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四大名著,簡直是婦孺皆知,裡面的故事大都耳熟能詳,就算沒看過,也能都能說出來其中的幾個人物或者故事,可見四大名著對我們影響至深。不過在民國時期,並沒有四大名著,而是六大名著。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眾所周知,四大名著分別是《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主人公想必大家都知道,劉關張、唐僧師徒、梁山好漢、賈寶玉和林黛玉。那從民國到現在,被剔除出去的兩本是什麼呢?原因又是為何呢?
這兩本書分別是《儒林外傳》和《聊齋志異》。說實話,只要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人也肯定都知道這兩本書,範進中舉,書生與女鬼的故事,這些內容我們都聊熟於胸。但是這兩本書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極具諷刺意味。
《儒林外傳》的作者是吳敬梓,吳敬梓出身縉紳世家,幼年聰穎,善於記誦。早年生活豪縱,初入學為生員,後因科舉屢試不第,又因家業衰落,經歷世態炎涼之苦。晚年研究經學,窮困以終。該書主要是對當時吏治腐敗、禮教的虛偽,科舉的弊端等等社會問題進行猛烈抨擊。該書文字凝練,人物刻畫深刻,尤其是其高超的諷刺手法,使心有愧者讀來心虛發汗,使有同感者拍案叫絕,是我國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
《聊齋志異》是清代作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每篇主題不一,但是以歌頌愛情為主題,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表達對理想中愛情的追求和嚮往。雖說聊齋志異的立意不錯,寓意也很深刻,但是其用鬼神的形式來表現,反而成了該書的羈絆,對於比較傳統的中國教育來說,這種神鬼傳說只能用於課外野趣,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這兩本書,都是因為作品自身的緣故,沒有另外四部的三觀正或者題材好。所以因為這樣那樣的考慮,這兩本書也就慢慢的消失在六大名著之外了,成為了現在的四大名著。不過,雖然這兩本書都不在四大名著之列了,但是他們的文學地位絲毫沒受到影響,識貨的人還是識貨,其要諷刺的手法和表達的內涵也都是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