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神童之譽的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是一位文學造詣很深、也為人所熟知的才子,他的作品比如說《詠鵝》、《代李敬業討武曌檄》等,都是比較出名的,但是我們今天在這裡並不是想談論他的文學作品之水平高低,而是想藉由他的行為去解讀《易經》萃卦六三爻中的智慧,因為他們是那麼驚人的相似,我們可以由此而更好地去理解其中的智慧之所在。
駱賓王的前半生,可以用歷經坎坷而鬱郁不得志來形容,雖有異於常人的才學,卻始終得不到統治階級的重用,無法實現傳統士丈夫階級所崇尚的理想和抱負,「伸大志於天下」,就別說後人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般指點江山,做出什麼不朽的事業了。
當時雖然正值武周王朝的籌備時期,但是駱賓王這顆明珠卻終究還是被蒙了塵,被遺忘了,其實想想這也並不奇怪,因為當時候的門閥階層,也並不會給予像駱賓王這樣沒有什麼背景的人以真正的用武之地,但無論是什麼原因,駱賓王沒能獲得統治階級的重用是事實。
假如換了旁人,也許就這樣算了,閒雲野鶴,度此一生,但是咱們這位大才子不甘認命,想要有所作為,於是跑到了起兵造反的李敬業那裡,寫出了那篇連武則天都驚嘆不已的著名檄文——《代李敬業討武曌檄》,成為後世人嘆息不已的蒙塵明珠。
駱賓王是不折不扣的大才子,但最後卻讓人因為他的人品而發出了嘆息,使之成為了他的「小吝」,雖然往而無害,卻終究成為了遺憾。
而《易經》萃卦中的六三爻,所說的正是與駱賓王的行為有著極其相似的智慧,可以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萃卦六三爻: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
象曰:往無咎,上巽也。
六三爻以陰居陽,失正非中,處下卦坤土之極,與之相應的上六爻同為陰爻,無法給予足夠的力量支持,失去正應的六三爻有孑然一身而孤獨無依之像。
本卦卦象為下坤上兌,坤順而兌悅,是眾人歸附而萃聚之像,眾心歡悅,才能獲得萃聚之利益,六三爻以陰居陽,雖有萃聚之心,卻無御眾之才,當此不中不正之時,恐怕非但無以利眾,反有招致眾怨之憂。
因為萃聚以利而萃,如果萃而無利,雖然有欲萃之本心,恐怕也會因為上無應與而無法達成自己的心願,從而無法成就萃聚之功,只能獲得一個「嗟如」的結果。
在本卦中,初六爻與九四爻相應,六二爻與九五爻相應,只有六三爻與上六爻同為陰爻而無法相應,從而成為一個孑然一身的人。
別人都可以有相偶之爻,陰陽可以相濟,而自己卻只能同類相依,雖然因為我性順而彼性悅,可以有所萃聚而無咎,但是無法與陽剛君子相萃而只能與陰柔群小為伍,於身體雖有無咎之果,於名卻恐怕難免會有「小吝」之憂,下卦坤為順,中爻巽,都是以小人而隨小人之像,兌為口,嗟嘆之象。
六三爻出於無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與處在極位的上六同性小人相萃聚,是為了施展自己心中的抱負與才能,雖然沒有背離萃卦中的集聚之義而產生錯咎,但是明珠暗投,畢竟不是一件什麼光彩的事情,所以「小吝」的結局難以避免,上述駱賓王的行為便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對此,不知大家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