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來源:海通策略
核心結論:①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19年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近12.6%,老齡化速度超過美歐,未富先老現象突出。②日本居家養老是主流、介護保險制度獨具特色,美國養老地產更風靡,太陽城和CCRC模式受眾廣泛。③中國老齡化加速將推動商業保險、養老醫療、科技養老等「銀髮經濟」快速發展。
如何應對加速的老齡化?
2019年中國新生兒數量為1465萬人,較2018年減少約58萬,預計2020年將繼續下降,出生人口連降加快老齡化到來。人口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主體,年齡結構是人口質量和人口結構最基本、最核心的決定因素,研究人口年齡結構特別是老齡化問題意義重大。本專題在我們前期報告《老有所養,時不我待—20140209》、《漂洋過海看養老—20140222》基礎上深化研究,分析中國老齡化現狀及特點,總結國外養老政策與產業發展經驗,並探討中國「銀髮產業」發展前景。
1.未富先老——中國正加速邁入老齡化社會
中國已於2000年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口平均年齡直追美、日。由於生育率下降和人均壽命延長,老齡化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重要問題,但中國由於長時間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中國已經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按照國際通行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超過7%,或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超過10%,意味著這一國家(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聯合國人口署統計,200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首次超過10%達10.03%,2002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首次超過7%達7.08%,標誌著中國最早已於2000年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2019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達1.76億,較2000年的0.88億增長近一倍,佔總人口比例為12.6%。2019年中國社會人口平均年齡達37.6歲,同期美國、日本、歐洲、印度社會人口平均年齡分別為38.9歲、46.7歲、41.7歲、30.0歲,以上各國工作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分別為70.7%/65.2%/59.4%/65.2%/67%。預計2030/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24.8%/34.6%、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6.9%/26.1%,人口平均年齡達41.2歲/45.6歲。
人口預期壽命延長、出生率低迷,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前所未有。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醫療條件改善,中國人口預期壽命顯著延長,從1960年44歲提高到2019年77歲,部分沿海發達地區人口預期壽命更高,2019年上海戶籍人口預期壽命高達83.66歲。生育意願持續走低、二胎政策效果不及預期造成中國人口出生率連降,2019年中國人口出生率僅為10.48‰,新生兒數量僅1465萬,較2018年下降58萬,創70年以來新低。此外,建國後鼓勵生育的政策催生了新中國第一次嬰兒潮,人口出生率連續5年維持在37%以上,三年自然災害結束後經濟形式轉好帶來補償性生育,觸發了第二次嬰兒潮,10年內出生人數逾2.5億,佔當前中國人口總數的17.6%。這兩波嬰兒潮出生的人口將在2010-2030年間逐漸步入老年,龐大的潛在老齡人口使中國即將面臨快速發展的老齡化形勢,預期中國2010-2030老齡化速度與日本社會老齡化最為迅速的時期(1990-2010年)相仿。新生兒數量不足、潛在人口集中邁入老年,將加快中國人口的老齡化速度,從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上升速度來看,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前所未有。當一國(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超過14%,則意味著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根據聯合國人口署預測,2025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14.03%,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這意味著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從7%(老齡化)上升至14%(深度老齡化)僅用24年(2002-2025),而這一過程美國用了71年(1942-2012)、日本用了24年(1971-1994)。我們還嘗試用單位時間(1年)社會人口平均年齡變化來刻畫老齡化速度,2000-2018年間中國老齡化平均速度達到0.34歲/年,而同期美國、日本、歐洲老齡化速度分別為0.19歲/年、0.32歲/年、0.17歲/年,這一時期中國老齡化速度甚至快於日本。若以此速度發展, 2050年中國人口平均年齡將達到45.6歲,14歲及以下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僅為14.15%,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將達到26.07%,屆時每4個中國人中將有一位65歲及以上年齡的老人。
未富先老是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突出特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整體水平仍然不高,經濟基礎薄弱、人口基數大導致部分人均指標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加之老齡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中國出現了未富先老現象。從人均GDP角度看這一現象十分明顯,聯合國人口署統計口徑下,2018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10.9%,人均GDP為7755美元(2010年不變價美元,下同),而主要發達國家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與中國當前水平相似時,其人均GDP水平均高於中國,美國26223美元(1976)、日本34877美元(1988)、歐盟16434美元(1972)。此外,當前中國體現人口年齡性別結構的「人口金字塔」呈現明顯的紡錘型結構,即中間部分較為突出、而上下兩部分較為狹窄,其中中間突出部分主要45至54歲、25至34歲兩個年齡段,前者是上世紀60年代前後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後者則是上世紀80年代前後第二個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從國際比較視角看,歐洲、美國與日本人口年齡性別結構也呈現較為明顯的紡錘型,其中日本的紡錘型結構最為明顯,而印度人口年齡性別結構呈現十分明顯的金字塔型。這預示著中國、歐洲、美國、日本已經逐漸進入老年型人口結構,印度仍然處於年輕型人口結構,未來人口增長潛力巨大。
2.他山之石——日、美養老政策與產業瞰覽
日式養老十分注重人性化關懷,居家養老是其最主要模式。相較於其他國家,日本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為嚴重,聯合國數據顯示2019年日本人口平均年齡為46.67歲,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高達28%,日本早在1990年前後進入人口負債階段,2019年日本人口總撫養比更是達到0.68。日本文化具有典型的東方特色,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注重家庭文化與孝道傳承,比起機構養老,老人更傾向於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日本逐漸形成了以居家養老為主的多元化養老模式。日本養老保障體系完善,多層次養老金體系十分健全,經過不斷發展,最終形成了由三大支柱共同保障的養老金制度:第一層支柱為基礎養老保險,具有強制性和全民性,年齡在20歲至59歲之間的常住居民均須依法為國民養老保險體系繳納保費;第二層支柱為厚生年金與共濟年金,與個人收入掛鈎,繳費金額為收入的固定比例;第三層支柱為多樣化的補充養老保險,屬於非公共養老保險,包括企業年金和商業介護保險等,補充型養老保險具有自願繳納的特徵,可以有效提高養老金替代率水平,滿足不同的養老保險需求。
日本介護保險制度獨具特色,日醫學館是最具代表性的介護服務供給方。老年人除了維持正常生活支出的經濟需求外,更有生活照料及健康照護等方面的服務需求,對於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來說服務需求更為重要。在居家養老模式下,介護服務既滿足了傳統的親情照顧的需求,又解決了老齡化問題帶來的家庭負擔過重的問題,實現了家庭養老與醫療養護的統一。日本補充養老保險中的商業介護保險專注於滿足老人護理、照顧等服務方面的需求。介護保險是一種獨立的社會保險,提供給被保險人以生活照料及健康照護,強調服務供給而非現金給予,符合條件的被保險人在申請及通過認定後,即可享受介護保險服務,其享受介護服務產生的費用由政府承擔45%、介護保險承擔45%、被保險人僅需承擔10%。從日本養老實踐來看,介護服務覆蓋廣泛,不僅涵蓋了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基礎醫療照護,還包括了支援老年人自立能力、關愛老年人心理健康等方面,介護保險自2000年推出後一直廣受歡迎。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截至2020年2月介護保險1號(專門針對65歲以上老人)參保人數已達3552萬人,65歲及以上老人中介護保險1號覆蓋率已達98%。日本相關法律允許民間營利性企業提供介護服務,日醫學館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上市企業,截至20/05/18其最新市值已達1144億日元。作為提供綜合類養老服務的上市公司,介護服務是日醫學館最主要業務和收入來源,公司介護服務旨在從身體、社會適應、精神狀態等多方面為老年人提供協助,介護服務收入佔公司總收入比例達52%,截至2019年3月日醫學館共有從事服務業務的員工60247名,介護服務使用者達11.7萬人。
美國老齡化進程緩慢、程度穩定,養老地產更為風靡。根據美國商務部普查局的統計,1942年美國即進入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7.1%,但1946-1964年出現的美國嬰兒潮誕生了7590萬嬰兒,客觀上減緩了老齡化的進展速度,因此美國老齡化程度比較穩定,直到2013年美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才超過14%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美國政府通常只向老年人提供基本的養老保障,福利僱主養老金計劃(例如401K)和個人退休帳戶(IRA)才是養老金的主要來源。至今美國仍未有要求成年子女贍養老人的全國性法律,美國文化傳統也更提倡追求「獨立精神」,養老問題多由政府與老年人自身共同解決,因此美國逐漸形成了結構完善、品類豐富、高度市場化的養老地產產業。美國最主要的兩種養老地產模式為開發商主導的「太陽城模式」與運營商主導的「持續護理退休社區(CCRC)模式」。
「太陽城模式」實質上是由地產開發商主導的住宅開發,「CCRC模式」實質上是提供地產租賃及養老服務的機構養老。「太陽城模式」地產項目選址一般位於郊區,房價相對便宜、佔地廣闊且自然環境優越,建築與道路規劃完全依照老年人需求量身打造,其目標群體是55~70歲的健康的老年人群,因此社區內並不專門提供醫療配套設施,但提供各種休閒設施、活動會所以及戶外運動設施,旨在為老年人量身打造一個「老人之城」。在「太陽城模式」下,地產開發商通過銷售養老概念的住宅來盈利,太陽城社區住宅種類豐富,老年人可以根據自身養老需求與經濟狀況選擇合適的服務,太陽城社區的平均規模為2萬餘戶,社區入住率高達90.95%,截止至2019年全美已有太陽城項目十餘個,分布於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等。與「太陽城模式」不同,持續護理退休社區(CCRC)將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融為一體,滿足老年人不同生理年齡階段的不同健康、護理和醫療需求,使得老人可以持續地在該社區度過整個老年生活。在「CCRC模式」下,項目運營商通過收取房屋租賃費、服務費以及會員的入門費(按照房間大小與護理程度而定)來盈利。「CCRC模式」的受眾範圍十分廣,包括自理型老人、介助型老人以及介護型老人,同時根據受眾不同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對於自理型老人主要提供便捷的社區服務和滿足精神生活的服務,對於介助型老人主要提供日常護理服務,對於生活完全無法自理的介護型老人則提供24小時的特殊監護服務。
3.方興未艾——中國「銀髮經濟」前景廣闊
養老產業鏈是為滿足老年人口健康、幸福需求的綜合性產業集合。美、日根據兩國國情特點,發展出較為完善且各具特色的養老產業鏈:美國養老產業由市場主導,優先發展社區生活協助、專業醫療服務、專業護理服務為代表的養老服務業,而美國養老地產項目就是這些養老服務的重要載體;日本養老產業更具人性化關懷,在尊重東方文化特點的基礎上聚焦有效保障老年人生活質量,除養老保險、健康醫療等產業外,還衍生出介護這一獨居特色的養老產業。綜合來看,養老產業涵蓋吃、住、照護、醫療、金融、文化、娛樂、科技等多個方面,是為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需求的產業體系,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到「老有所樂」提供的心理及精神層面升級需求。
老有所養:商業養老保險覆蓋亟需提高,日式居家養老值得借鑑。中國養老金體系三大支柱分別為基本養老保險、年金和個人養老金,其中第一支柱佔比達85%,遠高於美國的11%,隨著老齡化速度的加快第一支柱已獨木難支。根據國際經驗,養老金替代率大於70%才可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若低於50%則生活水平較退休前會有大幅下降,2010年中國養老金替代率就已降至50%,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只能提供最為基礎的生活保障,難以滿足更高水平的生活需要,作為重要補充的商業養老保險需求勢必增加。當前中國商業養老保險在養老體系中參與度較低,保費收入中壽險收入佔比遠低於日本,2019年壽險收入佔比僅為53.4%,而日本自2001年以來均保持在70%以上;中國保險密度也遠低於日本,2018年中、日壽險保險深度分別為2.25%、6.72%。2019年中國保險公司壽險業務保費收入為22754.0億元,2018年中國壽險保單數達0.89億件,壽險業務淨收入為16334.3億元,是2000年邁入老齡化時壽險淨收入的24.2倍,借鑑日本經驗,老齡化加速發展會帶來保費收入快速上升,未來中國保險行業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中國傳統文化受儒家影響頗深,具有典型的東方文化特徵,居家養老比福利設施養老更符合世俗觀念,日本的經驗啟示我們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將發展為中國養老模式的主流,設施養老則成為輔助模式。2010-2018年間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增長4764.0萬人,而同期養老機構數僅增長12.8萬個、養老床位數僅增長412.2萬個,平均1393名老年人才擁有一家養老機構,供給遠遠小於市場需求,居家養老更加符合中國的國情現實。與傳統養老機構和老年醫療設施相比,居家養老的模式成本低、效用高、服務種類更多元,同時還能緩解了老年人住院需求與供給不匹配的情況,節省了醫院床位,高效分配了資源。養老機構應順應國內養老需求,業務發展向居家養老模式傾斜,借鑑日本介護服務的經驗,著重開發包括上門護理、日託康復、居家療養等在內的居家養老服務。隨著「網際網路+」、5G技術的普及應用,信息化、智能化也為居家養老手段創新和模式創新提供了新機遇。
老有所醫:老年就醫需求推動醫療產業發展,養生及保健產業成長空間廣闊。老年人機體系統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患病率遠高於其他年齡人口,65歲及以上老人兩周內患病的比率高達62.2‰,遠高於45~54歲人群的兩周患病率24.3‰,而65歲以上老人慢性病患病率更是高達58.9%,遠高於45~54歲人群的24.2%。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日本65歲及以上人口是醫療消費和藥品消費的主力,貢獻了60.3%的國民醫療費和58.3%藥房配藥費用,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快,老齡病人群體對醫療消費和藥品消費需求必然上升,特別是抗腫瘤、心腦血管等老年熱門用藥需求巨大,2015年全國調查高血壓患病粗率達27.9%、年齡標化高血壓患病率達23.2%,2017年國內抗腫瘤藥物零售市場規模達1268.19億元,2005-2017年複合增長率達17.3%,未來龐大的人口基數將使醫療、製藥產業受益空間將擴大。近年來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2018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已經達到5304億,未來隨著老年人醫療和康復療養需求上升,老齡化加速也為醫療器械產業創造更多的機會。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更是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探索醫療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要做到老有所「醫」,老年醫療等產業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應有之義。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民健康意識也不斷增強,持續推動著養生及保健需求快速上升,老年人更是其中的主力軍。近年來保健食品/膳食營養補充食品需求更是井噴式爆發,線上銷售額從2015年的80.6億元快速攀升至2019年的214.8億元,在「雙十一」以及年貨需求的推動下,保健食品/膳食營養補充食品銷售額逐年攀升創新高。值得重視的是,由於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市場進入門檻較低,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利潤吸引很多小型作坊不斷滋生,導致市面上保健品良莠不齊。有關部門也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旨在加強保健品監管、規範市場秩序,促進保健品企業的健康發展,國家13部門聯合發布《「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也明確指出,要「發揮中醫藥(民族醫藥)特色,提供老年健康多元化服務」,養生及保健品產業前景可期。
老有所樂:前沿科技滲透養老產業,科技養老、智慧養老逐漸興起。近年來中國物聯網、雲計算與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迅猛,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領域專利申請量已超過美國達94539件,這為突破傳統養老模式、探索發展智能養老帶來可能。在萬物互聯時代,前沿科技逐漸滲透到養老產業,科技養老、智慧養老應運而生,可穿戴智能終端設備、養老導向智能家居設備、智慧養老機器人等領域迅速發展:可穿戴智能終端設備藉助智能感知與網絡,實現老年人的生活輔助、生理數據實時監測採集、慢性病管理等功能,在智能健康管理與智能醫療輔助方面作用巨大,今年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規模增長迅速,2019年底可穿戴智能設備製造收入已達877億,較2018年同期增長了145%;越來越多的前沿技術應用到養老導向智能家居設備中,除安全健康智能監護外,為輔助半自理老人進食、洗浴,智能餐桌、智能洗浴輔助設備等智能家居逐漸進入市場,國內針對老年人智能家居產業雖處於起步階段,但巨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下發展前景廣闊;當前服務型機器人產業逐漸興起,養老機器人是其重要發展方向之一,根據目標用戶健康狀況的不同,養老機器人分為安全監護型、保健型、日常照顧型、娛樂性等,滿足老人生理安全監護、康復訓練、日常清潔等需求,家用機器人市場發展迅速,2018年全球個人/家用機器人銷量達750萬臺,較2009年增長超200%,未來隨著技術成熟與應用,機器人、人工智慧等產業將迎來更多發展機會。
風險提示:向上超預期:疫情快速有效控制,國內改革大力推進;向下超預期:疫情傳播不確定性增加,中美貿易關係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