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傑
民國年間,山東省平原縣城區有兩處建築獨特的小廟,別有天地,全縣聞名。
一是無底廟。原東門外街東首,丁字街北約30米路西,曾有無底廟。東西長約兩米半,南北寬約一米半,廟門朝南。因小廟建在一座橋的涵洞上,故稱無底廟。始建時間不可考。
小廟北鄰是一處院落,有南屋四間廈房,東房四間,均是瓦房,白灰泥牆。東房北首有朝東的小門。在南房與東房間的圍牆外,鑲嵌有一個大青磚,豎刻「無底廟」三個大字。人們習慣統稱這裡為無底廟。
民國《續修平原縣誌·寺觀》:「無底廟,在東關,光緒年間重修。近歲立慈善公會。」
無底廟迎門牆上畫有觀音菩薩神像,供群眾祭祀。每年農曆臘月間,官家或鄉紳經常在這裡舉辦煮粥放飯活動,時間多為一個月。
解放前夕,這裡是「在理教」住所。「在理教」是民國年間興起的民間社團。據《中國會道門》(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邵雍著)記述,1913年,北京率先組織中華全國理善勸誡菸酒總會,並獲北京政府內務部準予立案;1935年5月,國民黨中央民眾委員會正式批准成立中華理教總會。平原縣理教聯合會辦公住所,稱平原縣理教公所,經費來源靠會員捐納、商家贊助,他們勸誡酒煙,參加地方慈善活動。在南房西首一間,供奉觀音菩薩神像。解放後,在理教被取締。新中國初期,無底廟是城關派出所駐地。
二是無影廟 。在昔日古城的東門外街中段路北,兩家店鋪中間的牆上,離地面約兩米高的地方,有一個東西寬約一米、高一米半、深廣近一米的小廟。因是在牆上開洞修廟,神像畫在洞內北牆上,太陽照射不能形成影像,故稱無影廟。
無影廟地處鬧市,供奉財神。自清末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原東門外街(今郵政局至丁字街)一直是平原縣城商業黃金地段,當年的無影廟就在這一地段的中心位置。
無影廟南向,有通張仙橋的一條街。據城區的老年朋友回憶,無影廟祭祀的是兩尊畫像,兩神中間畫有聚寶盆,是商家求財拜神的地方。中國民間文化叢書《神州神採》記述,我國民間最著名的財神是趙公元帥。趙公元帥,姓趙名朗,字公明。本是峨眉山羅浮洞中的一位仙人,被商紂王太師聞仲請去助商抗周。他武藝高強,法力無邊,憑藉黑虎、鐵鞭和百發百中的定海珠、縛龍索等法寶,把姜子牙打得死去活來。後來,姜子牙在岐山設起一壇,束了個草人,上書趙公明三字,焚符含咒,到了第21日,姜子牙取來桑弓桃箭,先射草人左目,再射右目,又心窩一箭終將趙公明射殺。滅商後,姜子牙在封神臺上封神,趙公明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統帥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神,專司「迎祥納福,追捕逃亡」。後世遂以趙公明及四神統帥「五路財神」。
無影廟後牆中間聚寶盆,右是「招財使者陳九宮」神像,盆左是「利市仙官姚少司」神像,稱「招財使者、利市仙官」神壇,是原東門外街各商家祭祀財神,祈求保佑的地方。
在商品經濟社會,人人都想經商,都想發財,可是經商帶有很大的冒險性,今天你是個大富翁,明天就可能成為窮光蛋。所以人們崇拜財神,祭祀財神,只是祈求財神保佑自己事事順心、年年發財而已。其實,財神只不過是人們創造的偶像,並不能保佑人人發財。
這兩處小廟,解放初已拆除。但由於造型別致,在人們腦海裡留下了深刻印象。民國年間,這兩座小廟與龍門、琵琶灣、張仙橋、樊噲墓、雲梯橋、千佛塔等景點並列,稱「平原城區八景」,廣泛流傳。
王玉傑,山東省平原縣人。1963年參加工作,先從教後從政,縣委辦公室從事文秘工作8年。1999年退休後,熱心地方史料的搜集研究工作。2005年研究平原縣舊志。2011年10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歷史散文《平原龍門札記》。應邀點校乾隆《平原縣誌》、民國《續修平原縣誌》並於2014年6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2018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董訥柳村詩集注釋》。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