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中文版分成5段,標題分別是:治好水膨的人、對客人和主人的教導、大筵席的比喻、做門徒的代價、失味的鹽。
先介紹第一段的內容。
作者說,安息日,耶穌到一個法利賽人的首領家裡去吃飯,他們就窺探他。在他面前有一個患水臌的人。耶穌對律法師和法利賽人說,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呢。他們卻不言語。耶穌就治好那人,叫他走了。便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驢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裡,不立時拉他上來呢。他們不能對答這話。
本段結束。
這又是一個安息日治病的故事。我們前面說過,路加福音裡安息日治病的故事特別多,除了第6章的第一、二段和第13章第三段「醫治駝背的人」,第14章的本段又有一個「治好患水膨的人」。患水膨是指肚子膨脹,而駝背是背部凸出,大家從這點可以看出,應該是後來有個作者由醫治肚子膨脹想到醫治駝背,模仿本段創作了「醫治駝背的人」那個故事。為什麼我覺得本段的故事要早一些呢,是因為它的內容與第6章第二段「治好萎縮的手」更像,有點像是模仿「治好萎縮的手」創作的第一個版本。
第1句說耶穌到一個法利賽人的首領家裡去吃飯。路加福音的作者不知怎麼回事,特別喜歡編法利賽人請耶穌吃飯,除了此處之外,前面還有7:36和11:37也這麼寫,他有很多話都是編耶穌在法利賽人家吃飯的時候說的,相應的話在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中則是寫在另外的場合說的。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些事情都是編造而已,他們愛怎麼編都可以。
這句話還說「他們就窺探他」,這意思就是說,法利賽人請耶穌吃飯,其實是不懷好意,要注意看他的言行有沒有違反律法之處,以便拿他的小辮子。這種情節在古代的那些「智者故事」中挺常見,總之結局都是說「智者」據理而論,「壞人」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有苦說不出,拿「智者」毫無辦法。我們前面說過,這些「智者故事」只是古代的窮人想出來娛樂自己而已,實際上古代的富人權貴對付窮人辦法多的是,他們向來是不講理的。
換個說法呢,如果按照神理,神和耶穌可都是有超能力的,他們既然在眾人面前顯示那麼多「神跡大能」,就是說,他們想要做什麼事也是不需要講理的。大家都知道,「神」之所以被稱為神,不是因為他有多高的理論水平,而是因為他有神通,而人們之所以拜「神」,也不是想請他幫忙講理,而是希望借用他的超能力而已。
第2句說在他面前有一個患水臌的人。我們剛才說過,患水臌就是肚子膨脹的意思。肚子膨脹只是一種症狀,產生這種症狀的可能病因有很多種,比如心血管病、肝臟病、腹膜病、腎臟病、營養障礙病、惡性腫瘤腹腔轉移、卵巢腫瘤、結締組織疾病等等這些疾病產生的腹水(最常見的是肝腹水),又比如各種腹腔腫瘤,古人不明原因,就按照症狀,直接說是患水臌。那時的古人幾乎對所有疾病都是只知症狀,不知病因,這點我們從疾病的命名都可以看出。另外從這些我們也可以推斷出所謂的神是不存在的,因為如果真的有神的話,怎麼能不告訴人們病因,不使人們按照病因來治病呢。
第3-5句說,耶穌對律法師和法利賽人說,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呢,他們沒說話,耶穌就治好那人叫他走了,然後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驢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裡,不立時拉他上來呢。
這幾句話基本上是改寫自馬太福音12:9-13「治好萎縮的手」那個故事,只不過那個故事裡是寫「有人問耶穌說,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意思是要控告他」,而這個故事裡改成耶穌主動問他們,他們不說話,問的話都是一樣的。還有那個故事裡寫耶穌辯解說「你們中間誰有一隻羊,當安息日掉在坑裡,不把他抓住拉上來呢」,這個故事將「羊」改成「驢或有牛」,除此之外,話的內容也基本一樣。
總之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故事與馬太福音12:9-13「治好萎縮的手」那個故事高度相似,但是「治好萎縮的手」那個故事在路加福音6:11已經有改寫一個版本,那個版本應該是路加福音的作者最早寫的,這個版本有可能是原作者自己另外改寫的,也有可能是後來的作者改編了加上去的。
前面我們又說過,路加福音上一章13:10-17「安息日醫治駝背的女人」那個故事很可能是後來的作者改寫自本段的故事,從這可以看出,路加福音就像舊約中的先知書一樣,後來經過很多人的修改,添加了很多新的內容。
第二段,對客人和主人的教導。
作者說,耶穌見所請的客揀擇了首位,就用比喻對他們說,你被人請去赴婚姻的筵席,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貴的客,被他請來。那請你們的人前來對你說,讓座給這一位吧。你就羞羞慚慚的退到末位上去了。你被請的時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請你的人來,對你說,朋友,請上坐,那時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了光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耶穌又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
本段結束。
福音書裡有幾處提到「首位」或「首座」,最著名的是馬可福音12:39、馬太福音23:6和路加福音20:46寫耶穌譴責文士和法利賽人,說他們喜愛會堂裡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
什麼位才是宴席中的「首位」呢。經學家說,筵席中基本的擺設是三面的臥榻(triclinium),就是許多的臥榻(triclinia)環繞一張矮桌,擺設成U字形。最尊貴的位子是在U字形底部臥榻的中間位置,接著次尊貴的位子是左右與他們相鄰的位置,餘下的以此類推,最遠的位置,則是最普通的。這個U形三面的臥榻縮小成西餐桌也是差不多,只不過家庭的西餐桌比較小,頂端不能坐下兩個人,所以桌子的一端只有主人位,在有客人的時候,其中一邊臨近主人位最近的位置就是最尊貴的客人位。
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我們中國古代那些王候的筵席通常也是U形的,主人坐在U的頂端,客人坐在U的兩邊,只不過中間沒有小桌子,改成每人面前一張小桌子。如果是平時一桌子的宴席呢,要不就是對著門口的位置是最尊貴的,要不就是背後靠牆的位置是最尊貴的。如果是宴會大廳呢,有舞臺的就靠近舞臺的桌子比較尊貴,沒舞臺的,就在裡廳正中的桌子比較尊貴。
第7-11句說耶穌看到有的客人坐上首位,就對他們講,有人請你們去赴婚宴,你們不要選擇坐在首位上,如果有更尊貴的客人來,人家請你下來,就不好意思,要退到末位上去了,你們不如先坐在末位,到時主人請你們上坐,那就光彩了。
什麼首位、末位,在古代比現代要講究,因為古代的尊卑觀念比現代要強很多。我們以前說過,「人人生而平等」這句話並不是出自聖經的,聖經寫於兩千年前,不管是以前的以色列、埃及、希臘還是新約時的羅馬都是奴隸制社會,那時窮人雖然很盼望公平和公義,不過卻從來沒有想過平等。尊卑思想當時對他們來說,就像是寫入他們的骨髓裡一樣,這點我們從聖經中到處寫著主人和僕人、尊貴和卑微、首位和末位就可以看出,他們只會有時幻想卑微的變成尊貴、後面的變到前面,但是根本想不到追求平等。
歌羅西亞書4:1說,你們做主人的,要公公平平的待僕人。他們最多想多討點公平而已,沒想過到一個社會,可以不分主人和僕人,大家都是人格平等的人。正是因為其實並沒有神,當時他們想的所有事情都限制於他們的所知和想像力,他們根本想不到後來的社會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傳道書說,日頭之下無新事,其實他們想不出的新事多著呢。
這幾句話說請客的時候不要亂坐位置,大家可能覺得很有道理,其實這只是當時眾所周知的處世之道而已,只要不笨的人都知道這麼做,並不需有大智慧的人才能說出,把這幾句話抬高到「神理」那麼高的位置,更是不必要的。
另外,這幾句話的前半句有點道理,後半句卻沒什麼道理。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的宴席,如果位置有講究的,主人家一般會安排人引導客人就座。要是主人家安排座位的人還沒有來,客人不知道自己該坐在什麼位置,一般也會等主人客人到齊後,大家推出位置順序再就座。在特別講究尊卑的時代,只要不是絲毫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在宴席上都不會隨便亂坐。退一步說,如果客人確實等累了,想臨時坐一會,也不會正式就座,而會朝外坐。再退一步,如果客人確實要提前就座,他們也會按照自己的身份,坐在大約差不多的位置,要是相差太多,而那人又不是傻瓜的話,只有兩個可能,要不就是客人想要主人難堪、借坐位向主人發難,要不就是像這句話的後半句說的,他故意那麼做,就是想在眾人面前出彩。試想,如果是正常人做的正常事,又怎麼會在赴宴時故意讓主人難堪,或者在別人的宴會中找機會出自己的彩呢。
由此可知,這個道理在俗世都不算高明。以賽亞書55:9說「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難道這就是所謂的「高過人類意念」的道理嗎。福音書不是多處寫耶穌譴責文士和法利賽人,說他們喜愛會堂裡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嗎,這個故事前半句雖然說叫人們赴宴時不要去搶首位,但是後半句表現出來作者的意思分明還是很在意首位的,說如果主人把他們從末位請到高位,就在人面前有光彩。貪要虛無的「人前光彩」,作者的意念明顯不如佛家「四大皆空」的思想高啊。
在福音書中體現出來對「首位」的思想跟對「財富」的思想是一樣的,就是表面上看輕,其實卻是非常看重,看似拒絕,其實卻是非常渴望。馬可福音10:30、馬太福音19:29、路加福音18:29-30寫他們不管付出什麼,都會得到百倍回報,就體現出他們心裡其實一切都非常想要。
第11句說,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這句話跟前面那句話說,原來坐在末位的,後來被請到首位,都包含了他們的願望。馬可福音10:31、馬太福音19:30和20:16寫「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路加福音13:30也有同樣的話,不過我們說過,「路加」雖然引用這句話,但是意思卻不同於原話),他們就希望以後他們的新枝派能夠發展壯大,本來是末位的小教派,將來變成在首位的大教派,他們窮人也一樣,本來最卑微,希望成為最尊貴。這些當然只是幻想而已,現實中小教派有可能會發展成大教派,但是最卑微的窮人都要變成最尊貴的富人權貴,則根本不可能,他們最多也就只能做做這樣的美夢罷了。
第12-14說耶穌教請他吃飯的人,請客吃飯時不要請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因為他們會回請你,你就已經得到了報答,要請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的,這樣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就可以得到報答。
這幾句話可以說非常沒有道理,所以經學家也說,耶穌這樣說並不是要禁止正常的社交生活,他只是告訴人們,施恩給那些會回報你的人並不是慷慨,請那些不能報答你的人才是真正的慷慨,做了真正慷慨的事,在義人復活的時候就能獲得讚賞。
經學家說請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吃飯是「正常的社交生活」,是因為這樣的事情他們平時都有這麼做的,不僅他們,可以說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是這麼做的。相反,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吃飯這樣的事情大部分人都是很少做的,經學家和基督徒也是一樣。特別是在古代的時候,因為物資缺乏,人們之間生存競爭比較大,富人大多不同情和憐憫窮人,窮人因為自己貧窮,以已度人,雖然不少人也同情窮人,但是他們自己都生存困難,並沒有能力幫助別人。總之古代的時候「慈善事業」是很不發達的,我們之前說過,雖然古代很多人都宣傳慈善,但是一個地方真正有災難的時候,主要的救助還是靠官府,而不是靠社會。
在這個故事裡,作者寫的這幾句話是耶穌對「請他吃飯的人」說的,而「請他吃飯的人」是指法利賽人。在當時以色列人中法利賽人是個大教派,裡面有富人也有很多窮人,但是在福音書裡寫的法利賽人和文士都是指富人和權貴。在古代,富人和權貴只會請那些與他們「門當戶對」的人吃飯,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吃飯的基本上只會是窮人,而「義人復活的時候」則是指他們寫的「神的國」來臨的時候。所以作者的話跟福音書裡的其它一些故事一樣,他也是忽悠信徒說,富人和權貴他們的生活雖然瀟灑,但是當「神的國」來臨的時候,就沒有他們的份,窮人之間互相幫助,當「神的國」來臨的時候,他們就能進「神的國」。
當然,作者的這幾句話也許還有另外一個用意,希望他編的故事能使一些富人慷慨解囊幫助他們教派的窮人也說不定。窮人總有願望想要得到幫助,但是在古代他們寄希望富人來幫助他們,可以說無異於緣木求魚。
我們前面說過,在新約時期,新枝派的人都是窮人,但是到後來,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統治了歐洲近兩千年,在基督教得勢之後,歐洲的人不管窮人還是富人都是他們的教徒,他們對這段話的解讀當然就與作者的原意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