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鄉鎮小學出了27位世界冠軍?被一根跳繩改變的命運

2020-11-22 騰訊網

過去七年間,鍾煒鋒就讀的廣州市花都區七星小學走出27位跳繩世界冠軍。通過跳繩,這座原來不足150人的鄉鎮小學,不僅改變了差點被兼併的命運,還創造出近乎奇蹟的成就——新的世界紀錄不斷被創造。

視頻:腳下生風 跳繩少年的中國速度

(本文首發於2019年12月5日《南方周末》)

跳繩無法改變學業競爭為主的升學體系,學生、家長、老師、學校在「學習」與「跳繩」之間,小心翼翼地拿捏平衡,在其中糾結、矛盾。跳繩,能跳向何方?

2019年11月13日上午,10歲的鐘煒鋒在學校訓練室跳繩,他弓著背,眼睛上翻,直勾勾地盯著繩子,左右腳快速交替,抬起落下。繩子是鋼絲做的,已經甩得看不出影。

「Za(加)油!用力!10秒!快點!」跳繩教練賴宣治也弓著背,用濃重口音的普通話吼著口令。鍾煒鋒使出全身力氣,咬牙撐著,臉上的肌肉擰在一起,與他在世界冠軍的賽場上無異。

這是一次平常的訓練。在這個以「繩」揚名世界的小學裡,20多個跳繩隊員每天如此訓練三個半小時。

過去七年間,鍾煒鋒就讀的廣州市花都區七星小學走出27位跳繩世界冠軍。通過跳繩,這座原來不足150人的鄉鎮小學,不僅改變了差點被兼併的命運,還創造出近乎奇蹟的成就——新的世界紀錄不斷被創造。七星小學成為明星小學、特色辦學的典範,媒體蜂擁而至,有報導稱「中國速度,七星奇蹟」。11月15日,一部以七星小學跳繩隊故事為原型改編的電影《點點星光》在廣州塔首映。

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所明星小學和跳繩世界冠軍們正在經受考驗。小學畢業後,跳繩世界冠軍們面臨嚴峻的求學壓力,跳繩無法改變學業競爭為主的升學體系,具有跳繩特色的小學與中學都在尋求更長遠的出路。學生、家長、老師、學校四方在「學習」與「跳繩」之間,小心翼翼地拿捏平衡,糾結又矛盾。

跳繩,能跳向何方?

花式跳繩項目融入了許多體操動作,圖為跳繩隊員在泡沫板上練習後空翻。(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繩以育人」的小學

跳繩出名後,「繩」元素遍布七星小學的校園。

最顯眼的一棟教學樓上,掛著「繩以育人」四個大字。進門的宣傳欄,貼滿了2014年以來跳繩隊在全國跳繩聯賽、世界跳繩錦標賽等賽事的獲獎成績,一樓則貼著岑小林、張茂雪、張崇楊等世界冠軍的照片。只要你有心,會發現校園的鐵圍牆上也雕著跳繩的小孩。

七星小學開闢了一間教室作為跳繩訓練室,配備一間器材室。訓練室不大,約50平米,但跟世界賽場的場地保持一致:地板由綠色塑膠鋪成,有減震效果。和鍾煒鋒一起訓練的有20餘名隊員,二年級到六年級不等。他們排成五排,兩兩組合相對,躬下身,「譁譁譁」跳起來。室內空氣很悶,不一會兒就能聞到汗水的味道。

訓練時間是固定的,早晨6點半,跳繩隊員到校訓練,下午的訓練時間是4點到6點,周末也得回校。而其他小學生則在7點半左右陸續到校,抓著早餐跑入校園,準備早讀、交作業。「Judgers ready! Jumpers ready! Set!」 (裁判員準備!運動員準備!預備!)連訓練用的指令都是世界錦標賽的錄音。訓練開始——「嘀」一聲,響徹整棟教學樓。指令聲循環播放,一輪又一輪。

跳繩是一項小眾運動。七星小學校長張有連還記得,2010年她和體育老師賴宣治到廣州市跳繩示範學校參觀,發現花式跳繩「很好看,也很有意思」。兩年後,廣州市花都區在中小學推廣跳繩運動。全國首屆跳繩聯賽在2014年舉辦。

2012年,賴宣治開始瘋魔似的琢磨到底如何才能跳好繩。他看了網上無數的跳繩視頻,發現「半蹲式」跳法跳得最快。跳繩的材質也很重要,經過一年多的試驗,賴宣治在摩託車剎車線的啟發下,找到了鋼絲繩作為比賽用繩——體積小,有重量,甩得快。

走向世界級競賽後,他更明白這個道理:不同材質的繩子、不同重量的繩把、不同硬度的地板都會影響比賽的成績。

賴宣治的訓練方法無疑是重大發現。2015年他們到杜拜參加跳繩世界錦標賽,狂攬27枚金牌。賴宣治認為這一成績「改變了世界跳繩比賽格局,中國隊首次在世界跳繩中佔有一席之地,後面(2016年)就在上海舉辦了世界錦標賽」。

賴宣治訓練很嚴,訓練時一直在吼,但他知道每個人能跳多少,狀態不好才會批評。跳繩隊員們並不怕他,「我們叫他『阿賴』」,鍾煒鋒的姐姐鍾銀櫻也在跳繩隊裡。

休息時間,賴宣治會給大家講最近的活動安排,有哪些比賽,有哪些表演節目,要穿什麼衣服,有記者來訪時,他還會插一句:「誰要這個機會接受採訪?」

「我可以」「我也可以」,與一般鄉鎮小學的孩子不同,七星小學的小跳繩隊員們一點都不害羞,這幾年經常去雲南、上海乃至國外的城市比賽,見慣了大場面,習慣了來自不同媒體的記者。

農村小學蛻變

「過去這裡是流放地。」校長張有連提起七星小學的改變,頗為感慨。

2004年,張有連調來七星小學。當時「一個新老師都沒有」,整個學校只有一棟上世紀90年代建起的教學樓,簡陋不堪,旁邊的廁所臭不可聞。至於操場,已經畢業的學生劉繪春形容那是「叢林」,「前面矮一點的草可以活動做操,後面的都是樹,還有蚱蜢!」

那些年入讀人數最多時,有152人,師生配比嚴重不足。張有連聽聞在上世紀80年代,哪個學校的老師「不聽話」,就會被調到七星小學。那時,學校之間進行成績排名,其他學校的老師們總說「別怕,七星給墊底」。

為此,在中國2001年正式開始的「撤點並校」改革浪潮中,七星小學一度面臨「被兼併」的危機。

2010年,賴宣治從武漢體育學院畢業,考入廣州市花都區任教。進校後,他傻眼了,「我是七星小學1955年建校以來第一個大學生。」學校老師也開玩笑,總是盼著有大學生來,沒想到第一個大學生竟然是體育老師。

玩笑說多了,賴宣治當真了,他想證明自己作為「大學生的能力」。他向校長許諾,五年內打造出一個體育特長項目。這與苦於「發展」的張有連一拍即合,「農村小學成績拼不過,就搞體育吧」,校長予以全力支持。

賴宣治的專業是籃球。他最初在學校裡組織一支籃球隊,早晚訓練。但籃球很容易壞,膠的漏氣,皮的會「脫皮」,要經常更換器材。

校長張有連面前擺著一本清楚的帳:2012年廣州市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為502元/人,加上生均教育經費,每個學生900餘元。七星小學人少,全校一年的經費不超過15萬元。

學校沒錢買器材。賴宣治要換佔地少、不花錢的項目,他們陸續嘗試了象棋、田徑和跳繩。跳繩世界冠軍岑小林在七星小學最早練的是田徑,曾奪得花都區田徑比賽1500米項目第八名,他的表哥岑澤忠——另一位跳繩冠軍拿到該項目的冠軍。

田徑練了兩年,學生們覺得跑步枯燥,慢慢不想來訓練了。這批練田徑的小學生後來有一部分人成為七星小學第一屆的跳繩隊員。有多位老師認為,第一屆跳繩隊員之所以獲得世界冠軍,「練習田徑磨練出超常的耐力和體能」。

練跳繩後,七星小學很快獲得了甜頭。2014年全國跳繩聯賽(安徽站),七星小學獲得了18金、11銀、6銅的成績,其中,岑小林、張茂雪分別獲得8金2銀和6金3銀。張有連說,那一站比賽成為七星小學的轉折點。

此後,賴宣治負責日常訓練,帶隊比賽,校長張有連則負責籌集經費。

2015年,他們去杜拜比賽,13名隊員出國,一人需要兩萬餘元的經費,共26萬元。花都區教育局下撥10萬元予以支持,其他費用只能依靠校長和教練出去「化緣」。電影《點點星光》中演繹了一段校長向企業尋求贊助、「一杯酒一萬元」的故事。張有連表示,真實情況雖不至此,但也足夠艱難。

2015年首屆世界學生跳繩錦標賽,岑小林打破了兩項世界紀錄,30秒單搖跳單腳110次,3分鐘單搖跳單腳548次的新紀錄,即一秒鐘跳7.3下。此後,各類資源開始湧入七星小學,「有了學校的門牌、圍牆」「還有那個足球場」,張有連逐個給南方周末記者指出來,「有名氣才有關注,」她感慨。

家長有了新希望

獲得世界冠軍,被改變的不僅是七星小學,還有跳繩小學生的生活。但首先改變的是家長們對跳繩的看法。剛成立跳繩隊的時候,家長們擔心影響學習,一天三個半小時的時間訓練,跳繩又是什麼體育運動?他們不想孩子跳繩。

但賴宣治對「體育影響學習」的說法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他自己就曾是留守兒童,曾是讓家人頭疼的「爛仔頭」(小混混),成天在學校打架鬧事。

高中時期,大個子賴宣治幸運遇上了一位籃球教練賞識他,鼓勵他,後來經過勤學苦練,他最終以籃球作為特長考上了武漢體育學院。賴宣治相信,體育可以帶來機會,也能促進文化課的學習。

家長們不支持跳繩,賴宣治就逐家去家訪。七星小學主要招收七星鎮的適齡兒童,其中一半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本地的孩子大部分退出了,留下來一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他們的父母在學校附近種菜、種綠蘿。

賴宣治發現,這些孩子們跟著父母不停遷徙,轉學次數少則一兩次,多則三四次。「最多的一個小孩轉學六次」。因為隨著父母在老家與務工地遷徙,學習面臨諸多困難。岑小林的老家在貴州安順市紫雲縣,讀完小學三年級後轉入七星小學,當時入學測試單科成績才20多分,校長評估後建議他從一年級重讀。岑小林的姐姐、哥哥轉學後,都直接降了三級。

跳繩世界冠軍張茂雪從貴州省遵義縣來到廣州的時候,讀二年級,當時她不怎麼說話,每到跳繩測速的時候,就躲到柱子後面不出來。「我發現這些孩子普遍比較膽小,不愛說話。」賴宣治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獲得世界冠軍後,孩子們越來越有名,自信了,性格開朗了,家長們也看到了新希望。

早些年,岑小林父母對他們兄妹的設想是讀完初中就去打工,為此還把岑小林身份證上的年齡改大了兩歲,沒想到這個孩子居然「為國爭了光」了。

張茂雪發現,母親對成績更上心了。有時候她在耳邊說,「算了,你們別上學了,去打工吧」;有時候,對著愛玩電子遊戲的弟弟妹妹,她又對張茂雪說,「我就指望你能上高中,讀大學。」張茂雪頓感壓力。

張茂雪印象裡,除了第一次取得世界冠軍時,父母感到開心以外,大多數時候並沒有特別的情緒流露。「記得學習也要好啊」,這是他們常說的一句話,似乎冠軍與否並不重要,學習才是關鍵的。

「學習」與「跳繩」必須兼得

升入初中後,升學壓力遠遠大過小學階段。很快,2015年獲得世界冠軍的第一批跳繩隊員從七星小學畢業,進入中學。

在廣州,外地學生要上高中,成績需要比本地學生高出30餘分。許多孩子只能選擇放棄跳繩,回鄉讀書,或者成績不達標上職業中學。目前,七星小學畢業的跳繩隊員,只有一個人上了廣州的高中。

跳繩世界冠軍不再跳繩,令花都區教育部門意識到這是一種損失。花都區花東中學有意承接這一批小學畢業的跳繩隊員。

2016年,花東中學組建跳繩隊,吸納了七星小學、中心小學等多家小學畢業的跳繩隊員。這也是一所「求變」的學校,據花東中學總務處主任陸光球介紹,花東中學近四分之三的學生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農村中學,拿成績比,怎麼比都比不過城區學校。」

2019年11月,南方周末記者在學校的榮譽室看到,室內已擺滿跳繩隊員近年來的各種獎盃、證書及獎牌。學校的訓練室貼著岑小林獲獎時展開國旗的照片,寫著「30秒單搖、3分鐘單搖冠軍」「世界紀錄保持者」等字樣。與此同時,南方周末記者看到了一份《跳繩隊管理條例》,提到「跳繩隊隊員學習成績必須在年級排名40%以內」,否則將面臨留隊查看或離隊處理。

「學習」與「跳繩」,在初中必須兼得。

升入初三的岑小林更為糾結。作為明星人物,接受採訪及各種形式的表演多不勝數,學習的壓力真實地擺到眼前。到底要不要停下跳繩,放更多心思在學習上呢?

2019年9月,央視節目「開學第一課」曾經邀請岑小林發表演講,但被其父親拒絕了,這件事令花東中學校長黃雁英感到非常遺憾。2019年11月17日,岑小林在上海再次打破了30秒內單腳單搖輪換跳的金氏世界紀錄,但賽前中學領導還在糾結,讓他去上海會不會影響學習?畢竟已經初三了。

岑小林依然保持早起的習慣,一早一晚進行訓練。唯一不同的是,早上訓練要在7點半前結束,以免錯過早讀;晚上訓練要在6點結束,保證晚上晚修時間。

490分,是2019年花都區跳繩隊員上高中的最低分數線。「我還差一點」,岑小林說,他現在的成績保持在年級前一百名左右,差一點490分。

在學校,老師們對「跳繩是否影響學習」則抱有矛盾的心情。班裡的老師提醒他們,要認真上課,成績不能落下。一旦沒考好,向老師解釋時,老師們的回覆總是「不要拿跳繩當藉口」。劉繪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那是一種難言的氛圍。

劉繪春心裡很矛盾,她成績不差,但高強度訓練耗費精力,上課容易睏乏。比賽拿獎了,同學會投以羨慕的眼光,「哇,好厲害」,但是每次月考後的表彰大會,班裡大部分同學都上去領獎了,她在下面如坐針氈。

跳向何方?

成績怎麼辦?未來怎麼繼續跳?也是花東中學校長黃雁英真實的憂慮。她曾多次向花都區教育局反映,希望能有高中繼續承接這批跳繩隊員。目前的最新政策是花都區兩所示範中學將跳繩納入自主招生項目,只要達到廣州市中考錄取提檔分數線,就可以以特長生的身份進入高中就讀。

2019年11月18日,在轉發新華社拍攝的短片《跳出我天地》時,黃雁英在朋友圈寫道:「很多孩子現在在我校就讀,但他們小學、初中跳出偏僻小地方,跳向世界,可高中、大學呢?前路還渺茫……」

「我也想問跳向何方啊」,一位跳繩隊隊員的家長向南方周末記者坦言,孩子目前在花東中學就讀,不少媒體詢問他未來如何打算,他也不清楚。他們能看到的例子是,岑小林的表哥岑澤忠成為跳繩教練,在一家跳繩俱樂部裡教跳繩,月薪七八千元,生活還算過得去,「可還是沒有文憑啊」。

大人們都是憂心忡忡,賴宣治最近苦惱是活動太多了,9月開學以來,七星小學跳繩隊接受的採訪、表演邀約接踵而至,一周好幾天時間都在外面,「訓練不夠系統啊」。

但孩子們對跳繩很投入,雖然很苦很累,但還是看到了一個大世界。七星小學位於廣州白雲機場的航線下,每逢傍晚,飛機一架接著一架從操場上空飛過,在晚霞映襯下顯得特別渺小。那個時候,七星小學的跳繩隊員在操場拉輪胎,練體能。

鍾煒鋒喜歡做花式跳繩的動作,訓練間隙,他和幾個男生在草皮上打滾,練後空翻。「看我的,看我的!」他喊著。

南方周末記者 劉怡仙

相關焦點

  • 運動季丨花樣跳繩的N種玩法,這所學校的孩子全都會~
    運動季丨花樣跳繩的N種玩法,這所學校的孩子全都會~ 2020-11-26 22: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杭州一小區樓上小朋友每天定時練跳繩 震得樓下小夥吃不下飯
    事情起因是因為早上7點多的裝修噪音,讓周末沒法睡懶覺的小古,想起了一個月前被樓上跳繩聲吵得寢食難安的慘痛,頓時委屈得沒法忍,上網發帖。  一篇短文,80%以上的篇幅花在吐槽上,主要吐槽方向是——「樓上孩子跳繩擾民一事」。
  • 「屏幕改變命運」外教版:給農村孩子打開一扇窗
    本報記者 殷夢昊  這似乎是「屏幕改變命運」的「外教版」。  和去年成為輿論熱點的成都七中網課班相似,同樣是偏遠地區學生通過在線課堂的方式接觸到優質教學資源的故事。不過,主角變成了一群小學生與遠隔重洋的外教。
  • 一所免費高中,改變了3260種人生
    這個女孩他有印象,中學校友兼師妹,畢業之後去了一所小學當老師,不過此前他還真不知道,這個小學校沒有橡膠跑道 可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她懂。
  • 修心,可以改變面相,改變命運
    雖踏遍全國千山萬水尋訪名師,但這本書仍舊是他心靈所依。努力奮鬥能不能改變命運?他回答:「不信就試試看,窮人能成為富翁嗎?根本沒有反駁的餘地,天生不是美男子的人能成為美男子嗎?這是很顯然的事實,天生的醜女能改變成美女嗎?」
  • 【一周一花】2016年春季冠軍評選
    一樣的花花草草,在不一樣的眼睛時,可以呈現出不一樣的美麗,這是由不同的心境與情趣造成的審美差異。術有專攻,如同其他的手藝人與工匠一樣,插花師的眼睛與手法需要經過日積月累的訓練,才能高度概括出最美的形態與呈現出最佳的狀態。——純道題記由禪藝花會倡導的【一周一花】公益活動已成功開展16期,在近四個月中共收到幾十位插花愛好者、花藝師、花道師優秀作品160多件,通過每周的評選產生了16位周冠軍。
  • 自編萬年曆、上百種花式跳繩……合肥有「絕活」的老人真不少
    高壁展示花式跳繩。劉長路拍攝合肥街景。83歲老人用了二十年時間自編萬年曆。只要給出日期就能口算星期、屬相和24節氣;71歲退休體育老師自創上百種花式跳繩,每天堅持鍛鍊3小時,最高可跳30米長繩;拍攝上千張合肥老照片,每一張背後都是動人的城市故事。又快到重陽節了,看合肥老人們的拿手絕活。
  • 武職|「跳躍」自我 「繩彩」飛揚——「迎元旦」慶祝活動之跳繩比賽
    近期,武邑職教中心舉行了「迎元旦」慶祝活動之跳繩比賽。比賽分集體跳和個人跳兩個項目 。下面,就讓我們隨著鏡頭一起感受一下現場的熱烈氛圍吧。集體跳班級學生全部參戰,哨令一響,同學們立即開啟戰鬥模式,搖繩的同學賣力地掄著手臂,全神貫注地配合著跳繩的同學,跳繩的同學也毫不遜色,他們猶如一一道道閃電衝向繩子,左腳往前一跨,右腳輕輕一抬,繩子像長了眼睛似的乖乖從他腳下一閃而過。
  • 想瘦身的人,為什麼選擇跳繩而不是跑步來瘦身減脂?
    跳繩訓練是公認的減肥方法,它燃燒脂肪的效率是跑步的兩倍。以每分鐘140次的高頻率跳繩相當於在10分鐘內慢跑30分鐘。跳繩需要很小的空間。只需要一根跳繩,一個小空間就可以移動它。跑步需要戶外訓練或跑步機訓練,這在惡劣天氣下是無法進行的。因此,跳繩比跑步訓練更靈活。
  • 泰國人妖選美冠軍出爐,高清生活照曝光,比2018年冠軍更漂亮!
    一年一度的泰國人妖選美大賽在近日已經落下了帷幕,最終27歲的在校大學生Ruethaipreeya 獲得了本屆冠軍,也成為了2019年泰國的人妖皇后。Ruethaipreeya Nuangle今年27歲了,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本來是男兒身的她在22歲之前就選擇了變性手術成為了真正的女兒身,此次選美大賽上,Ruethaipreeya Nuangle憑藉著自己的高顏值和一米八的身材獲得了最終冠軍!
  • 杭州一所小學出臺規定視力4.6以下不能評三好學生·都市快報
    這幾年為了孩子的眼睛我們也費了很大勁,但幾乎沒有改變的可能了。  「我們找校長溝通,他說,4.6以下屬於視力嚴重不良,怎麼能稱得上身體好呢?其實不管是不是三好學生,我女兒都是很優秀的,我只是質疑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太傷害孩子的感情了。很不合理。」    學校回應:會控制視力限制的範圍  記者把家長的看法告訴了這所學校校長。
  • 命運的三分法,一切改變從痛苦開始
    我想,絕大多數人在30多歲時都會比以往更加強烈的感受到命運的存在,似乎冥冥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掌控著我們的人生或為枷鎖讓我們使盡所有氣力也無法掙脫,或陷我們於痛苦之中百般折磨,在我們倍感無力後向它誠服但我並不想把命運歸於通常人們所認為的「玄學」範疇,那不過是看似無解的藉口罷了
  • 他的一個建議,改變了所有人的命運
    2014年10月1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10版刊發《查全性與恢復高考》一文。今天,我們一起來重溫這篇文章,回望那個改變所有人命運的時刻,緬懷查老。 查全性與恢復高考 查全性的獨特貢獻: 鄧小平原打算從1978年恢復高考,查全性一番慷慨陳詞,鄧小平改變主意提前一年從1977年恢復高考,幾十萬青年從此改變命運。這一年招生27.3萬人,其中很多人成長為社會棟梁,他們之中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外交部部長王毅。
  • 一名肉檢員,如何神奇地改寫了世界籃球的命運
    在致辭中,斯特恩用了近一半篇幅來向斯坦科維奇表達敬意:「我所完成的最驕傲的一件事,就是幫助籃球這項運動全球化,而這一切的基礎,正是斯坦科維奇先生為我打下的。」大衛·斯特恩在2016年FIBA名人堂儀式上致辭實際上,在那個美國隊稱霸世界世界籃壇的年代,歐洲與美國的籃球理念各不相同,除了世錦賽和奧運會之外少有往來。
  • 國華紀念中學——幫助孩子們「發現命運」的18年
    這是一所學校18年來試圖給窮孩子們提供以上條件,讓他們以相對公平的姿態去參與社會競爭的故事。這3200多名幸運的孩子和背後的家庭,就此改變了命運。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發生在廣西偏遠山區的一所小學裡。在捐贈人王永錕給這所學校捐助的學生活動中心落成當天,支教老師楊少敏卻發現,班上的學生陳小天失蹤了。經村民指點,楊老師把陳小天從村口即將開走的大巴車上拽了下來。彼時陳小天正準備離家去打工。「讀書哪有吃飯重要?」拉扯中,陳小天反問楊少敏。
  • 為何奧運冠軍多嫁入豪門?一特質普通人沒有,豪門就喜歡這類兒媳
    在中國體壇,人們都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女奧運冠軍往往都會收穫讓人羨慕的愛情,好多人都能嫁入豪門,像包括郭晶晶、伏明霞還有王楠、張怡寧等在內的多位奧運冠軍都嫁給了豪門大戶。而男奧運冠軍的愛情相對就比較普通了,他們的另一半大多是普通人。為何女奧運冠軍總能得到豪門青睞呢?
  • 《哪吒》:人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一、「裝備不行,還玩個鳥啊!」簡要回顧一下《哪吒》劇情。天地靈氣孕育出一顆能量巨大的混元珠,元始天尊將混元珠提煉成靈珠和魔丸,靈珠投胎為人,助周伐紂時可堪大用;而魔丸則會誕出魔王,為禍人間。元始天尊啟動了天劫咒語,3年後天雷將會降臨,摧毀魔丸。太乙真人受命將靈珠託生於陳塘關李靖家的兒子哪吒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