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來臨的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個魅力雋永的「望日」,這一天帶給炎黃子孫對於寧靜安詳、合家團圓、和睦吉祥生活的期盼。
皎潔皓月當空,寓意著美好、和平、圓滿;也飽含著人們對祥和人際、理想生活的憧憬。毋庸置疑,在中華民族民間生活中,賦予了月亮極其豐富的靚麗之寓意。
民眾生活對月亮的豐富寓意,折射於文學傳統中,在我國也誕生了眾多吟誦月亮的不朽作品,成就了中華文學之瑰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壇泰鬥東坡先生那膾炙人口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抒發了睹月思人,對故人無盡的眷戀思念的情愫;而東坡先生更以「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一詩,專頌中秋皓月。
另外,如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等,可謂佳句不勝枚舉。
誠然,以月寓意,頌月抒懷,不僅在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比比皆是;即使在佛教經典中,以月亮為喻,展現佛陀本懷、開示佛法真諦者,在三藏典籍中亦是俯首皆是。
如《楞嚴經》卷二中,佛陀對阿難尊者諄諄教誨到:「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應當看月」。
禪宗將這段寓意深刻的開示化作「指月禪」,揭示出佛法的經律論三藏及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化,是指向解脫境界的指月之指。
其中以月亮寓意佛法的真理與解脫的境界,而一切文字般若、佛菩薩教誨和祖師大德的開示指點,則是指向月亮的「指」。
如果有人用手指著月亮給別人看,那人應循著手指去看月亮。
如果僅看手指而以為手指就是月亮,那人豈止是沒看到月亮,也同時誤會了手指的含義。
為什麼?——因為他把作為標示的手指當做了明月。
又豈止是誤會了手指的含義,也不能認識明與暗的含義。
為什麼?——因為他把手指的形體當作月亮的明性,對於明、暗二性都沒有了知的緣故。
最終,這個人不但沒看到月亮、錯認了手指,同時還沒能認識光明與黑暗。
為了不讓善男信女對於佛教經文僅僅讀誦文字,而忽略對於佛法本意的理解與義理的領悟,於《圓覺經》卷六中,佛陀悲願懇切地對清淨慧菩薩開示到:「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佛的經教如同指示月亮的手指,如果看見了月亮,就知道指示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所以不要單純的看手指,而忽視手指所指的——月亮。
高哉、善哉!佛陀的經教,正是「指月之指」,而其所指向的「指月之月」,方為眾生開悟解脫之指歸。
生活又何其不是如此,師長與同修諸善知識的引導、激勵,乃是我們修行之路上的增上緣;學佛有疑處,詢詩問友,篤實精進依教奉行、依律而為,於戒定慧三學中用功,於六度中用心,才是生活禪之要旨。
信賴佛陀、歸心佛法,總有「彼人因指,應當看月」之善果。篤實修學、深入經藏,方能智慧如海,成道完成佛格,促使自身心中那一輪皎潔的解脫明月燦爛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