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有「寸草不生」之稱的應縣,為何會是晉北最富庶的地區

2021-01-09 龍山大先生
應縣

首先我們看一則民國年間應縣「義豐民」與懷仁吳家窯窯主鬥富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年,財大氣粗的懷仁吳家窯煤窯主聽說應縣的義豐民自己發行錢帖子,心中很不以為然,便下決心要出他的洋相。於是下令,應縣到吳家窯拉炭的車給現大洋也不要,專收義豐民的帖子。一下子使義豐民的帖子信譽大增、發行量加大。

所謂錢帖子,是義豐民的買賣由應縣發展到大同、太原、北京、上海後,貿易不再使用現金、銀元,而是使用自己發行的一種紙鈔。

吳家窯窯主收了幾年,攢了幾年,一年春節將臨,吳家窯窯主乘坐轎車,拉著幾箱義豐民的錢帖子到應縣東辛寨兌現。義豐民掌柜的張玉雲見吳家窯窯主來了,連忙熱情招待,酒足飯飽之後,吳家窯窯主說明來意,將幾箱錢帖子打開,心想,這下可非把義豐民砸塌不可。誰知張玉雲不慌不忙,讓管庫的打開銀庫,只見庫內箱櫃堆得密密麻麻,隨便打開了幾箱,金條、銀元堆得滿滿當當,一下把吳家窯主看得傻了眼,連忙說,佩服!佩服。

此故事真假尚待考證,但義豐民發橫財卻是事實,義豐民之所以財大氣粗,是因為義豐民經營著當時應縣特有的一種特產,土鹽。民國期間是應縣鹽鹼生產的鼎盛時期。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時局不穩,各種軍閥搜刮極重,農業連年荒旱,收成不好農民只能靠熬鹽鹼謀生。

應縣

另外,由於戰爭的封鎖交通阻斷,海鹽運進困難。華北地區一帶主要靠土鹽維持生活。應縣人能衝破封鎖,將鹽運到河北阜平、平山一帶,每斤鹽可換一塊白洋。此外,抗倭政府也在遊擊區鼓勵農民熬製土鹽,發展生產,並在店門設貿易貨棧,收購鹽鹼,然後運往華北各根據地。因而在此時期,應縣其它各業蕭條,唯熬製鹽鹼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應縣有好多家靠熬鹽熬鹼發了大財,義豐民便是佼佼者之一。

據張家後人講:義豐民當時的鹽鍋遍布應縣、山陰兩縣,計有300口之多,日產鹽一萬五千餘斤,日純收入達400元之巨。而且當鋪、缸房、粉房、麵坊、油坊應有盡有,綢緞莊遠達京、津。故而應縣人說,應縣有兩家半人家,一家是東辛寨的張家,另一家就是熬鹼發了財的鬱家,鬱家與張家的財富是旗鼓相當的,而佔據小石峪口大量肥沃土地,靠種鴉片煙發財的大地主曹家,只能算作應縣的半家人家。可見,民國期間應縣熬製鹽鹼獲利之巨。

應縣之所以盛產鹽鹼,是因其地理環境條件決定的。應縣地處雁門關之北,大同市之南,平川區屬大同盆地南端。地層結構上屬湖相地層,遠古時期,這個盆地是內陸湖,後來隨著桑乾河的開通,湖水流去,形成陸地。所以,地質結構基本上是湖相沉積物。這樣的土壤含鉀、鈉、鎂最多。

應縣

此外,應縣南部山區基本上是由花崗巖和片麻巖構成,經千萬年的風化流水衝擊,使應縣盆地的淺層成土母質亦為花崗巖和片麻巖,所含鉀、鈉、鎂又最多。這就是應縣大片鹽鹼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應縣境內又有桑乾河、黃水河、渾河、木瓜河四條過境河流,河兩岸形成大片鹽鹼下溼地,尤以黃水河含鹽量最高,這是由於黃水河發源於朔縣山區、含礦物質多的緣故。

明、清之際,外地人形容應縣是:「應縣在雁門之北,其地滷、其泉鹼,無桑麻之饒,陶殖之利,又多兇旱水溢之苦」。故而在應縣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鹹鹽土鹼菸葉子,稀粥鍋裡煮片子」。這句諺語,前半句概括地說明了應縣的主要特產鹽和鹼。

應縣產的鹽共分三種,即白鹽、紅鹽、化鹽。白鹽主要產於應縣城西各村莊,如胡寨、東、西朱莊、秦莊、頡慶、圪塔、慄家坊、曹莊鋪、南賈寨、梁亭、師家坊等村。紅鹽是在熬成白鹽的基礎上再加鹼水熬製而成的,故比白鹽質量好。主要產地是東、西輝耀、及大營鄉諸村。化鹽是白鹽再加鹽水和少量鹼水熬成,以東辛寨「義豐民」產的大化鹽最為著名。

土鹽

其製鹽方法,據《應州志》裡說,每當農曆三、四月間,鹽土泛起,鹽戶即開始鏟土,將土堆成大堆,然後壓實,五月以後開始煎熬。白鹽製法是先將鹽土濾成鹽水,然後上鍋煎熬,數小時後,將熬後的鹽水用布過濾,濾後再加鹽水熬,熬到一定程度,滷(氯化鎂)浮在上邊,將滷水盛出,即成白鹽。

熬紅鹽只限於含鹼的鹽水,熬製方法與白鹽大體相同。只是熬出的鹽呈醬紅色的結晶體。熬化鹽是用一部分鹽水,一部分白鹽加少量鹼水,熬化而成。化鹽呈黃色結晶體,粒大味美。當時頗受河北人歡迎。當時將化鹽運到河北一帶,一斤可賣一塊銀洋。

應縣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參雜少量的鎂、鉀、硫元素。對人體危害不大,原雁北地區十三縣以及大同,數百年來,一直食用的是應縣鹽。在伏天用東輝耀的紅鹽煮肉,可七天不腐,用東辛寨的化鹽熬肉、炒菜別具香味。

熬鹽鍋

據說,有一年,東輝耀的賣鹽人到大同飯館吃飯,要了一盤炒蒜苗,怎麼也說味道不好,顏色不對。連炒幾次都不行,後來掌柜的出來,賣鹽人說?你拿我的鹽炒一盤試試。掌柜的果然親自掌勺,用東輝耀的化鹽炒了一盤蒜苗。一嘗,果然味道不同。從此,大同城內飯店就專用東輝耀的化鹽炒菜了。

應縣的土鹼主要產於花寨、水磨、小清水河三村,過去這裡號稱有萬畝鹼灘。1949年前,僅花寨即有四座鹼房、六口鹼鍋年產鹼20餘萬斤,名馳塞北的大財主鬱亮就是靠熬鹼起家的。鹼的熬製方法基本與鹽相同,也是春季起土,上池濾水,將鹼水加火煮沸熬製。所不同的是,鹼熬到一定程度,要將鹼糊倒入特製的鹼模之中,經冷卻凝固,即成鹼塊。

鹼也有黑紅之分,黑鹼是純度較低的鹼塊(因起鹼土時,未將鹼灘的雜草、雜物清除掉)紅鹼也叫水紅鹼,色澤呈紅色,純度較高。主要原因是起鹼土時,進行了整灘(將灘地的雜物清除)。花寨產的上等鹼,不僅可以食用,而且能清潔去汙。過去,是內蒙、太原及京、津地區的暢銷貨。

土鹼

當時應縣幾乎家家戶戶都熬製土鹽、土鹼,是規模大小不一而已,「春秋一到,男歡女笑」;「鹽鍋一開,吃穿都來」名謠至今還傳頌著。可以這麼說,在民國時期,應縣在雁門關外地區是相對較富庶的縣份,是同時期其他縣區所不能相提並論的。而現在曾令應縣人過上富裕日子,足以令應縣人自豪的土鹽、土鹼已經消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三:

一是現在科學發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鑑於部分鄉鎮生產的土鹽、土鹼含有害成分較多,而且缺碘,不符合現在的人民健康需要。

二是現在現代化鹽場的崛起,而且交通便利,高質量的海鹽、白鹼大量湧入,作坊式土鹽、土鹼銷路不暢,獲利不多,被自然淘汰是在所難免的了。

三是科技農業的發展,鹽鹼地被大量改良,失去了鹽鹼生產的基本條件了。

應縣

參考資料:《大同府志》、《懷仁縣誌》、《應州志》

相關焦點

  • 民國年間平原的「無底廟」「無影廟」
    文|王玉傑民國年間,山東省平原縣城區有兩處建築獨特的小廟,別有天地,全縣聞名。一是無底廟。原東門外街東首,丁字街北約30米路西,曾有無底廟。東西長約兩米半,南北寬約一米半,廟門朝南。因小廟建在一座橋的涵洞上,故稱無底廟。始建時間不可考。
  • 民國年間大師輩出,新中國成立後為何反而沒有大師了?
    民國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時代,貴族與餓殍並存,大師與小丑並存,資本家與小地主並存,十裡洋場和落後的農村並存,從不同的角度看民國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有人看到的是言論自由、文化興盛的民國,有人看到的是黑暗腐朽、餓殍遍地的民國,無法否認的是,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年代,這個年代堪比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唐朝的詩歌
  • 民國年間,名動天下的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都是誰?
    他認為清華應該是培養君子的地方,勉勵大家「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上圖:陳丹青繪《清華國學院》,左起: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此後,清華即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並製作校徽。
  • 抗日戰爭亂世開端,民國內部亂象頻出,蔣介石為何卻志得意滿?
    數百年未遇的大洪災於民國三十年爆發,民國內部北至長城關外,東起江蘇北部,西至四川盆地均成一片澤國,武漢甚至沒入水中一月有餘。其中閻錫山在日本人的保護下躲入大連,晉軍由徐永昌暫時掌控已無進取之力,馮玉祥更是因為西北軍的分崩離析而徹底失勢,只能投奔宋哲元的第二十九軍艱難度日。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率領的桂軍雖未全線潰敗,但也在桂系主要首腦逃亡越南後群龍無首,已經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 武林舊夢:民國年間為何武學興盛
    照片中拳師傳授的應為八極拳,此式為八極拳小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門頂肘」式。鍾情武術的民國政壇大佬民國政壇中,也有鍾意武術的傳統。比如孫中山,雖是謙謙君子、手無縛雞之力,但他很可能是個武術迷。他在精武體操會十周年時為這家武館題下著名的「尚武精神」四個字,還為精武會特刊《精武本紀》撰寫序文,使體操會成為一時之重。不少民國政要,尤其是軍界大佬,都為各色武術團體張目,如馮國璋做過中華武士會的名譽會長,蔣介石授意成立中央國術館,舊軍閥裡功夫最好的馮玉祥還做過那裡的名譽館長。這裡面除了興趣外,現實的效用也不容忽視。
  • 民國時期,佔據山東7年之久的韓復榘,究竟有多少部隊?
    中原大戰當然,無論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出於實際利益上的考慮,這類牆頭草一般的軍閥都是不受歡迎的,也因此,許多投靠勢力過多的軍閥就獲得了「幾家姓奴」的稱謂,這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西北軍首領馮玉祥。馮玉祥在民國時期甚至有「倒戈將軍」之稱,僅著名的倒戈就高達9次。大概是上行下效的結果,倒戈將軍馮玉祥的麾下,也誕生了不少倒戈將軍,例如,比馮玉祥有過之而無不及、最後還當了漢奸的石友三,例如,山東王韓復。韓復並非山東人,而是河北霸縣人,他1890年出生在當地的一個小康家庭,因此,家境並不算貧寒的韓復榘有機會進入私塾讀書,也正是在私塾學習期間,他練就了不錯的文筆和一手好字。
  • 廣平發現清代至民國地契18張 最早雍正年間距今297年,實屬罕見!
    展示發現雍正年間地契河北省廣平訊4月9日,媒體在河北省廣平縣有關部門了解到,廣平發現清代至民國地契18張 最早雍正年間距今297年,實屬罕見。據介紹,前幾年,河北省廣平縣高莊村一村民在整理先人遺物時,發現了清代至民國的地契18張。其中年代最久遠的為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距今已有297年歷史。該縣文物保管所所長任振朝介紹說,這些地契時間跨度大,連貫性強,相當於一部活的歷史書,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目前,這些珍貴的地契已被廣平縣文物保管所妥善保管。
  • 民國時期貨幣有哪幾種?
    當時市面流通的銀毫大部分是清宣統年間的福建、廣東兩省鑄造的「龍毫」,有雙角(2角)、單角(1角)兩種,其他如「江南」、「湖南」和「湖北」等省鑄造的銀毫,在市區流通較少,甚至被拒絕使用。後來又有「福建官局造」的鑄版,但只有雙角而無單角。
  • 民國初年,湛江徐聞為什麼會成為「匪窩」?
    民國時期的土匪形象1912年,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高雷地區也遵奉號召,使用民國建元記年,並在官方改用陽曆。從雷州半島到陽江,幾乎跨越了半個廣東,為了方便管理,當局把管理中心設在了茂名,這個地方離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徐聞距離非常遠!就算是現在有高速公路的情況下,從徐聞到高州的距離也長達235公裡,開車需要4小時,而湛江市區到廣州也就454公裡!試想,當時的軍隊在幾乎沒有汽車、騎兵也很少的情況下,如何讓大批部隊從高州步行到徐聞?只能駐派少量的保安團在徐聞縣城了。
  • 民國盜墓盛行,最牛屬長沙土夫子!
    亂世民國成為盜墓賊的盛世,國外勢力的湧入令盜墓現象更加猖獗。盜墓,是因為地上之人對埋藏在地下陪葬品的覬覦。中國數千年的墓葬史也是一部盜墓史,除了無以計數的民間盜墓賊,許多梟雄乃至帝王都有盜墓經歷。近代民國最出名的莫過於軍閥孫殿英,則以軍事演習為名,於1928年7月指揮部下盜掘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 。湖南的楚墓和漢墓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長沙是楚國時期的「東南之會」,而作為西漢時期的諸侯國,長沙國曆時兩百餘年,王公大臣的墓陵一直為後世盜墓賊覬覦。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 諸葛亮開始稱益州天府之國,北伐時卻說益州疲弊,為何前後不一?
    其中的重要一環,便是跨有荊州、益州,對於益州,在當時諸葛亮很是看重,他如此說道:「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二)天府之國 沃野千裡在建安十二年之前,諸葛亮稱讚益州沃野千裡、天府之國,實際來說,真不是誇大,自從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9年)劉焉來到益州之後,到建安十二年劉璋繼任益州牧的這十八年間,益州大地幾乎沒有天災出現。而且每畝產糧量遠遠高於同時期的中原地區,且在此十八年間,相比於中原、三輔等地的戰亂,益州地區只經歷過兩次叛亂。
  • 綠色鬍子和眉毛的釋迦摩尼像:應縣木塔獨特之處,一般遊客沒發現
    喜歡戶外旅行、文物古蹟以及佛教文化的朋友,山西旅遊的打卡地之一——應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作為世界上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大家肯定都去參觀過。但是,木塔一層的釋迦牟尼雕像,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相信很多人都沒留意。
  • 民國時候的山西介休市,三十年代老照片帶你直面舊時光
    圖為民國時期的介休鐘樓,它位於西門(臨津門)不遠處。今鐘樓已不存,只留下了「鐘樓巷」的地名。最早的介休城是在東魏孝靜帝(524年—552年正月)期間修築的土城牆,之後的歷史長河裡介休城屢毀屢建。介休地區第一次置縣管理,始自於公元前514年(春秋時期),當時在今鄔城店設「鄔縣」。所以在介休有「先有鄔城店,後有介休縣」的說法。
  • 贛縣檔案館獲贈44張漕糧執照 源自清鹹豐至民國年間
    5月29日,贛縣檔案館收到上饒市鉛山縣地方史料館館主章樹林先生無償捐獻的清代鹹豐、同治、光緒年間至民國時期贛縣漕糧執照共44張。  漕糧執照長均為21.8釐米、寬6.6釐米。以同治五年為例,騎縫刻有「合同版清字·貳仟叄佰號」字樣,執照正上方首格橫排刻有「贛縣丙寅年」,下一行刻有「上忙執照」四字。
  • 民國年間冀中村民的消費:究竟吃什麼
    下面,僅從飲食方面,看一看民國時期華北冀中村民的消費情況。 新修《清苑縣誌》關於1949年前一般村民的飲食情況,是這樣介紹的: 縣內普通人家所食甚為粗簡,多以玉米面、小米、高粱面為主食,每日三餐或二餐。農家主要食物有玉米面、白薯粥、小米飯、玉米面餅子、雜麵、高粱麵餅、蕎麥麵、山藥面。春節前,幾乎家家蒸年糕、玉米面豆餡饅頭、攤折餅。
  • 「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的傳奇往事
    據考證,在這20公裡的沁河兩岸就有古堡54座之多,現在保存完好的尚有10餘座。陽城縣析城山研究會的石永樂介紹,晉東南太行山、中條山一帶,煤、鐵資源豐富,這些地區很早開始冶鐵,澤州是生鐵冶煉的發祥地,澤州鐵器,至今聞名。
  • 濟源市行政區劃史,軹縣為地區母縣,長期屬焦作前身
    秦朝上圖為秦朝末期。西漢上圖為公元7年西漢時期。此時今濟源市境內存在上圖三縣,均屬河內郡管轄。民國初上圖為公元1914年民國初期。民國初期實行省、道、縣三級行政區劃,此時濟源縣屬河北道管轄,治所在汲縣(今衛輝市)。1927年廢除道制,各縣直屬省管轄。
  • 民國年間(1912--1949年)漢藏佛教文化交流
    藏傳佛教在北京依然很盛,寺廟有30餘座,喇嘛人數眾多。在承德避暑聖地興建了十幾座寺廟,由朝廷派駐藏僧主持宗教活動。格魯派在蒙古和滿族地區迅速傳播開來,人員往來不斷。  由上述我們可以知道,漢藏佛教文化交流明顯表現出時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