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黎平縣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

2021-01-09 天眼新聞

一個背包,一瓶水,一本筆記本,這是我下村工作的標配,每天天一亮我就出發去開展駐村工作。

我叫周昌明,今年36歲,是黎平縣財政局派駐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

高青村是貴州省黎平縣最南端的一個苗族村寨,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全村轄7個自然寨,18個村民小組共625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715人。貧困面大、基礎設施差、房屋破舊、脫貧無門路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8年伊始,按縣委脫貧攻堅部署總要求,我被縣財政局選派為駐村第一書記,到任後我沒有著急跟風,盲目上項目,而是先摸清村情寨況,從關鍵處入手。走訪黨員、寨老、村幹,與他們促膝長談,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收集村級發展意見。

周昌明入戶宣傳脫貧攻堅政策

一個月下來,我發現村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不高,支部活動不規整,黨員隊伍結構不合理都是制約高青發展的主要因素,找到癥結後立即組織安排解決問題。築牢黨建,把好「車頭」成為首要任務。

我向縣財政局爭取到幫扶資金7000元,用於維修村委會,打扮辦公場所,又組織黨員、村幹,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著力提高黨員素質和業務能力,還把村裡的中青年,有學歷、有能力的致富帶頭人納入到村「兩委」班子來,村民陸鈺宏就是其中之一。

高青村是地坪鎮最大的村,遍訪一次需要大半個月,一年多來,我有一半的時間花在走路上。言語不通就學,學不會就用手比劃。

十二組的潘玉木,患智力智障,無人料理,一直住在透風漏雨的房子裡,我發現後,馬上幫其申請危房改造資金,動員村「兩委」幫忙施工,幫潘玉木修建了一間磚房,看到潘玉木住進了安全的房子,我才長舒了一口氣。

十一組的陸堂溫是家裡唯一的勞力,幹活摔傷了沒有錢就醫,我多次上門了解情況,收集信息,幫其申請到3000元臨時救助資金。

腳底沾有泥,心中才有力。我就是這樣挨家挨戶地走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常年走在高青的泥巷中,625戶一戶不落,凡群眾所需、所急、所盼我都記錄在民情手冊上。一年多來,共解民憂、辦實事超150餘件。

我白天入戶問群眾需要什麼,晚上就擬寫幫扶計劃,四處對接申請幫扶項目。群眾說村組分散,農產品運不出去,我就找施工隊,新建硬化產業路1260米。群眾提出想要有一個娛樂場地,我就對接鎮政府、縣財政局,新建村級活動廣場及硬化620平方米,修建文化戲臺,豐富群眾精神文明生活。群眾說自來水管經常沒水,老出問題,我就找人幫忙維修人飲工程……

周昌明幫群眾搶收秋糧

一年多來,在鎮、縣部門的幫助下,我爭取到幫扶民生資金共計55.85萬元。

面對群眾的一聲聲感謝,我回答:「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人物小傳】

周昌明,黎平縣財政局派駐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把青春的汗水灑在脫貧路上|黎平縣龍額鎮歸養村駐...
    我叫楊亞男,2018年2月被派駐到黎平縣龍額鎮歸養村包村,成為了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一名排頭兵,也開始了接近三年的扶貧故事。歸養村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駐地西5公裡,地處黔桂兩省(區)交界坡旁山谷,海撥370米。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鄉親的笑容丨赫章縣財神鎮拉蘇社區第一書記...
    我叫韓德紅,赫章縣教育科技局督導室主任。2018年7月,在脫貧攻堅戰如火如荼之際,我毅然選擇到財神鎮拉蘇社區擔任第一書記,成為光榮的脫貧攻堅隊伍中的一員。  拉蘇社區是財神鎮的五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山深土荒、偏僻落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
  • 「我的扶貧故事」第一書記的「扶貧經」丨貞豐縣魯貢鎮麼扒村駐村...
    自2015年受組織委派擔任貞豐縣魯貢鎮麼扒村第一書記以來,我充分發揮勤懇細緻、求真務實工作作風,以一名共產黨員的真切情懷和為民服務本色,情系貧困群眾,用實際行動念了一句又一句駐村幫扶工作「真經」。2019年,麼扒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時功強(右一)入戶走訪農戶要想精準幫扶,必須先了解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自2016年到豆洞村駐村幫扶以來,我用心幫扶,用情感化每一戶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的「書記哥」丨...
    我叫李永春,2017年9月,組織安排我到貴州黔南州甕安縣中坪鎮水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1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從對鄉村基層的事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也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群眾的「書記哥」。2018年春節前,為了讓水耳村的困難群眾過一個祥和的春節。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施策暖人心丨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第一書記韋...
    我叫韋樹桐,2017年5月,經獨山縣委組織部選派,來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成為了這個非貧困村的第一書記。秀峰村雖不是貧困村,但區域面積大,人口多,貧困戶有411戶。駐村後,我認真對待每一個群眾,很快就從初來乍到無人識變成無人不識,有困難找第一書記,成為了秀峰村民的共識。   秀峰村翁標組是全村最偏遠,最貧窮的村組。距村委會8公裡,只有不到40戶人家,滿寨都是老木房,進寨2公裡的小道山險河急,一到下雨就難以出行。韋樹桐(右)入戶走訪因為自然條件惡劣,寨子裡條件稍好些的人家都搬出去了,留在家裡的都是老弱病殘。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我的扶貧故事」對每戶群眾都認真負責|織金縣桂果鎮興平村第一...
    我叫王可剛,是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桂果鎮興平村的第一書記。在興平村兩年多的駐村經歷,讓我越來越感到第一書記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稱謂,而是一份厚重的責任。   駐村以來, 針對興平村各戶致貧原因實際問題,我堅持深入田間地頭,摸清村情民意,科學合理制定村發展計劃。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的笑聲|織金縣茶店鄉山林村駐村第一書記龐成智
    我叫龐成智,是畢節市織金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和社會事務管理局副局長,2018年3月擔任織金縣茶店鄉山林村駐村第一書記。該村是茶店鄉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有224戶82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269人,易地搬遷7戶26人,貧困發生率曾一度高達20.09%。
  • 「我的扶貧故事」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第一書記...
    我叫潘學忠,是黃平縣稅務局派駐紙房鄉天馬村的第一書記,今年57歲,現離退休只有3年……  2017年3月,我主動請纓來到這片熟悉又陌生之地,剛駐村報導時就被這裡崎嶇的山路刺痛了雙眼,當真正走進天馬村,才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沉甸甸。
  • 「我的扶貧故事」宣紙上的畫中人丨習水縣三岔河鎮獅子村第一書記...
    「吳書記,紅糧種子什麼時候到?花椒苗還有沒有?生豬哪兒能買上欄?我的房子因下雨山體滑坡牆體被打倒了怎麼辦……」我叫吳朗,2018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進入習水縣經濟貿易局工作,於2019年9月到習水縣三岔河鎮獅子村擔任第一書記兼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丨大方縣鼎新鄉長豐村第一...
    我叫彭睿,是畢節市大方縣民政局派駐到鼎新鄉長豐村任第一書記。2018年,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駐到鼎新鄉長豐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兩年來,通過實地走訪,摸透村情。根據扶貧政策,抓實黨建,服務群眾,發展產業,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實現脫貧增收。
  • 「我的扶貧故事」「六個一」工作法推動易地扶貧搬遷斬窮根丨獨山...
    我的駐村工作,要從2017年5月18日說起,就在當天,縣委選派我到百泉鎮旗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旗山村本身是由擺獨村、其山村、新力村三個深度貧困村合併而成的,全村總人口1124戶4278人,光貧困戶就有634戶2429人,貧困人口佔比56.7%。
  • 「我的扶貧故事」攀窮親做朋友,能人帶富產業興丨羅甸縣沫陽鎮江亭...
    每當看到受教育資助後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創業者事業蒸蒸日上的愜意,以及建檔立卡戶脫貧後發自內心的感謝,我總是感到無比欣慰。我叫王智源,是羅甸縣沫陽鎮江亭村第一書記。  在村裡,與村民們稱兄道弟是常事,他們也樂意和我交朋友。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專車」|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
    「梁書記、彭局長,你們還在搞精準扶貧工作呀?」  「代犬生,你會開車了?」  「梁書記,我會開幾個月了嘞。」  「你這老人電瓶代步車是誰給你買的呢?」  「是政府發給我舊房拆除補助款後,我請人幫我買的!4000多塊錢,方便出行。」我叫彭顯斌,是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信賴的「耳期人」丨興仁市大山鎮耳期村...
    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剛到耳期村,村「兩委」班子工作主動性不強,辦公設施差,村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白等狀況擺在我面前。我沉下身子,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我車子的後備箱裡,始終放著一個能讓我一個月不回家都有換洗衣服的收納箱。每次返回縣城開會或帶領村「兩委」幹部辦事,我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又匆忙趕回村裡,全面參與到耳期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來。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我親歷了三合村的變化丨錦屏縣啟蒙鎮三...
    我叫龍安燈,是錦屏縣啟蒙鎮水利站站長,也是啟蒙鎮三合村網格員、駐村第一書記。2014年10月28日,我一生中刻骨銘心的日子,因為那天是我到三合村駐村報到的第一天。通過村裡的見面座談會,我了解到村裡大部分地方都沒有接通網絡信號、進村公路也還有硬化,交通條件較為落後,自來水還沒有全部入戶,村寨戶數不多但自然寨個數多且居住偏遠分散、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尚未解決。要想富先修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年底三合至皎洞通村公路硬化項目全面竣工,群眾期盼已久的夢想終於實現。天有不測風雲。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時間,「老古板」的十本筆記本丨七星關區團結...
    我是個糙漢子,在農村工作了近20年;我是個「老古板」,在走訪時總是要把每家每戶的情況、訴求都記錄在筆記本上;我還是個老街坊,幾年下來村裡人都把我當老大哥看待。我叫宋保軍,今年51歲,是畢節市郊供電局派駐七星關區團結鄉團結村的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