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6 1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太行山脈,從北京西邊的軍都山向南延伸,一直到豫北的黃河北崖,綿延八百裡。在古代它一直是山西進入到華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從古至今抵禦了多次入侵。但修建穿越太行的鐵路,在上個世紀是何等的艱難。詹天佑設計京張鐵路時,不得已只能沿原來的軍都陘故道向北走,經過關溝段33‰大坡,每列火車到此必須經過「人」字型鐵路折返,在青龍橋站換車頭,如此速度大減,運力也大減。
而新中國成立不久,就開始克服困難修建這條鐵路,修建難度不亞於穿越秦嶺的寶成鐵路,為修建這條鐵路,犧牲的建築工人108名,平均每公裡犧牲者超過一人,所以說這是一條凝結了國人榮譽和熱血的一條鐵路。豐沙鐵路建成通車後,使北京至包頭間的運輸能力不再受八達嶺地段大坡道線路的限制,並成為晉煤外運的主要通道。今天張垣方志向大家介紹豐沙鐵路,短短一篇文章,道不盡這條鐵路歷史的滄桑,歡迎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1905年,清政府決定修建京張鐵路。詹天佑勘察過豐臺—沙城和南口—沙城兩條線路沿線的地形,覺得前者較好,因為這個方案不繞遠,坡度小,運能大的特點,但逆永定河而行,終因工程艱巨、財力不足而被迫放棄。
為解決京包線關溝段坡度大,運輸能力低的矛盾,新中國決心修建豐沙鐵路。豐沙鐵路起自北京樞紐豐臺編組站,終於沙城站與京包線接軌。豐沙一線為上行線,由沙城站經邢家堡、官廳、舊莊窩、幽州至北京石景山南站、豐臺站,全長105千米。豐沙二線為下行線,由豐臺站經由石景山南站、舊莊窩東、官廳西、邢家堡、沙城站,全長102.4千米。豐沙線是國內第二條雙線電氣化鐵路。閉塞設備為雙線電碼式自動閉塞。牽引定數:上行3800噸,下行2000噸。雙機牽引3500噸,計長70.0米。組合列車(重)7400噸,(空)1500噸。
豐沙線1952年9月12日開工,1955年6月30日全線竣工通車,7月15日在三家店車站舉行通車典禮,11月交付運營。豐沙二線1959年9月開工,1972年10月正式開通使用,1973年收尾配套工程結束。豐沙鐵路建成通車後,使北京至包頭間的運輸能力不再受八達嶺地段大坡道線路的限制,並成為晉煤外運的主要通道。
豐沙線的修建極為艱苦,沿線逆著永定河河谷向西北迂迴,橋隧相連,工程難度很大。當時國家的資金極度匱乏,技術也落後,沒有起重機,吊裝都靠人力。造橋的技術不發達,墜崖事故多發,但意志如鋼鐵的鐵道兵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了洪水、風沙、落石、塌方等惡劣的自然條件,提前半年完成了鐵路建設。
全線橫穿太行山脈,八跨永定河急流,大中小橋81座,隧道密集,上行線有65座隧道,下行線有67座隧道(豐沙線最長隧道016號隧道 2435.2米,最短隧道056號19.8米)。前後4萬餘人參加了豐沙線鐵路的修建,有集體轉業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鐵路工程第八師,有原各營業線的職工,有祖國各地的農民兄弟組成的建設隊伍。
在豐沙線進山的第一個隧道之前,琉璃渠村一個不起眼的農家小院旁邊,矗立著豐沙鐵路烈士紀念碑,碑文記錄了豐沙鐵路的修建過程以及英勇的鐵道兵在與洪水、風沙、落石、塌方等惡劣自然條件抗爭的過程中英勇獻身的動人故事。105千米的鐵路,108位永載史冊的烈士,日夜傾聽著列車的穿梭。當電氣列車穿行在美麗的永定河峽谷,旅客們也許應該記起他們。
1981年,為了緩解京張鐵路運能嚴重不足,豐—沙—大線進行電氣化改造工程,1984年12月,完成電氣化改造,實現電力機車牽引。區間閉塞由10分鐘改為8分鐘。豐沙鐵路張家口市境線路長約31千米。改造後,豐沙線進京線路在深山區與出京線路分開,保證工程能夠克服太行山斷層帶這種特殊地形所帶來的困難。法國60年代創製的8K電力機車投入使用,牽引著數十節車皮,把雁北的煤炭運送到華北重工業前沿,促進了京畿的繁榮。
永定河7號橋於1960年2月開工,中途停工數年,1966年6月竣工,當時是亞洲最大的鋼筋混凝土拱橋。該橋不僅造型美觀,而且受力合理,充分發揮了不同建築材料和拱橋形式的特長。
2017年,運營60多年的豐沙鐵路石景山段正在進行一次大改造。記者從市住建委獲悉,為了讓長安街西延至門頭溝,豐沙鐵路4公裡多的路段將鑽入地下,力爭在今年年末實現竣工通車。一旦豐沙鐵路入地完成,長安街西延線的最後障礙將被打通,跨永定河特大橋「和力之門」的建設也將提速。預計到2019年年末,長安街將跨過「和力之門」直通門頭溝。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市志》《京張鐵路百年軌跡》,2017年6月5日《北京日報》和若干親歷者回憶博客)
感謝您關注方志張垣政務號!希望您對我們的內容多提寶貴意見,也可以把您想了解的題材發給我們,我們會儘量收集,讓大家了解更多的張家口歷史和市情!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