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孔乙己:漢字「十廿卅卌」的本質是啥?解密古人背後的文明

2021-01-20 聊城王崗愛講字

創作漢字類的文章多了,粉絲朋友們有時稱我是現代「孔乙己」的,對於這個外號,我並不討厭。畢竟孔乙己的身上還是有一點優勢的,那就是「愛專研」。我們今天就用孔乙己的精神來研究一下「十廿卅卌」這四個漢字,看看它們背後的古人智慧文明。

漢字背後有哪些文化故事?

數字漢字的了解:

漢字「十廿卅卌」分別對應所表達的意思為:「十、二十、三十、四十」,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管這類漢字叫做「數字漢字」,正確讀音為:十(shí) 廿(niàn)卅(sà) 卌(xì)。大家知道:阿拉伯數字(123456789)等,並不是咱們中國人創作的,而是公元13世紀才由伊斯蘭教徒帶入中國的,但當時並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推廣。直到明末清初隨著西方商品大量地進入我國,中外交流逐漸增多,中國學者在翻譯西方相關數字作品時,接觸的才更加廣泛,裡面的阿拉伯數字相對應的就寫成了中國的「數字漢字」。 那麼幾千年以來先輩是如何發明改造我們自己的漢字數字的呢?

阿拉伯數字

今天我們就以「十廿卅卌」舉例,看一看關於這類漢字,我們的先輩是如何進化漢字的?

數字漢字「十」:背後的造字原理

十,大家都非常熟悉。在商代的甲骨文「十」就存在了。我們看下圖(漢字演變),它的甲骨文原本就是一個簡單的豎,像一個繡花針一樣,也像一個鬧鐘的時針一樣,懸掛在那裡。到了商周的鼎盛時期,當時的青銅器製作技術非常發達,為了使文字更方便地在青銅上鐫刻和鑄造(十,金文)豎的中間加粗了,中間粗,兩頭尖,像一個梭子一樣。到了周朝的末期,豎的中間慢慢地變成了一個點,至於為什麼會變成點?查閱資料得知: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區別漢字中的基本筆畫「豎」。以至於到了春秋後期,中間的圓點,直接變成了橫,發展到今天,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一橫一豎。大家看,孩子的進化過程是隨著當時社會發展不斷更新的。所以,漢字的改革沒有停止過,一直在進行。

「十」,古漢字

「廿」表示二十,日曆上常見。

漢字「廿」niàn,我們對它既熟悉又陌生。說它熟悉,是因為我們都知道它代表的是「二十」。說它陌生,是因為有很多人不知道怎麼讀? 「廿」和漢字「甘」長得很像,有些人一遇到不認識的漢字就讀字邊,看著像什麼就讀什麼。再強調一邊它讀:「廿」niàn。

尤其是在我們的日曆上,比如:三月廿niàn七,就表示三月27日。還有就是原來寫信落款日期時,經常寫這個字代表二十。可以說「廿」的字形出現得比較早,它的甲骨文是兩個豎底下一個橫連在一起的,兩個豎表示兩個十,連在一起指的是二十。到了戰國時期上面又增加了一橫。這個廿niàn字在早期的古文中並不讀niàn,而它單個字讀雙音節「二十」。可以說,一個漢字是雙音節在當時也不多見。尤其是到了後期,隨著古詩詞中的發展,更不適合這樣的發音,因為古詩詞都有都有字數和音律的限制,於是直接改為單音節:讀廿 niàn。

數字漢字「卅」:

卅(sà),是數字三十的中文代用字。舉個例子:歷史上在上海著名的五卅慘案,就是發生在1925年5月30日,其中的「卅」就表示數字「三十」。卅,在甲骨文中像一個山字,就是「豎向三畫」,即「三個十」並列卅(3*10=30)。《說文解字》中說:卅,三十並也,解釋得也比較合理。

同理,以此類推:那麼關於數字漢字卌(xì)表示數字「四十」。它的漢字演變原理與以上三個情況類似,這裡我就不列出了。

結束語:大家看,通過對以上4個數字漢字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外表枯燥的漢字背後,都隱藏著一段文明進化的歷史,學習我們的漢字,傳承中華文化。

相關焦點

  • 古人造字,「豬」和「逐」有哪些神秘聯繫?
    本期漢字解密——「豬」為何大豬叫做「豕」,小豬才叫做「豬」?古人造字,「豬」和「逐」又有怎樣的神秘聯繫?為何「豬」是財富的象徵呢? 古人把大豬叫做「豕」,小豬才叫做豬。豬是四腳著地,而作為文字的豬卻要豎起來,這是人們造字的一種方法……古人造字,為何「逐」與豬又密切相關呢?
  • 易經:現代數學解密手指掐算,快速學會飛八卦,古人智慧讓人驚嘆
    易經:現代數學解密掌上掐算,快速學會飛八卦,古人智慧讓人驚嘆我們看電視,經常會看到古人用手掌進行推算,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相當的了不起。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也會遇到懂傳統文化的人,不用查日曆或者萬年曆,而是直接用手指來掐算天幹地支年份、月份,以及節氣等等的事宜。
  • 都是咬文嚼字,為何康震蒙曼等被奉為大家,孔乙己就窮酸迂腐?
    小學課本學過《孔乙己》,老師按照教師指導書上那一套講解,數十年來,人們也習慣跟隨一些大家的評論,總而言之就是跟風,人云亦云,孔乙己是個迂腐的窮酸文人,他會不厭其煩地逮著人就跟人家說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
  • 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祝福》等等,在裡面塑造了許多典型的、讓人記憶深刻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在舊社會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人,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孔乙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談談孔乙己。    在老師的講解下我們知道了這篇文章是揭示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侵害以及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的意義。
  • 《孔乙己》:理想、現實、社會,壓垮孔乙己的稻草,到底是什麼?
    大約是死了,因為沒看到也從未聽說過孔乙己的消息,但是結合當時「人吃人」的社會環境,拮据的孔乙己必然活不下去。 (一)、有些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強者發怒,揮刀向更強者;弱者發怒,揮刀向更弱者。」在《孔乙己》這篇文中,充滿著恃強凌弱和弱者不自知。魯迅先生對於國人性格基因的了解,鮮有能出其右者。
  • 漢字不是象形文字
    來源:何新老傢伙老蜥蜴偶感:駁一種積非成是的文字學謬論漢字不是象形文字。樓下這位朋友的此文頗精彩,偉大的華夏古文明值得自豪!但是文中有一句話錯誤。他說漢字是一種偉大的象形文字。這是被積非成是的流行語文理論所誤導,有必要撥亂反正。
  • 言恭達:「和合文明」助力現代生活方式的構建
    藝術創作要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認真思考如何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活化和優秀國際文化的本土活化,創造性完成這雙向活化,並取得成效。  將藝術還原於文化,求真於經典,這是當下中國書壇人人需做的命題。守護文化靈魂,回歸藝術心靈。本質意義上看,書法是文化,須「技進乎道」「文以載道」。  中華民族講究「和」「合」。
  • 漢字的故事:通過「耆耇」2個字,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
    我們經常說,漢字的美不僅僅是外形美,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漢字的剖析,可以深挖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每一個漢字的寓意都有著深刻的道理。這次介紹兩個有意義的漢字「耆耇」,了解一下其背後的文化。
  • 中國漢字二字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文:一方一言為什麼中華文明能夠延綿幾千年而不中斷呢?其中最偉大的原因在於,我們有自己的文字。中華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之中有著相當豐富的文化寶藏,其中就包括人們發明創造的文字,通過漢字來書寫中華文明,一代又一代地將歷史傳承下來,使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依然能夠看到當年的輝煌,能夠尋找歷史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經歷過戰爭,經歷過動蕩,也沒有讓這種文明中斷。
  • 了不起的漢字: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
    到了現代,大家覺得中國文字除了記錄漢語的文字外,其實還包含了少數民族文字,因此把記錄漢語的文字稱為「中國文字」不太準確,就改稱為「漢字」,所以「漢字」是現代才開始流行的概念。 漢字從遠古走到今天,現在所知成系統的文字,是從甲骨文開始的。
  • 22個高難度的木字旁漢字,左右結構行書的書寫示範,學行書必藏
    書法常用的字體為楷書、篆書、隸書、行書、草書,不論是這五種書體的哪一種都離不開漢字的結構,漢字的結構又分為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以及獨體字。簡單的說漢字的結構就是筆順的先後,其實就傳統社會來講,筆順就是為了寫得方便,按照正確的筆順寫,更容易寫快寫好,比如「出」「必」,按照正確的筆順,第一筆是中豎和撇,寫好了整個字就正了,尤其是行草書,筆順寫錯了字都是錯的。
  • 有時候古人「背後長了一個瘡」就會死亡是真的嗎?為什麼?
    背上長一個瘡,放在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講,就叫做「背疽(ju)」,得了背疽的人,不好好處理的話,即便是現代社會,都會危及生命安全,更遑論醫學條件落後的古代。自古以來,有史書記載的歷史人物,長背疽的人真的不少,他們大多數都「悲劇」了。
  • 彝家村寨遭遇現代文明,如何實現千年一躍?
    改變陳舊思想,揮就文明新篇,殊為不易。脫貧攻堅在這方面頗下苦功夫:開展廁所革命、鼓勵垃圾分類、簡化紅白喜事、叫停鋪張浪費、破除迷信活動、推動鄉風文明……伴隨著宣傳和教育,人們頭腦中舊有的落後觀念逐漸消除,現代文明的種子就此發芽。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處在西南民族融合的走廊地帶上。時至今日,該地仍有許多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徵的文化遺存。
  • 《國寶裡的漢字》重磅上市
    中華千年文脈,唯有珍貴的國寶與富有生命力的漢字,經歷和見證了無數的大疫大災、起起落落,仍舊熠熠生輝。法國哲學家薩特曾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而文物與文字就是我們永恆的文化信仰。在中華文明裡,透過文物與漢字,我們得以窺見先人留下的痕跡,感受千年文明浸潤心靈的愉悅,從歷史和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 古代的漢字為啥從右往左寫,莫不是因為古人都是左撇子?
    大家在翻閱古人的書籍時,發現古人和我們現代人書寫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古人是從右往左寫字,閱讀也是這樣,而我們現代人卻是相反的,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相左文化的出現呢?畢竟文化傳承並沒有截斷過,那麼理應是一脈傳承的呢?
  • 漢字解密|「犯」字為什麼以犬旁為部首
    本期主講嘉賓: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趙學清教授來源:漢字解密微信公眾號
  • 資訊時代,拼音文字將取代漢字,這是謠言還是趨勢?別傻了
    漢字距今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智慧的結晶,是書寫生活記錄歷史的重要法寶。在英語、法語等這些語言中,漢字是唯一一個使用時間最長且自古以來就被認可的文字,漢字的出現造就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我們身為中國人自豪都來不及,怎麼可能拋棄漢字使用拼音文字呢?
  • 現代科學證明,中國王朝興衰的背後,還真與的「天命」有關
    與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國歷史尤為豐富,每隔數百年就會出現王朝更迭,治亂循環,猶如魔咒的輪迴一樣,尤其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中國歷代王朝壽命鮮能超過三百年。王朝頻繁更迭的背後,通常被總結為土地兼併、吏治崩壞、官逼民反、外敵入侵、帝王荒淫等原因,但現代科學家發現,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幾乎都存在一個共性,還真有一個「天命」的原因。
  • 魏徵,還是魏徵:哪些漢字不應「默默消亡」
    古人的名與字,意義相輔,他表字玄成,名無疑就是「徵」。「徵」字從壬,從微省,是一個會意字。徵有成的意思,乃古代訓詁,如《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東漢包鹹注云:「徵,成也。」《儀禮·士昏禮》「納徵」、《禮記·禮運》「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鄭玄皆注云:「徵,成也。」《淮南子·氾論》「故聖人見化以觀其徵」,高誘注亦云:「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