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的花式寫法,一篇文教你識別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說到篆書,人們總會把它與高古、神秘、奇特等詞語聯繫在一起。畢竟,篆書產生並逐漸成熟的年代距離我們現在過於遙遠,光是字形上與現代漢字的差距,就已經令人望而生畏。

秦詔版(拓片),字體為小篆(圖自網絡)

But即使是面對這樣艱深難懂的文字,在古代也有很多充滿稀奇古怪想法的文字/書法玩家,在熟悉篆書的基礎上,對篆書進行各種改造,形成了一批「藝術字」。花式改造的成果主要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01

繆 篆

繆篆的名稱,早在新莽時期就已經出現。繆篆也是新莽時期官定的「六書」之一,用途是「所以摹印也」。也就是說,繆篆是用在印章上的一種篆書。

新莽官印「蒙陰宰之印」及印文,故宮博物院藏(圖自印農著《中國印》)

但由於新莽時代距離現在依然過於久遠,所以這簡簡單單幾個字的記載讓後世學者們感到十分困惑:繆篆到底長什麼樣子呢?是新莽乃至東漢時期所有官印上的字體都叫繆篆,還是只有特定的一些屬於繆篆呢?

東漢金印「廣陵王璽」,南京博物院藏(圖自仲玉龍編著《揚州國粹》)

關於這兩個問題,學者們有多種不同的解答。很多學者傾向於將漢代印章上的字體統稱為繆篆。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繆」的意思是繚繞盤曲,所以只有印文字體盤曲較多、婉轉柔美的,才能被稱為繆篆。但是對繆篆的爭議,並不影響我們欣賞新莽、漢代印章的美啊。

東漢「別部司馬」銅印,故宮博物院藏

(圖自故宮博物院編《古物擷英——孫瀛洲捐獻文物精品》)

02

鳥 蟲 篆

鳥蟲篆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興盛於秦漢兩代。著名的越王勾踐劍,上面的銘文就使用了鳥蟲篆。

越王勾踐劍銘文(圖自網絡)

這種篆書的特點是把很多筆畫處理成鳥、蟲、魚、龍的形狀,或者在文字周圍畫上一些鳥蟲之類的小動物。雖然不熟悉鳥蟲篆的人很難辨認出這些字到底寫的是什麼,但婉轉流暢的鳥蟲篆無疑非常具有裝飾性。

03

九 疊 篆

九疊篆是一種筆畫盤曲彎折特別多的篆書,「九」是虛指。它的出現,與官印尺寸的增大有關。

明代官印「朵顏衛指揮使司之印」,印文是典型的九疊篆(圖自印農著《中國印》)

隋唐時期乃至以後,官印的尺寸逐漸變大,從印面邊長等於現在一兩釐米的「方寸印」,增加到邊長五六釐米乃至更大。印變大了,但印面上的官職名、機構名還是那幾個字,顯得印面空空蕩蕩,一點也不美觀。

怎麼辦?那就在字體上做文章唄!一個豎畫或者撇,本來可以直上直下,偏把它拐出山路十八彎,這樣一來,印文沒有變,印面卻成功地被填滿了。

明代「鄭府群牧千戶所百戶印」及背款側款拓片(圖自印農著《中國印》)

到了元明清時期,九疊篆中的筆畫盤曲更為僵化,也出現了泛濫的趨勢,有的篆字,筆畫盤曲甚至達到十餘疊,看起來非常死板、了無生趣,除了能把印面佔滿並作為印章斷代的依據,簡直是毫無價值。

這一時期的篆刻藝術家們也覺得九疊篆是呆板繁縟的象徵,一般不用這種字體進行藝術創作。

04

懸 針 篆

懸針篆的特點是字的結構布局上密下疏,線條上方下尖,而且垂筆總是拖得特別長,像針一樣,因此得名。早在東漢時期,《尹宙碑》碑額篆書的「從」「銘」兩個字,已經有那麼一些懸針篆的味道了。

《尹宙碑》篆額拓片(局部,圖自網絡)

到了魏晉時期,懸針篆更是在印章的印文中時有所見。把奇特的字體用在印章這種表示信諾的東西上,或許也是當時社會風氣浮躁、人們心中不安的一種反映。

魏晉時期私印三方,「馮泰」「樊纘」「劉和季」,字體均為懸針篆(圖自印農著《中國印》)

05

垂 露 篆

垂露篆最初的形態,還是很優雅的,和一般的篆書相差不遠。它的特點是在筆畫的末端做特殊處理,收筆時圓潤飽滿,含而不露,像墜著一顆露珠一樣。

東漢《孔宙碑》碑額,是比較典型的垂露篆(圖自網絡)

唐代徐堅的《初學記》記載,漢代人曹喜擅長寫垂露篆。據說,東漢時期的漢章帝也是垂露篆的忠實粉絲。

垂露篆在筆畫末端的處理方法,被後世的楷書筆法借鑑。楷書寫豎畫的時候,有末端圓潤的「垂露豎」,從中可以看到幾分「垂露篆」的影子。

到了明清時期,一些人把垂露篆的這一特點加以誇張,在筆畫末端綴上一個圓點一樣的東西,看起來非常奇特(但是小編私心認為好醜啊)。

乾隆三十二體篆書《御製盛京賦》之垂露篆(局部,中國書店2013年版)

06

柳 葉 篆

柳葉的形狀,大家一定都很熟悉。而柳葉篆的特點,顧名思義,就是篆書的每一筆都像柳葉一樣,兩頭尖中間寬,還帶點波浪,顯得非常柔美的樣子。如果這種篆書是現代人設計的,可能會叫海草篆吧。

明代「蕩寇將軍印」,柳葉篆(圖自印農著《中國印》)

柳葉篆在明清時期,多見於武官的官印上。

07

芝 英 篆

這種篆書的名字聽起來非常美好,但它的真實長相可能會令你大跌眼鏡:

乾隆三十二體篆書《御製盛京賦》之芝英篆(局部,中國書店2013年版)

沒錯,這種每個筆畫兩端都帶有逼死強迫症的分岔的篆書,就是芝英篆。

「芝英」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它的另一個稱謂更為我們所熟知,也就是「靈芝草」。傳說,漢朝一個叫陳遵的人,看到宮殿外面生長的靈芝草,靈感突然來襲,仿照靈芝草的形狀,創立了這種末端分岔的篆書。

清乾隆年間規定:和碩親王和世子的官印,印文用芝英篆,以顯示印章的等級。

清「和碩怡親王寶」滿漢文印章,用芝英篆(圖自印農著《中國印》)

雖然鳥蟲篆、柳葉篆、芝英篆等「花式」篆書看起來挺有意思,但是需要指出,我們在學習書法、篆刻的時候,還是應該以經典的篆書作品(例如青銅器銘文、秦詔版等)以及秦漢時期的經典印章為教材。先將基礎打好,將基本功練得紮實,日後才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藝術創作。

最後,小編來考一考大家,下面三張圖中的篆書,分別叫什麼名字呢?

三國魏時期曹氏六面銅印之四面(印文分別為「印完」「女言疏」「曹氏印信」「曹新婦白疏」,圖自《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

西漢「武意」私印(圖自網絡)

明代「吏部文選清吏司之印」(圖自印農著《中國印》)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寫篆容易識篆難,下面這些篆書常識建議收藏好
    篆書在書法藝術當中佔有重要的一席,是古色古香的書法藝術類別。之所以說它古色古香,是因為在公文、日常書寫當中 用得比較少。主要是因為很多人不認識篆字,或者說篆文不好識別。這就是本文所要說的寫篆容易識篆難。
  • 篆書入門:各個階段的臨摹課程表
    學篆刻必須學習篆書,上一篇我們已經將篆書學習打基礎的177字發布過了,本文依照鄧散木先生《篆刻學》的次序,繼續說篆書學習各個階段的臨摹課程: 一、基礎階段 學者先將右舉一百七十七字,每日寫一通,俟左右上下方圓曲直諸筆法及其下筆之先後,一一爛熟於胸中,然後將說文解字部首五百四十字
  • 書法答疑:漢隸《曹全碑》同一偏旁部首有二三種寫法該怎麼辦?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網友問:在臨摹《曹全碑》字帖時發現一個問題,同一個偏旁部首有不同寫法,例如豎心旁就有多種寫法,對於初學者到底該以哪種寫法為參考呢?麓風軒認為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題主還是善於觀察的。
  • 簡析小篆基本筆畫寫法
    一、小篆的基本筆畫掌握小篆的基本筆法,是學好篆書最關鍵的基本功。篆書強調中鋒用筆,圓潤豐富。逆鋒圓起,中鋒平鋪緩行,不偏不攲,行至末端收鋒平出回彈,以達到婉通流麗、圓實的效果。但篆書圓潤中不見筆觸,點畫上要達到停勻渾圓的藝術效果,必須纖穠一致,曲和直都要合度。小篆的線條雖然圓轉流暢,變化豐富,但只有基本的三種筆法:即「點」、「直″、「弧″。
  • 如何快速入手鄧石如篆書?
    其實篆書的轉折,無論大篆還是小篆,都未必是一筆而成的。以前專欄中講過一些技法上的邏輯,篆書多圓轉,應該注意什麼?當然是「方折」,篆書因為重圓,所以要注意很多「方」的細節。比如「呂」字內輪廓,是不是有「方角」的味道?或者雨字頭的左右兩角,是不是也偏方?
  • 篆書的速成規律
    篆書是當今已脫離使用的一類書體,但仍有不少書友傾心於此。今天,為各位介紹一套篆書的寫法,希冀對各位的書寫有所幫助。 筆順 篆書的筆順和漢字筆順規則基本相仿,如先橫後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等,這些對初學者來說是不成問題的。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篆書教程
    本文乃作者馬大哈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漢字是書法的載體,而五種書體又以篆書難識,學習篆書或篆刻必須首先認識篆書,並掌握一些關於文字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否則在臨寫時心中無數,容易張冠李戴,謬誤百出,貽笑大方。
  • 篆書書法的藝術特色和書寫方法!
    篆書字字獨立,造型別致,裝飾性強,筆斷意連,圓勻如鐵線,且似棉中裹鐵,剛柔相濟,方圓兼備。篆書結字講究對稱均衡,疏密和諧,看似平易,卻又有無窮奧妙,令人回味無窮。(一)篆書的筆法特徵(以小篆為例)因為篆書外形整齊圓潤,所以篆書筆畫相對於檔書和行草書而言,要簡單一 點。
  • 肩水金關漢簡,篆書、隸書、隸草、草書全都有
    篆書 《金關簡》中篆書簡十七枚, 其中幹支簡十一枚、文書簡二枚、檢楬簡二枚、內容不明簡二枚,共計七十二字(計重複),其中幹支類的四十二字(計重複),這些幹支文字無對應關係,並不表示紀年或日期,或屯戍人員為平日書寫練習之作。日常的官私文書、帳薄、符券、郵書刺課等文書中未見篆書的使用。
  • 略說篆書古今傳承,有你喜歡的篆書作者與作品嗎
    2.小篆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近代篆書代表人物有齊白石、王福庵、韓天衡、王友誼、黃賓虹、劉江、來楚生、鄧散木、吳大澂、陸維釗、倪和軍、商承祚、徐無聞等。(排名不分先後)
  • 他好比清朝的顏真卿,以一己之力讓篆書稱為時代特色!
    秦篆和清篆是兩種美,秦篆是指李斯小篆,俗稱鐵線篆,特點是瘦硬挺拔圓潤,包括到後世李陽冰這二人寫的小篆都是屬於「鐵線篆」,這在用筆上屬於「描」的寫法,用筆細若遊絲,沒有變化,屬於一種工藝美!什麼意思呢?就是注重中和之美,用粗細相通的線把一個空間分割開來,注重的是用筆的穩定性,結構需要「婉而通」,用筆非常單一,如在用筆來說,用一面鋒就可以做到。
  • 6個常見字古怪的草書寫法
    慢慢地,一些優美的、更簡單的、更合理的草書寫法逐漸被公眾接受、傳承並形成固定寫法,直到最後出現一些草書書法理論家再加以整理,推而廣之,草書書法體系最終就這樣華麗誕生了。清宮散佚書畫國寶展,懷素《論書貼》但在草書書法體系中,有一些漢字的草書寫法,卻顯然與其篆書、隸書寫法相差非常大,簡直就是兩個不同的字。
  • 雍容飽滿,婉轉華貴——王澍篆書賞析
    王澍的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小篆為基礎,在深入學習「二李」的基礎上,直追鐘鼎文、石鼓文。在文字結構和形態上主要是對「二李」篆法的繼承。但筆者以為,王澍的篆書風格的形成也並非一味的繼承傳統,而是在自己廣泛取法與大膽實踐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自我風格。王澍篆書清秀古雅,篆書風格面貌豐富多姿,與其廣搜書跡、盡覽古今法帖是緊密相關的。
  • 百家姓「劉」字歷史淵源,及其行草八種寫法與示範,哪種你最愛?
    篆書「劉」字二、姓氏淵源劉,現在主要用作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原帖字臨帖示範字3、取法啟功的寫法臨帖示範字當然,歷代寫得好看的還有很多,現繼續分享如下,小編水平有限,就不一一示範了:4、敬世江寫法5、黃庭堅寫法6、王鐸寫法7、顏真卿寫法
  • 篆書研究|篆書的歷史發展
    考察上古書法史本身就很複雜,要在複雜的歷史環境中梳理清籠統的篆書概念和其所指,其難度可想而知,從篆書書體的立場上講,嚴格意義上的篆書最多只能指大篆、小篆。在考古學繁榮的今天,隨著地下文物的不斷挖掘,大量的文字例證和實物的湧現,人們的意識裡有一個普遍的認知,就是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簡牘、帛書、兵符、盟書、書契、刻符全都歸入篆書的範疇。
  • 齊白石的學生,用篆書筆意寫草書,沉穩老辣,不失瀟灑
    這種寫法,既不同於我們熟悉的二王,也有別於我們熟悉的唐宋名家,可以說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獨特。 比如于右任的草書,就是帖學的嫻熟加上魏碑的筆意,屬於典型的碑骨帖魂。類似于右任的這種融合,在近代比較常見,主要是受清代碑學的影響。直到現在,碑帖結合仍是一個創新方向的熱門。
  • 談篆書、隸書的結體方法:雖不是標準,但也是規律
    以正體字篆書、隸書為例分析,因為整體的章法一般是縱向有行、橫向有列,整整齊齊,字與字之間的關係不很密切,每個字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視覺單位。石鼓文拓本篆書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為代表,小篆以《泰山刻石》為代表。《石鼓文》的結體有兩個特點:一是書寫規範,沒有異體現象。
  • 清代篆書第一人:錢坫篆書對聯
    洪亮吉《北江詩話》說:錢坫工篆書,然自負不凡,嘗刻一石章曰:「斯、冰之後,直至小生。」著述甚富。有《十經文字通正書》、《漢書十表注》、《聖賢冢墓誌》、《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浣花拜石軒鏡銘集錄》、《篆人錄》等。曾與阮元交往共同研究書學。 錢坫於嘉慶二年(1797),右手偏廢已不能執管作書,而改用左手寫篆,意外的突破以往呆滯的毛病,形成了古茂生動,筆力蒼厚的風格。
  • 一筆寫不出兩個「陳」字,陳字的300種寫法!長見識了!
    陳氏天下一家親 "陳"字的多種寫法 陳字來源 陳,原指地名,古宛丘所在地。陳字,在先秦以前的寫法很多。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陳曼 盙》、《陳侯午敦》、《子禾子釜》、《陳尊》等。 高手,這個高手,絕對高手! 下面是陳字的330多種寫法!
  • 獻禮十九大 八旬老人用篆書書寫百米毛澤東詩詞長卷
    原來,這是贛縣區81歲老人楊菊娥用篆書書寫的「毛澤東詩詞」90首。楊菊娥老人從詩詞收集、寫草稿、臨摹到最終成卷,花費了近兩年時間。只見在這105米的長卷中,洋洋灑灑上萬字,紙張乾淨得沒有一個多餘墨點。百米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