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走進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在一個叫大龍的苗寨裡,一夥苗族青年向記者講述了他們在大山裡的追夢故事。
雷山縣西江鎮大龍苗寨
「以前為籌備大龍村青年旅遊經濟發展協會(以下簡稱「青年協會」),我們天天開會、做材料、家不歸錢也沒掙得。因為這事,我被家裡人罵是神經病,楊勝軍的老婆差點和他離婚……」
在這小小的山村裡,為什麼會「冒」出來一個青年協會呢?
苗寨裡「冒」出來的青年協會
緣起,公益。
大龍苗寨青年協會在學校做公益活動
「哪家小娃讀書困難,我們大家就捐些愛心資金、買點衣物、學習用具資助;寨鄰出點什麼事,盡點義務幫幫忙。」大龍村青年協會會長長楊志峰細細說來。
但誰都明白,這只是小打小鬧,他們真正想做的是把大龍村的青年聚攏在一塊兒,抱團發展,建設自己的家鄉。
「從外面回來,看到自己的老家沒有什麼變化,心裡落差一落千丈。既然回到家了,就應該找點事做。」楊志峰的話激起了大龍村青年的鬥志。
大龍苗寨茶農正在採茶
「大龍村是個茶葉大村,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種茶,家家都有茶樹,我們想圍繞茶葉產業把家鄉的經濟發展上去,把鄉村旅遊搞起來。」大龍村青年協會副會長楊勝軍一旁補充道。
2018年6月13日,楊志峰、楊勝軍等人相聚在雷山縣城開碰頭會,經過諮詢、在民政局辦理相關手續後成立起大龍村青年協會,註冊會員61人,並規定會員每個月交10元會費來維持協會運轉以及辦公室的各種費用,還有愛心活動的儲備資金。
萬事開頭,舉步維艱。
「第一個問題,就是解決辦公場所。我們的辦公室都是花錢給村民租的。第二就是發動青年的時候,他們講我們協會交會費是搞傳銷。」楊勝軍說,很多老百姓不理解這個協會要做什麼,家裡人又不支持……風言風語,說什麼的都有。
投工投勞又投錢,大龍村青年協會的青年們頂著壓力,堅持做了下來。2年過去,實現了360°大轉變。
「現在慢慢走上軌道,家人理解了;把茶葉銷出去,在鄉親們面前,我們腰杆挺直了,也不怕被別人講閒話。」楊志峰說的時候,臉上露出了笑容。
做好「一片葉子」的文章
走進大龍村青年協會的辦公室,迎面的牆壁上張貼了青年協會的會徽,看上去有些特別。
「我們村叫大龍村嘛,會徽裡面的一條龍就代表大龍村;中間有一株茶,也就是說我們協會主要以茶葉產業為主,綠色則體現綠色產品。」會徽的設計者楊勝軍和張劍文耐心向記者解釋道。
大龍苗寨茶葉基地
大龍村青年協會成立後,不斷整合村裡青年人力有效資源及茶葉產業。目前光是該協會會員自己種植茶葉就有300餘畝,協會集體種植50餘畝,年總產量4萬斤茶青,年收入一百萬以上。
「楊志峰這夥青年比較得力、有幹勁。他們成立協會後積極配合村『兩委一隊』,全身投入到決勝脫貧攻堅中,為大龍村脫貧攻堅注入了一股鮮活的血液。」提及青年協會,大龍村駐村第一書記毛啟文高度評價。
青年協會會員正在加工茶葉
為了能消化大龍村1300多畝茶葉產量,今年大龍村青年協會又新增了一家茶葉公司和一家茶葉合作社加工廠,每年能為大龍村消化8萬斤以上茶青,有力帶動大龍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20餘戶。
青年協會茶葉加工廠收購農戶茶葉
「5月1號工廠開工以來,我們這裡每天能夠收購200公斤茶青,能夠保證老百姓每天都有茶賣。茶青加工後,我們自己銷售一部分,一部分交由雷山雲尖公司這樣的大公司銷售。」說話的人叫楊元林,是大龍村青年協會的會員,也是茶葉加工廠的技術人員。
大龍苗寨包裝的清明茶
聚焦茶葉產業發展,大龍村青年協會為廣大茶農收購加工及銷售提供了大量的可靠路子,進一步推動大龍村茶產業的供應需求,鞏固和擴大了大龍村的茶產業,提高農戶茶葉種植的收入。
把事業寫在家鄉的土地上
從2018年以來,大龍村青年協會組織開展籌資尊老愛幼公益活動和抗疫情等籌資捐款活動無數,配合村「兩委一隊」組織各種宣傳活動。
「有他們的幫助,大龍村社會風氣、環境衛生得到很大轉變,村裡沒有聚眾打牌、賭博的現象發生,家家戶戶也注重打掃房前屋後的衛生。」毛啟文告訴記者。
在政府的支持下,大龍村青年協會又承建實施了大龍村兩公裡的產業路建設和一個文化服務中心廣場建設。
「我們協會承建一條產業路,沒有多少錢,但能夠把全村的產業路搞起來,就是最好的。」楊志峰斬釘截鐵地說。
據了解,大龍村還沒有修通產業路前,老百姓要走一個多小時才能到茶園、梯田,現在修通了路,十多分鐘就到茶園,大大提高了勞動力效率。
現在,全村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都提了上來。
除此,大龍村青年協會還開發實施100畝李子種植示範基地和50畝青錢柳種植基地,因項目剛實施不久,暫時沒有收益,但初步預計其年產值在100萬元以上。
駐村第一書記毛啟文(右二)與青年們交流
「為集中打理農戶分散的茶園,我們正在計劃實施『十戶一體』的模式來管理茶園。下一步,我們還將緊緊配合『兩委一隊』,探索一條涵蓋茶葉產品、制茶體驗、茶園觀光、農耕文化等生態度假旅遊產業,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在茶葉加工廠內,大龍村青年們紛紛表示。
記者手記:行走苗疆,去過大大小小的村寨。像大龍村這樣能夠聚攏一群青年在村裡組織起一個協會做公益活動,發展家鄉茶葉產業、鄉村旅遊的並不多。俗話說「捨不得家鄉成不了好漢」,但大龍村的青年們義無反顧的回來參與建設家鄉,把自己的事業寫在家鄉的土地上,他們是值得敬佩的。在決勝脫貧攻堅戰和振興鄉村工作中,需要湧現這樣更多的有志青年。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現在,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放眼家鄉,積極加入到脫貧攻堅的戰役中來,發揮了主人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王玉林
圖/楊黎 王玉林
編審 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