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篆代表人物鄧石如作品。
秦篆和清篆是兩種美,秦篆是指李斯小篆,俗稱鐵線篆,特點是瘦硬挺拔圓潤,包括到後世李陽冰這二人寫的小篆都是屬於「鐵線篆」,這在用筆上屬於「描」的寫法,用筆細若遊絲,沒有變化,屬於一種工藝美!
什麼意思呢?就是注重中和之美,用粗細相通的線把一個空間分割開來,注重的是用筆的穩定性,結構需要「婉而通」,用筆非常單一,如在用筆來說,用一面鋒就可以做到。
但是到了清代鄧石如,因為有金文大篆做根基,用筆注重「書寫性」,用到了隸書用筆和結構,有行草筆意,所以沒有保持筆筆藏鋒,而且也沒有把每個線條都整的一樣粗細,用鋒非常靈活,而且速度相對較快,這就是「清篆」獨特之處,厚重古樸自然,清篆的很大的特點就是融合了大小篆的優點。
鄧石如自己對篆書的理解就是:「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對於這點思想的發展,對後世學篆書的影響大抵可以用康有為的一句話概括。
康有為說:「完白山人既出之後,三尺豎僮,僅能操筆,皆能為篆。」
要知道古代寫篆書出名的人非常少,李斯之後李陽冰,再之後徐鉉,這三人已經把鐵線篆做到了極致。
所謂的工藝美就是如同我們今天的印刷字一樣,非常規局。
鄧石如對篆書的發展,應如同顏真卿對王羲之楷書行書發展一樣。
從一種秀美,發展到蒼勁雄渾之美。
用李斯李陽冰的小篆去對比鄧石如的篆書,會發現鄧石如的用筆有些地方很隨意,力量的變化非常自然,沒有刻意追求線條粗細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