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薈琳
小區安裝電梯後,讓90多歲的張大爺上下樓更方便了
雙龍東路155號老舊小區已安裝電梯
本報記者 胡瑾 攝
從平層到一樓13級、到二樓26級、到三樓39級、到四樓52級……一年前,已年過90的杜德寬老人每次上樓梯,都要在4樓停下來,邊喘氣、邊仰臉向上看,默數著還要爬26級臺階才能到家。
如今,他出門只需要走到電梯口,輕輕一按電梯按鈕,就能順利上下樓。「天天盼啊盼啊,終於在有生之年把電梯盼來了。」對於單元樓新安裝的電梯,杜德寬老人有著說不完的滿意。
當老小區遇到「銀髮族」,加裝電梯成為許多住戶的期盼。誰來主導、錢從哪兒來、低層住戶工作怎麼做……種種煩心事,讓這件民生實事成為不少老舊小區改造中難走的「最後一公裡」。
民生關注處,為政發力點。2018年3月,隨著《渝北區老舊住宅增設電梯工作實施方案》出臺,渝北區拉開了老舊小區安裝電梯工作的序幕。面對這一項民生實事,渝北區本著「推動不強迫、代辦不包辦」的原則,主動扛起責任,耐心細緻指導,讓一個個老舊小區順利安裝上了電梯。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區已竣工294臺。
當「銀髮族」碰上了老小區:
「高樓層想裝個電梯,怎麼就這麼難?」
「這個電梯坐起來安逸得很,我們盼
望了十多年呢!」家住雙龍湖街道翠湖路267號二單元的張大爺一提起他們安裝的電梯就讚不絕口。得益於這個電梯,他實現了「不離舊宅」的願望。
張大爺所居住的小區是個典型的老小區,房齡都有幾十年了。年輕的時候,住在這個樓房裡,年富力強的他從來沒有考慮過樓層高的問題,也沒有想過換房子。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天要上下6層樓梯,他坦言身體已經吃不消。「爬不動樓了,才意識到電梯的重要性。」張大爺坦言,在他所在的小區裡,和他一樣,想安裝電梯的人數大有人在。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電梯成為了不少住宅樓的標配。但是,還有很多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修建的樓房並沒有安裝電梯。給老舊住宅安裝電梯,讓大家出行更加方便,成為了越來越多群眾由衷的企盼。
但這一期盼卻在實踐的路上舉步維艱。「老舊小區裝電梯難,難就難在樓下居民的工作不好做,特別是一樓住戶。」張大爺說。
「有了電梯,樓上的房子更好賣了,一樓房子的優勢沒了,我們不裝!」
「安了電梯,我們的光線被擋完了,白天都要開燈,我們不裝!」
「安上電梯以後,維護費、電費都要遭很多,我又不住這裡了,我們不裝!」
……
「誰都知道老小區裝電梯難度太大,首先是每家居民的訴求不同,這裡面有大量的群眾工作要做,其次是程序繁瑣、施工周期長,再加上資金問題,如果讓群眾自己去面對,肯定裝不了幾部。」張大爺分析說。
明知艱難卻依然為之
「各級部門主動作為,站出來扛起民生的責任!」
2018年,渝北區出臺《老舊住宅增設電梯工作實施方案》。為推動該項民生工程的實施,渝北成立了老舊住宅增設電梯工作聯席會議,由分管副區長為召集人,相關部門和各鎮街為成員單位,專門設置老舊住宅增設電梯辦公室,統籌協調老舊住宅電梯增設工作。「我們堅持居民自籌與財政補貼相結合,區財政將對每部增設電梯的勘查、設計、施工等總費用的60%予以補貼。」渝北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項惠及面廣泛的工程,一開始,在渝北區並不是一片掌聲,一些居民對此公然提出了反對意見。但是,為了讓更多老舊小區居民能夠告別爬樓難的歷史,渝北區明知難為還要為之。
在推進中,區政府各部門、各街道落實專人,按職能職責抓好增設電梯的申請、現場查勘、會審、監管和驗收等各個環節的工作,對符合條件的嚴格按時限辦理,對不符合條件的做好耐心解釋工作,並向申請人提出建設性意見。同時,多次組織老舊住宅增設電梯專題會議,解決老舊住宅增設電梯工作中存在的結構安全論證報告認證、公示公證經費、工作進度、部門會審、施工許可手續辦理、施工監管、竣工驗收、安全鑑定等問題,掃清工作障礙,確保完成增設電梯工作目標任務。
人民的政府就是要把民生的責任主動扛起來。經過部門的共同努力,居民的這一需求潛力被極大激發。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區已接受申請1076臺。
做好思想工作是件大事
「這是一件幸福工程,要讓群眾感受到幸福!」
雖然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只要本單元內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佔總戶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就可以批准增梯,但渝北區在實際工作中,卻還是朝著百分之百同意的目標努力。
因為這本來就是一項幸福工程,不能讓一些居民從中感到不幸福!
為了獲得極少數居民的同意,我區相關街道社區在有增設電梯需求的小區及單體樓發放宣傳手冊,派專人解釋增設電梯政策和知識,激發增設電梯的積極性;組織對街道社區經辦人員及企業圍繞老舊住宅增設電梯工作流程、施工圖及結構安全論證報告、初步審查、設計和審圖問題、施工質量安全監管等內容進行多次培訓,提高工作效率;針對老舊住宅增設電梯業主之間的矛盾,各街道辦事處聯合有關部門深入老舊住宅小區,實地查看解釋,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糾紛,確保了工作的順利推進。
在雙龍東路155號一個老舊小區內,小區的4單元和3單元之間間隔太近,如果直接在4單元搭臺子安裝電梯將會影響3單元居民臥室的採光,遭到了3單元低樓層居民的一致反對。為此,一方面,該街道工作人員挨個做3單元居民的工作,另一方面幫助4單元居民一起優化設計方案。最終圓滿解決了這一問題。如今,4單元居民如願以償安裝上了電梯,3單元居民樓的採光也得到了解決。
這樣的故事,在電梯安裝過程中數不勝數。群眾思想工作做通了,增梯工作的進程就大大加快了。
積極推動但絕不強迫
「不管過程如何曲折,最終都會開出和諧的花朵!」
加裝電梯一旦作為政府民生工程推動,一些群眾的期望值就隨之升高了。
有的希望政府投的錢多一點,能不花群眾的錢最好;有的希望政府把矛盾解決掉,不同意裝電梯的住戶的工作就應該由政府來做;有的希望政府把能辦的事情都給辦了……
但是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政府到底該做多少事?對此,渝北區給出的答案是:推動不強迫、代辦不包辦。
根據這一原則,一方面,渝北區把握節點,抓好關鍵環節的控制,比如面對電梯工程小,在設計審查階段存在不嚴謹等問題,區政府聘請一家專業公司把關,對前期設計審查進行統一調審,確保設計審查準確無誤;面對房屋能否安裝電梯,安裝電梯是否影響原房屋的安全問題,區級部門聘請檢測單位進行安全論證,並出具安全論證報告;針對電梯建成後是否能夠達到安全的要求,渝北區聘請專業的單位進行鑑定,鑑定安全符合要求之後才進行驗收。另一方面,給予居民充分的自主權,無論是電梯的外形設計、資金籌措方式、電梯施工方的選擇、後期維護等都由每個小區自行決定。
「我們這個電梯安好了,沒有一個人有意見,大家都聽彭老師的,他就是我們的總軍師。」在雙龍湖街道蘭桂園小區,回憶起小區安裝電梯這件事,大家都對這件事的「總軍師」彭昌壽讚不絕口。
2018年3月,在彭昌壽的牽頭下,小區居民一致同意安裝電梯,並在10月向街道遞交了申請。在整個過程中,無論是前期的確定電梯廠家和出資數額,還是實施中的質量監管,或是後期的養護方案都是居民自行決定,如今,小區的5部電梯都已經通過驗收並投入使用。「加裝電梯的過程,就是鄰居們的關係不斷磨合的過程,過程雖磕磕碰碰,最終還是開出了和諧的花朵。」事後,彭昌壽這樣說道。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