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15日 13:57 來源:淮海晚報
參與互動(
)
還是幾年前,「春到洪澤」徵文揭曉,獲獎散文《唱著兒歌說過年》中的兒歌引起了我的興趣:
俠子俠子你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兩碗,忙忙碌碌十幾天;
二十三,麥糖粘;二十四,忙掃塵;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打肉;
二十七,殺雞鴨;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貼對聯;
大年初一敬祖先;初二開始忙拜年;
到了初五過小年;正月十五鬧元宵。
文章說,在我們洪澤,以前要過年的時候,孩子往往會大聲唱起《過年歌》。年復一年,唱歌的孩子變成爸爸、媽媽,我們又唱著兒歌長大。爸爸說,它是從爺爺的爺爺那裡聽來的;爺爺說,它是爺爺的爺爺傳下來的。沒人能弄得清來歷,它已經成為家鄉的風俗。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按照兒歌裡的「路數」來過年。
二十七,殺雞鴨。
春節時,有親朋好友來訪,就殺雞殺鴨待客。這些年,不少在外打工的農民,已經很少養雞養鴨,但到市場上去買雞買鴨,卻是很平常的事。村子裡到處飄溢著香味,孩子手上、嘴上都油光光的,眼睛不知看什麼才好。
我們開始饞年,三頓飯的規律被打亂,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
在洪澤,饅頭是闔家團圓的意思,與中秋月餅有著同樣的象徵意義。天冷,面不好發酵。奶奶前一天發上面,把面盆焐在厚厚的棉被裡。臘月裡天冷,所以,二十八開始發麵,二十九才能蒸饅頭。
這兩天,奶奶、媽媽是最忙的,一大早,她們把發好的面掐成饅頭劑,揉好,包上菜餡,案板上便出現一個個「天似穹廬」的饅頭。放進籠裡,蒸出的饅頭又香又軟。
按農村習俗,不僅要備足自家吃的饅頭,還要留夠親友用的。如今,農民自己發麵蒸饅頭的還不少,但更多的是到集市點心店裡,用小麥換,或者用錢直接去買。
在準備吃的同時,還要置辦年貨。春節期間,在外地學習、工作或生活的親人,要回家團聚,親戚、朋友要上門「拜年」。迎來送往,接待頻繁,所以,必須在過小年之前就開始置辦年貨。買回家人喜歡吃的雞鴨魚肉,購好接待客人用的菸酒茶食,置好香燭和煙花爆竹等,這是必不可少的。
三十晚上貼對聯。
其實,在二十九的下午,大人們在堂屋桌上攤開紅紙,裁成長條、方鬥、窄籤,開始寫對聯、報條。我工作以後,每年替莊鄰寫對聯,成為必修的功課。一幅幅對聯寫好,還要用裁剩的邊條,寫「抬頭見喜」、「開門迎財」、「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貼在院門、廚房裡。除了貼對聯,還貼門神、灶神,掛中堂、字畫,布置堂屋。這時,滿眼是喜慶的色彩,給本來熱鬧祥和的節日,增添了更濃鬱的喜慶氣氛,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
在鄉下,每到三十晚上,母親除了在老爺柜上擺放鍋巴囤子(煮午飯時特意留下的完整的鍋巴),還會把父親幹農活用的扁擔、鍬鍁這些工具封上紅紙條,敬在神案旁的櫃扎子裡,過罷正月十六再開封。這是家鄉的規矩,鐵匠要敬錘、砧;木匠要敬斧、鋸;彈花匠要敬弓弦;劁豬的要敬劁刀……我父親是農民,只好敬扁擔了。
晚上,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酒席,即使平時不喝酒,這時的酒也是必不可少的。除夕午夜,全家人聚餐稱為吃團圓酒,向長輩敬歲酒,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吃完年夜飯,有的人家還有守夜的習俗。燒一盆旺旺的火,談古記、扯閒話,說是「一夜連雙歲」,其實「今古遍同此夜,賢愚共添一歲,貴賤仍偕」,卻也其樂融融。如今,全家人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代替了過去的守歲,成為除夕的精神大餐。
大年初一敬祖先。
「人生大事,吃穿二字。」準備好吃的和穿的,新年就到了。說是「大年初一敬祖先」,其實在三十晚上,就要給祖先牌位和天爺、灶爺,供上雞、肉、糖、果等貢品,敬香,點蠟燭。只是大年初一早上,要重新燒香禮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