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 構
草書通過筆畫的省略、變形,及筆畫間的連帶和替代等方式,改變了楷書中的筆畫順序和結構形態,故分析草書的形體構造,關鍵是了解其結字規律。
書點畫簡略,為形體結構的變化提供了極大的空間,正如宋姜夔《續書譜》所云:「草書之體,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擗踴,一切變態,非苟然者。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者,當如此應,各有義理。」注重字間點畫的連帶呼應,併合於用筆使轉之理。不然點畫結構就會顯得散亂無章。
筆勢的連續轉換就形成字勢,草書特別重視「字勢」,或稱「體勢」,可以說如何「取勢」是草書結構的關鍵。單個字之間是靠每一個點畫及其點畫之間的具有張力的組合來實現的。由於作者落筆較快,在調整筆尖後,其運行稍緩,而到收筆處又是以「取勢」或「蓄勢」的動作,引向下一個筆畫。上一筆畫的收筆與下一筆畫的起筆不是機械的擺布,而是跳躍式的、充滿彈性的連接。
學習《書譜》,要體會每個字在結構上的「因勢結字」,筆畫與筆畫之間有一股無形的張力控制著。下面我們從奇正、開合、錯落、對比、呼應、結構取勢六個方面分析《書譜》的結字規律。
奇正
孫過庭《書譜》中獨立結構的字,大都以平正為主,這裡所說的平正,並非如楷書那樣四平八穩。因為變化的需要,《書譜》中有些字通過改變重心來使其富於變化。這些字的重心的略微傾斜,是在保持總體平穩的前提下的一點搖曳,使得結體字生動。
這些「以奇為用」的字,在營造「奇」上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是改變字勢,這種改變主要是靠上下部件之間攲側的手法,如「安」、「背」等字的極力上揚之勢;
「實」、「嘗」等字下半部分的極力下探之勢。
第二種方式,是通過左右部件對字中軸線的偏離。
如「摹」、「類」、「尊」、「古」、「優」、「者」、「聞」、「南」等字,下半部分都明顯偏離字的中軸線;
「變」字中間部分伸向右邊,接下來的撇畫又將字的重心拉回左邊;「嘗」字的中間部分探向左邊,接下來代表「口」和「旨」的部分又將字的重心拉回來。
如此「負負得正」,字的重心還是穩的,但正是這左「伸」右「探」,以動求奇,而使這些字顯得非常活潑。
「真」字的結字方法與「變」、「嘗」二字方法類似。
「答」、「其」、「無」、「言」等字類似,下半部分都是向右極力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