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你時常能夠聽到人們用閩南語談天說地。在泉州人的心中,閩南語是最親切的鄉音,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當中蘊含著濃濃的鄉情。
從1700多年前開始,不斷南遷福建的漢人,帶來了中原的語言、戲曲、文化,閩南語逐漸形成。同時隨著對外交流的不斷加強,外來語言也開始進入閩南地區。伴著先民漂洋過海的腳步,閩南語開始影響中國臺灣和東南亞等地區,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主要語言之一。閩南語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泉州方言則是早期閩南語的代表。
有語言則有文化,有文化則有歷史,憑藉歷史上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地位,自古以來泉州方言不斷影響著周邊各地的方言土語,並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對外傳播交流,不斷充實自己的同時也造就了泉州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創造了以閩南方言為載體的南音、木偶(提線及掌中)、梨園戲為代表的古典音樂戲劇和民間音樂舞蹈等藝術。它們是泉州千年文明史的靈魂,是閩南農耕、海洋與戲曲文化的結晶。
保留上古漢語特點的閩南語,不僅詮釋著方言文化的無窮魅力,更展示了絢麗多彩的閩南文化。
1
一脈相承古漢語
「阮厝的話真好聽,汝會曉講閩南語袂?」在閩南人看來,閩南語是世間最美的語言。它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是架起海峽兩岸人民心靈相通的橋梁。泉州方言是早期閩南語的代表,著名語言學家、廈門大學教授黃典誠先生曾說「晉唐古語在泉州」。
在泉州,大人小孩都會說閩南語,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閩南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些年來語言學專家和學者也時常在討論這個問題,大家對閩南語形成的時間有不同的看法。黃典誠教授認為,閩南語的形成,與閩南地區的移民史有著莫大的關係。該觀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
2
與時俱進重融合
漢人不斷南遷福建,帶來了中原的語言、戲曲、文化,與此同時,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加,外來語言也開始進入閩南地區,不斷豐富著閩南語,促使它發展壯大。在如今的閩南常用語中,就有不少詞彙或源自北方戲曲,或源自荊楚文化,或源自外文.......正是因為融會貫通,才使得閩南語的詞彙和語句紛繁多樣。
(一)流傳於閩南戲曲
古時候,閩南語詞彙比較簡單。後來中原古漢語傳入,並與古越語產生了交流,閩南語得到了發展。作為閩南語載體之一的南戲與南音的廣泛流傳,對閩南語的發展和傳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現在有些閩南俗語也是從地方戲曲而來的,有的直接借用戲文,有的則是來自戲曲故事、人物或表演。如泉州戲諺「三十六仙嘉禮搬百萬兵」就是以少表示多,「搬戲頭,乞食尾」是形容舊時藝人悽涼晚景,「李固見員外一一無話通說"用來表示理虧。
(二)多種文化促融合
除了戲曲,閩南語也受到了荊楚文化的影響。歷史上多次漢人南下,帶來了他們的文化——荊楚文化。通過日常的接觸和交流,荊楚文化漸漸融進閩南語中。雖然時間已過了很久,可是當時的荊楚方言卻在閩南語中流傳下來,甚至成為閩南語中的一部分。如閩南語中會用荊楚方言「兮」表示虛詞「的」,「抱」表示 「擊」等。
另外一些閩南詞彙來源於國外。明清時期,因為生活所迫很多泉州人遠涉重洋到東南亞各國謀出路。當他們回到家鄉時, 就會帶來一些外國的語言文化,使閩南語與外語互相融合,甚至掀起一股流行潮流。例如「雪文」表示「肥皂」「舒甲」表示「中意」等。
(三)時代發展造新詞
時代的變遷也會帶來新的詞語,比如媽媽稱傷情加重為「患動」,兒子卻說「發炎」。這個就是老一輩和新一代在說閩南語時對詞語選擇的差別了。建房所用的水泥,老派會說『霸灰」,而新派則是「水泥」。使用新派詞語而放棄老派詞語,這與時代的發展密切相關。
(四)地域致強調差異
早在漢末,閩南語就已形成了基本的格局,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逐漸走向成熟。可由於地域的差別和未曾有過方言規範,閩南語在泉州、漳州和廈門,腔調會有所差異。三地各自還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詞(含少數短語)。如廈門的「過貢」(過頭),「無仁」(烏有,空洞無物);泉州的「惡魚」(帶魚);漳州的「粉鳥」(鴿子),「阿刀"(傻),等等。
3
日常對話含古意
在日常生活中,閩南人時常使用帶有「阿」的稱呼語,如媽媽稱女兒為「阿奴」,這是對晚輩的暱稱。在漢代以前,福建是閩越族居住的地方,百姓說古越語,閩南語實際上是古漢語與古越語交融的結果。
作為人類思維的表現和社會生活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直接關係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而人類文化各方面的變化在語言中都會留下印記,語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文化的存在依賴於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
4
表現形式多樣化
在閩南地區的生產生活中,人們喜歡用形象、詼諧的語言來描述日常生活。這些語句來源於民間口語,結構風格隨意是它與普通話最大的不同,體現了獨具特色的閩南文化。
閩南話中還包含了大量俗語、諺語、歇後語等,它們都有一定的含義、固定的表達形式,經過長期積累和流傳,形成生動活潑、幽默風趣、亦莊亦諧、耐人尋味的閩南語言特色。
(一)閩南童謠
事實上,泉州對閩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一直不曾停歇,一些閩南童謠的教學、比賽更是讓像《天烏烏》《天上一塊銅》《噹噹當補雨傘》等童謠再次被廣為傳唱。《天烏烏》更是成為不少孩子們表演的首選曲目。
(二)閩南俗語
區別於閩南童謠的故事性和童趣味, 閩南俗語的字數並不多,一般只有單句,但都具有一定的說理意義。例如「一字不寫寫萬字」,用來說明事情不直截了當地去做,反而繞很大的彎子。此外還有對答式俗語,通常為兩個人的對話。一般前面是肯定,後面是否定,委婉風趣地反對他人的說法。
(三)閩南諺語
閩南人在聊天或者勸告別人的時候,時常會說一些閩南諺語。這些諺語一般都是對偶句:式,有的是遞進關係,有的則是相反意思。
(四)閩南故事
閩南故事主要有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三大類。這些故事大多口口相傳,也有部分是有文字記載的。
(五)閩南歇後語
閩南歇後語,主要來源於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分析和生活的總結,往往前面說的是話題,後面是用來解釋前面的意思。比如「腳踏水車——假進步」,諷刺某些人假裝積極,表現進步。
(六)閩南語歌曲
就像《酒幹倘賣無》一樣,閩南語歌曲描寫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常見的場景,感嘆人生又勉勵進取,引起大家的共鳴。歌詞雖然通俗卻又感情豐富,旋律大多都帶著入骨的悲愴,充滿韻味又易於傳唱。
5
詞法獨特真趣味
博大精深的閩南語不僅有多種表現形式,還有著與眾不同的詞法。「鞋拖——拖鞋」「花菜——菜花」雖然詞序顛倒,在閩南語中表達的卻是同一種意思。而一些聽起來不太雅的詞彙,在閩南語中也被其他詞語所替代,讓聽到該詞的人們並不會被觸碰到情感,產生不好的情緒。
(一)詞序顛倒 詞義不變
現代漢語絕大多數雙音詞的詞序是固定不變的, 而在閩南語中,有許多雙音詞詞序可以前後顛倒,而且顛倒後詞義不變。其實這些詞大多來自古代漢語。閩南語在詞法和句法方面都有許多自己的特色,在閩南語中,中心語+修飾語」的構詞方式屬於正常現象,「風臺一颱風」便是其中一個例子。此外還有鞋拖一拖鞋、人客一客人等。
(二)替代詞語 以雅帶俗
在閩南語中,對一些特殊的事物或者場景,會採用其他的詞語來替代。用文雅代替粗俗,避免彼此產生不愉快的感覺。如忌說生病,而說「艱苦」「無爽」;忌說癌,而說「生歹物」。如果發現有人變胖了,則會說「這個人真有福相」,用吉利的話語不僅不傷害人,還會讓聽者心情愉悅。
此外,一些詞彙還有雅稱,如動物中的蠶叫「娘仔」,蝙蝠叫「日婆」,壁虎(守宮)叫「蟮螂」,青蛙叫「水雞」。
6
內涵豐富蘊深意
詞彙是記錄文化的符號,閩南語詞彙不僅記錄著閩南傳統文化,更是閩南文化的結晶,從閩南語詞彙中就可以感受到絢麗多彩的閩南文化。比如「過番」是出國的意思;「脫草鞋」是閩南泉州僑鄉的風俗,是「洗塵」的意思。
通過「請火、櫸旗、放銃、跳童、食敬、師公」可以了解到閩南語使用區域的宗教文化;通過「作田、耙田、播田、作水、沃肥、摳草、割稻、曝粟、鼓粟」了解到閩南語使用區域的農耕文化;通過「高甲戲、歌仔戲、南音、傀儡、提絲傀儡」了解到閩南語使用區域的戲曲文化。
7
分布遍及海內外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使用閩南語的有7000多萬人,分布於福建省內及中國臺灣、東南亞等地區。不僅在地球上可以聽到閩南語,在廣袤無垠的太空中也可以聽到閩南語。1977年,美國就曾把閩南語錄製在「旅行者」號宇宙飛船的鍍金唱片上,向無邊無際的宇宙太空播放,以尋覓地球的知音。可見,閩南語是一個超地區、超國界的漢語方言。
閩南語會流傳這麼廣,主要是因為歷史上閩南人的遷徙和移居。
全國著名的漢語方言研究專家李如龍認為,閩南語最早形成於泉州,然後一直向南流傳到漳州、廈門、潮州、雷州、海南,又傳播到我國臺灣和東南亞,成為保留古漢語最多的強勢方言。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編輯:賴珊珊二審:曾世彬
近期精彩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