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俄羅斯國防部在社交媒體上公布了一段視頻,安-124和伊爾-76運輸機在機場裝載了大量裝甲車,並起飛飛往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在那裡降落後,維和部隊將繼續前往納卡地區之執行維和任務。
此前,據塔斯社15日報導,經有兩架安-124從烏裡揚諾夫斯克機場起飛,向維和地區投送了30名維和人員以及10輛BTR-82A裝甲運兵車。據了解,此次俄羅斯維和部隊的主力是中央軍區第15摩託化步兵旅,將有196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在納卡停火線附近部署,裝甲單位運輸任務將主要由安-124——這架界上第二大的運輸機來承擔。
安-124"魯斯蘭"運輸機(北約代號"禿鷹"),是一種由烏克蘭的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遠程戰略運輸機,主要用於運輸坦克及戰機。它於1982年首飛,並於1986年開始裝備部隊。
它150噸的最大載重僅次於它的同門兄弟——世界上只有一架,最大載重高達300噸的安-225,可謂是真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要知道,美國最好的C-5B運輸機的最大載重也不過122噸,中國的運-20則只有66噸。
1991年,蘇聯解體,安-124的生產陷入停滯:俄羅斯方面掌握了三分之二的製造工藝,生產主要在烏裡揚諾夫斯克工廠進行;而烏克蘭方面,安東諾夫設計局則掌握著安-124的"心臟"——D-18T發動機的製造技術。
後來,俄羅斯和烏克蘭方面都利用各自工廠內剩餘的零件分別生產了33架和17架,隨後就無法繼續生產下去。這幾年來,隨著各自國家經濟情況的好轉,以及現役安-124的逐漸老化,雙方都有興趣復產這一飛機。
2018年6月,俄羅斯通訊社報導稱,俄羅斯空軍司令弗拉基米爾·別涅季克託夫表示,俄羅斯迫切希望恢復安-124的生產,並且計劃在原有飛機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升級改造,比如航電設備和起落架構造,並更換發動機。但是,最大的問題仍是烏克蘭的不合作。
今年10月26日,根據俄塔斯社報導,烏克蘭副總理奧列格 烏魯斯基稱,目前烏克蘭無法恢復安-124的生產,但是將來打算生產新的安-225運輸機,並且土耳其方面願意提供相關的資助。
由於2014年的"克裡米亞危機",俄烏兩國關係一直處於冰點,安-124的恢復生產幾乎短時間內已無可能。這代表著蘇聯時代大運輸機輝煌的一去不復返,也時刻提醒著人們不要讓當年的悲劇再現。
(編輯:獨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