其有三子一女,次子仍為宦官。宦官緣何還有兒女呢?專家推測應該是養子、養女。當時不少有權有勢的宦官都會娶妻,而且會收養子女來傳宗接代,而一些人為了巴結權勢,也會主動認宦官為父。杜英琦的夫人是吐突氏,吐突是胡姓,比較罕見,專家推測和當時的宦官吐突承璀有關聯。景亞鸝說,吐突承璀一家是憲宗朝最有權勢的宦官之一,宦官之間的聯姻,尤其是高級宦官之間的婚姻聯合,容易形成「枝派蟬聯」,親黨膠固的局面,以求得勢力更加膨脹,專權擅政,如果此推測屬實的話,那此樁杜英琦與吐突承璀家族之間的聯姻,可能帶有一定的政治因素。 華商報記者周豔濤
在選擇專使時,為何會選中杜英琦呢?景亞鸝說,志文記載因宦官杜英琦﹃志每存正直﹄,更為重要的是﹃性不好腥羶﹄,故此有﹃護持舍利,非公而誰﹄的結論,杜英琦的素食習慣使他有此次護持佛骨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