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本書會壞到找不到一點好處。—塞萬提斯
01
有個蠢人,一直過著平靜、快樂的日子。可是有一天,他聽到外面的人都這樣評論他,說他是個沒有頭腦的傻瓜。
這個人開始有了煩惱,他想,他要用什麼方法消滅這個謠言。後來,他想到了……
他在街上碰到一個朋友,朋友告訴他,現在有個畫家特別出名。「可拉倒吧,那個畫家早就過時了。」蠢人叫到:「您不知道嗎?我真沒想到您會這樣,您太落後了。」
蠢人「嘖嘖嘖」地搖著頭,朋友大吃一驚,看著蠢人篤定的樣子,他馬上同意了蠢人的意見。
從那以後,不管是誰在蠢人面前稱讚什麼,他都是這樣反駁。蠢人慢慢出了名,他去主持報紙的評論專欄。人們開始崇拜他,盛讚他是個聰明又有才幹的人。
02
這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寫的《蠢人》。今天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十章:公正地評斷一本書中的內容時,就想到了屠格涅夫的這個短文。
作為一個有自我要求的主動閱讀者,讀完一本書後,能客觀、公正地對此書做出評論是讀者的義務。
《如何閱讀一本書》裡說「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了解了』」。
只有我們清楚地知道了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在確保自己完全理解了的情況下,我們才有做評論的底氣。
毫無理解就同意只是愚蠢,還不清楚就不同意也是無禮。
閱讀一本書,就是作者和讀者間的對話。作者都說完了,最後說話的是讀者。作者希望讀者能給他一個公平的反饋。
03
如果讀者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意圖,他們之間的對話一定是和諧而有益的。作者的思想和書裡要傳遞的知識都得到了傳播;讀者從中得到了啟發,提升了自己的認知,這是個共贏的結局。
還有另一種情況,讀者根本沒讀懂書中的含義,作者和他之間的對話完全是「雞同鴨講」,但這並不妨礙讀者對此發表評論。
每位作者都有被瞎批評的痛苦經歷。這些批評者就像前文中的「蠢人」,他們認為自己不需要閱讀,不需要讀懂,只需要評論就可以了。
他們可以張口就來:「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但我想你錯了。」對於這樣的對話,作者直接無視就可以了。
不管怎麼樣,讀者對於自己有責任評論這件事,一定要慎重對待。讀者所說的第一句話,一定要是「我讀懂了」,然後才能說更多的話。
哪些是作者的觀點,哪些是自己的觀點要做出區分。不論是贊成還是反對作者的觀點,都要給出自己的理由。這才是交流的正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