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不懂
你有沒有這個疑惑:有些書,我們讀起來很困難,可是別人讀得很輕鬆,這是為什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同。
那為什麼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我們原始積累的知識深度和結構不同,是導致理解能力有差距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池子理論
這是我在讀了《讀懂一本書》後得到的體會。這本書的作者樊登老師有一個說法讓我印象深刻:理解力的池子。
我們平時積累的知識就像是一個池子,池子裡的水越多,我們閱讀相關書籍的理解能力也就也快,比如你已經讀過許多心理學的書籍,再讀其他心理學書籍的時候過程就會很輕鬆,而且吸收很快,相反,如果你從未接觸過這個領域,看到一個名詞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那吸收起來自然沒有前者快。
理解力池中的水就像《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中提到的髓鞘質,理解力池子裡的水位越高,就相當於髓鞘質越多越厚。如果你讀過《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這本書,或者讀過我以前分享的關於這本書的心得,那你就會了解,人的動作神經纖維鏈之間溝通的結果,而髓鞘質就是包裹這條鏈路之間的物質,髓鞘質越多的人,技能掌握也越熟練。
如何讓自己理解力的池子水位變高呢?
對於構建自己理解力的池子樊登老師介紹了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邏輯學、哲學、國學、人生經驗這七個他認為比較重要的方面,從這些方面入手,可以讓我們建立起一個相對完善的底層知識框架,幫我們提高自己池子中的水位。
三、構建自己的池子
對於讀書我常說一句話:我們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照搬老師的套路,我們是要找把書中的知識改造成適合自己的方法。
樊登老師的方法很好,可是他的池子太大,未必適合普通人的讀書結構,在樊登老師看來,經濟學知識是每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知識,但是如果你讀這些書實在是提不起興趣的話,不妨試試縮小自己池子的範圍,在自己專注的領域借鑑樊登老師的方法,適當擴充一些其他相關領域,這個過程可能更愉快,我一直覺得讀書很重要,但是愉快地讀也很重要,否則如果我們長時間去啃一些晦澀難啃的書,恐怕我們就會失去了讀書的樂趣。
借鑑樊登老師的方法,我們可以採取分階段為自己的池子蓄水的辦法,第一階段先學習:邏輯學、心理學、國學和哲學這四個部分,這幾個方面初步的框架搭建過程我們大概會需要1-2年左右的時間。之所以首選這四個方面先行蓄水是因為它們更夠直接的提高我們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文學素養,這對於以後我們對閱讀內容的吸收有很大幫助。
掌握了這四個方面以後,我們就可以向其他方向擴展,比如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等,從而增加我們看問題的切入點,這樣我們分析問題才會更加全面,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至於為自己池子蓄水的書單,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大家的選擇也會有很大差異。雖然樊登老師有推薦的書目,不過我還是建議大家根據自己的能力先易後難,否則很容易把書買回家看一兩頁就束之高閣了,這樣的書不算讀過,只是你買過而已。
《讀懂一本書》除了「理解力池子」這個觀點讓我耳目一新,對於選書和讀書的方法特別是如果想要真正理解一本書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講出來的觀點也讓人印象深刻,相信你一定也能從這本書中找到觸動你的亮點。
我已經開始向自己的理解力池子蓄水,你什麼時候開始構建自己的池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