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可見語言的力量。一個不會說話的人,往往徒惹災禍;而一個說話藝術的人,卻能夠在唇舌之間化解危局。
大唐名相姚崇,才識過人,頗具賢名,連偉人也讚譽他為大政治家,深受唐玄宗的信賴和倚重,為幫助玄宗開創開元盛世建立了卓越貢獻。
姚崇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子,在中央派駐東都洛陽的機構中任職。正逢宰相魏知古主持東都官員銓選事宜,因姚崇對魏知古有恩,其兩子便攬權收賄,就官員銓選事頻頻向魏知古關說請託。
魏知古出身貧寒,本是一個小官,被姚崇看重、推薦,後來與姚崇同為宰相。對這個自己一手提拔的下屬,姚崇平時有所怠慢。此次東都官員銓選,姚崇派魏知古前往東都主持;卻又命吏部尚書宋璟負責終審,對是否錄取做最後決定。令魏知古十分不滿。
魏知古一回京師長安,便將姚崇兩個兒子收賄請託一事,向唐玄宗做了匯報。唐玄宗對姚崇父子很失望:朕這麼信任你,你卻不知背著朕幹了多少壞事!趁著一天風和日麗、氣氛和諧,唐玄宗假作閒聊,漫不經心地問姚崇:「卿的兒子才能、性情怎麼樣?現在做什麼官啊?」
姚崇心思玲瓏、聰慧過人,皇帝冷不丁問我兒子什麼意思?心念一轉便已悉知,一番對答下來,不但自己和兒子無事,反而告狀者魏知古給皇帝留下壞印象,被貶官。
且看姚崇如何應對。
第一,不能對皇帝隱瞞事實。唐玄宗此時正年輕,賢明能幹,想查真相太容易了。隱瞞事實乃欺君之罪,只會雪上加霜,更惹皇帝怨怒;坦誠以對,或許能有轉機。
姚崇對曰:「臣有三子,兩在東都,為人多欲而不謹;是必以事幹魏知古,臣未及問之耳。」臣有三個兒子,兩個在東都,為人私慾重而不知檢點自愛;一定是有事請託魏知古,臣還未來得及過問。」
玄宗本以為姚崇為會兒子隱瞞,聽了此言大喜,朕果然沒看錯人。
第二,巧妙將矛頭引向魏知古。玄宗對姚崇料事如神很驚奇,問道:「愛卿如何得知此事?」姚崇回答:「魏知古卑微時,臣就像母雞用翅膀護卵一樣,關照愛護他。臣的兒子愚鈍,以為魏知古因此會感恩於臣,從而容忍他們做壞事,所以才敢這樣幹。」
姚崇的話表面上在批評兒子,其實大含深意。首先說明了自己對魏知古有知遇之恩;其次說兒子以為魏知古會感恩,才去請託,暗示魏知古不知感恩。
第三,高風亮節,不落井下石。果然,唐玄宗認為姚崇忠正無私、誠實無欺,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負義,竟想要罷黜其職務。
這時候,如果順著皇帝的意思說,對,魏知古辜負了我對他的提拔之恩,就是個小人。就顯得下乘了,說不定適得其反。
姚崇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他諫止玄宗,說道:「此事乃臣的兩個兒子有罪,破壞了陛下法度,陛下赦免了他們的罪過,臣已經是深感萬幸;如果因為臣的緣故而貶逐魏知古,天下人一定會認為陛下偏袒臣,累及聖朝聲譽。」
姚崇是在以德報怨嗎?其實是樹立自己大度容人的形象;並以自己的大度,襯託出魏知古的忘恩負義。進一步在玄宗心裡為自己加分、為魏知古減分。
雖然當時玄宗沒有表態,過了不久,便罷免魏知古宰相之職,貶去做工部尚書。
姚崇厲害吧,通過與玄宗的一番話,將本來已經臨頭的禍事轉變成好事:兒子脫罪、告狀者遭貶、自己進一步受皇帝信任。
這就是說話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