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在身體患慢性疾病後,面對多姿多彩的生活,都覺得無趣沒意思,甚至覺得長壽和自己無關。就像前幾天遇到的一名糖友,他都不相信自己能夠長命百歲。
但事實上,身體健康好壞絕大多數都源於良好的生活方式。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的報告顯示,在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壽命上,生活習慣能夠60%。
如果你想身體健康,和病情一起相伴終生,還不受它影響的話,在吃飯習慣上保持這幾點,都能幫助你達到預期壽命,就怕做不到。
飯後堅持控制血糖水平:
當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後,不要自暴自棄,起碼從心理上就要過這一關,直接面對病情,並做好相關的血糖水平檢測。從每日測量上,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以及調節吃飯習慣。
當發現血糖水平高了,要考慮正餐食用的熱量、主食,慢慢調整,從而達到最理想的血糖狀態,再加上藥物配合,是最佳的輔助降血糖的做法。
吃飯時的主食要選對:
現代人的餐桌上,幾乎很少能夠看到雜豆、全穀物等粗糧了,反而更多的是精白米麵主食,雖然它們口感好,但血糖生成指數較高。
從中國營養成分表可以看出,白饅頭的血糖生成指數為88,白米飯的血糖生成指數為80,每百克大約有110千卡,是白饅頭的一半。而這些主食之所以口感好,則是因為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好消化吸收,沒有了膳食纖維的幫忙,會造成餐後血糖上升。
對於糖友而言,要記住越是好消化吸收的食物,越容易升高餐後血糖。
吃飯時要注意肉類的攝入:
有的糖尿病患者認為,患了糖尿病後一口肉都不能吃。其實不對,正確的做法是不過量吃,也不是不吃,根據糖尿病防治指南,每天吃禽畜肉標準按照45~75g即可。
在肉類多種烹飪方式上,應選擇蒸、煮、燉,如果是紅燒的方式要少用,燒烤、油炸類應儘量避免,少吃肥肉。
吃飯注意順序:
有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吃飯順序決定著餐後血糖。正常人吃飯都可能先吃肉類,或主食,這種方式是錯誤的。對糖友而言,先吃蔬菜,後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雞蛋、肉類等,再吃主食,或者後兩者食物一起吃。
相比於之前的進餐方式,更有利於控制餐後血糖,預防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