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今年的頂級強片全扎堆在冬天了。
《小丑》來了《婚姻故事》來,《婚姻故事》來了《愛爾蘭人》來。
好片一波接一波。
這不,又來了一個——
《燈塔》
the lighthouse
2019.10.18
早在5月份的時候,《燈塔》就已經在坎城電影節放映過。
好評如潮。
IMDb8.1,爛番茄92%,連打分一向嚴格的Metacritic也給出了83的高分。
還蓋上了"MUST-SEE"(必看)的認證標誌。
能打上這個標誌的電影不多
豆瓣雖然只有7.6,不過作為恐怖片來說已經很厲害了。
大部分網友的評價都是類似於這樣的觀感:感覺特別好看,但很悶,也很難懂。
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說說,它到底講了個啥(觀點僅供參考)。
下文涉及劇透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新英格蘭。
伊弗萊姆·溫斯洛和湯瑪斯·威克來到了一個孤島。
左:羅伯特·帕丁森 飾 溫斯洛,右:威廉·達福 飾 威克
他們即將在這裡一起度過四周的時間,工作是維持島上的燈塔正常運轉。
因為威克曾是水手,也有過看守燈塔的經驗,所以他算是二人中的領導。
此前是伐木工,對於大海一無所知的溫斯洛,自然便淪為了下屬。
這樣安排本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這個威克好像不近人情得有些過分。
他不僅把所有髒活累活都分配給了溫斯洛:加煤、刷地、倒屎......
還十分挑剔,不講理。
溫斯洛稍有不滿和反抗之意,他就開始倚老賣老,大發雷霆。
而他自己呢?
只需夜夜呆在燈塔頂端,美其名曰守夜,實際上啥事也不用幹。
實際上,按照燈塔員工作手冊的規定,他們兩人應該實行輪班制。
可威克嚴令禁止溫斯洛登上燈塔頂端,像是那裡有著他不可告人的秘密似的。
溫斯洛也沒辦法,因為每天的工作日誌是由威克所寫。
溫斯洛工作努不努力,會不會被剋扣工錢,全是威克說了算。
有一次,威克覺得屋子裡的地板刷得不夠乾淨。
但溫斯洛堅持說自己已經刷過了兩遍,還不小心頂了一句嘴:這房子本來就稀爛,根本就刷不乾淨。
威克瞬間就炸毛了。
然後來了一段堪比《全金屬外殼》中那個毒舌教官的訓斥戲。
畢竟是出過海的人,髒話都有海洋的味道
這是溫斯洛所受的,故事上的壓迫。
而《燈塔》最為出彩的特點之一,就是把這種壓迫給具象化了。
最惹眼的當然是黑白+1.19:1畫幅。
這兩種手段本身就具有強制和壓抑的意味。
黑白,即電影被強制抽去了色彩,觀眾被強制聚集了注意力。
此外,它的魅力之一,便是容易營造出對比度極強的畫面。
當然,也便宜(前期拍攝,後期處理都更方便)。
至於畫幅,就不用多說了。
直接給你角色的容納空間都壓縮了,夠明顯了。
還有片中那無時不刻不在的音樂。
海浪的怒吼、海鷗的嘶鳴、可以稱之為悽厲的風聲、瘮人至極的配樂......
幾乎能讓人生理性地感受到溫斯洛所遭受的精神壓迫。
影片的前半段,基本上也就是在交代威克如何壓迫溫斯洛。
但俗話說得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威克曾鄭重告誡溫斯洛:千萬不要殺海鷗,因為它們體內住著水手的亡靈。
但是,後來溫斯洛還是把那隻常常騷擾他的獨眼海鷗給殺了。
還是用一種近乎虐殺的方式——
一把抓住海鷗的脖子,活生生在石頭上把它砸得五臟俱碎,血肉模糊。
接著,威克的警告應驗了。
電影的整個氛圍也在此之後急轉直下,走向全面的失控與混亂。
表現在環境上,是突然襲來的狂風暴雨,把兩人困在了這座孤島上。
補給船也因為天氣太差,遲遲未來。
表現在人身上,是溫斯洛的精神狀態。
本想著捱完4周就解脫了,結果離開的日子變成了遙遙無期。
在極端的孤獨和壓抑下,他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幻覺。
由此,又引出了《燈塔》的另一個迷人之處:
邪。
導演羅伯特·艾格斯特別愛拍這種。
他的上一部作品《女巫》裡,女巫搗碎嬰兒後用其血抹遍全身的情節,我現在想起來都還覺得噁心反胃。
下一部作品又是翻拍鼎鼎大名的吸血鬼鼻祖片,《諾斯費拉圖》。
上圖源自1922年版的《諾斯費拉圖》,FW茂·瑙 執導
下圖左為導演,右為《女巫》主演安雅·泰勒-喬伊
再來看《燈塔》,也是一樣。
溫斯洛的幻覺本身就很邪門。
比如他遇見的海妖。
一個被海浪衝上岸的年輕裸身女子,面容姣好。
溫斯洛忍不住顫顫巍巍地伸出手撫摸她。
這自然是溫斯洛欲望的幻化。
可他順著女子的臉往下摸著摸著,竟摸到了她腰下的鰓,和一朵花。
剎那間,女子突然起身睜開眼,狂笑不止,發出的聲音卻非人聲。
而像是海鷗一樣的嘶鳴聲,悽楚無比。
這是溫斯洛對於自己可能觸犯了海神的擔憂。
他甚至把威克也想成了海神(或者是海怪)的化身。
有一次,他偷偷登上燈塔,想看看威克在幹什麼。
卻看見一縷類似黏液一樣的東西從燈房裡滴了下來,以及一條觸手倏然滑過。
頗有些克蘇魯風格,只可惜著墨不多。
拍溫斯洛出現幻覺的方法也邪門。
先得說明的是,本片和《小丑》一樣,敘述視角被限制在了溫斯洛身上。
凡是有威克的鏡頭,必定也有溫斯洛,亦或是接一個溫斯洛的想像或者凝視鏡頭。
一切景語皆情語。
整部電影,其實就可以看作是溫斯洛漸漸發瘋的過程。
又或者說,他一開始就不那么正常。
開場不久,電影其實就通過溫斯洛的夢境,隱晦地交代了他是攜著罪惡而來——
在他當木工時,曾眼睜睜看著討厭的工頭被木材砸死。
而他毫無愧疚感。
溫斯洛這個名字,是他偷來的。他原名叫湯瑪斯·霍華德,和威克同名。
他忘不了工頭死前看他的眼神,但他也想重新來過。
這是《燈塔》故事發生的根源所在。
起初還好,溫斯洛只是偶爾會夢見那個死去的工頭,夢見海上生浮木。
但隨著孤絕環境和威克的雙重施壓,他的幻覺漸漸與現實不分界限了,精神狀態也越來越差。更何況他後來還酗酒了。
這在很多鏡頭上都有對比。
添煤的鏡頭、吃飯的鏡頭,導演都有意地隨著溫斯洛的精神狀態的變化而做出了調整。
事情還是很日常,但換個角度看,就更詭異,更邪門。
再加上有意的配樂和音效,哪怕是溫斯洛不說話,你也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波濤洶湧。
比如下面這個,機器的履帶轟轟隆隆,然後一鏡推到溫斯洛臉上。
你就知道:他心裡的那根弦快繃不住了。
什麼弦?
本我的弦,原始欲望的弦。
威克,實際上就是壓抑溫斯洛本我的象徵。
有意思的是,威克的象徵意義也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解讀。
一方面,威克象徵著權力。
這裡面有父權,也有神權。
前者對應著威克總禁止溫斯洛幹這幹那,後者對應著溫斯洛無法面對自己的罪惡。
它們被導演以溫斯洛紊亂的精神狀態為由,混在了一起。
而當"四周"這個時間期限失了效,溫斯洛也就慢慢走向了失控。
欲望與恐懼相生相伴,然後催生了暴力。
所以他像瘋子一樣自瀆,狂暴到讓人擔心他會出血。
所以他說:我太TM想念牛排了,如果現在有一塊,我能弄死它。
為什麼要草牛排?大概是因為吃不夠暴力。
所以他最終還是殺了威克,又是活埋又是用斧子砍。
於是,《燈塔》的故事也可以理解成——
一個男孩弒父之後奪回權力,成為男人的故事。
一個有罪者忤逆神的旨意之後,被懲罰的故事。
另一個解讀角度是,威克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他可能代表著溫斯洛內心的罪惡感。
溫斯洛不肯原諒自己,所以幻想出一個形象來鞭笞自己,咒罵自己。
要不然他幹嘛也叫湯瑪斯。
我們來看兩例。
後來,溫斯洛再也忍不了內心的煎熬,把自己的罪行說出了口。
這時,遠方突然傳來威克的低語:你為什麼要說出來?
溫斯洛踉踉蹌蹌尋聲而去,卻在燈塔上發現了倒在地上的自己。
而威克則化身成了海神波塞冬的形象,雙目放出白光,像是要對他進行審判。
在此之前,威克曾強烈表示不想聽溫斯洛說出真相。
那或許就是溫斯洛對於承認自己為罪人的恐懼。
後來還幻化成了威克拿著斧子要砍他。
影片的結尾也是。
當溫斯洛最終殺掉威克,登上燈塔之後,被燈裡的白光灼傷,摔下樓梯。
然而畫面一轉,鏡頭卻切到了室外,海岸邊。
溫斯洛赤身裸體躺在地上,右眼已瞎。
海鷗們在啄食他的身體。
這與前面的鏡頭在時間空間上都極不連貫。
聯想到溫斯洛容易出現幻覺的特點,有沒有可能——
這一切只是發生在他臨死之前的想像?
一方面,由於對目睹工頭之死深感不安的溫斯洛有自戕的傾向。
可他又想自救,想讓靈魂得以安息。
所以他幻想出一個燈塔,幻想出一個終極目的。
但有沒有成功,燈塔裡到底有什麼,我們無從知曉。
或許只有白茫茫一片。
除此之外,導演在片中加入的一些神話元素,也讓片子多了很多玩味和解讀的空間。
我想,為什麼用復古畫幅和黑白攝影可能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因為講的是古老神話故事裡蘊藏的那種原始恐懼。
影片最後,溫斯洛被海鷗啄食內臟的情景,無疑仿自普羅米修斯。
他違抗宙斯,盜火人間,被罰鏈在懸崖上,日日受鷲鷹啄食肝臟之苦。
圖源水印
能把這麼多元素整合在一部電影裡,本身就很不容易了。
關鍵影片從頭至尾的風格都十分統一。
所以《燈塔》才牛B。
雖然十分邪門,但你信嗎——
這事兒是真人真事改編。
史稱"小燈塔事件"。
十九世紀初,有兩個人去威爾斯的一座燈塔上看守。
在看守過程中,其中一人死了。
另外一人被孤獨和同事的之死折磨得不成人形,回家後朋友們都不認識他了。
這倆人一個叫湯瑪斯·豪威爾,一個叫湯瑪斯格裡菲斯。
2016年曾上映過一部美國電影,也叫《燈塔》,還原的就是這個事情。
最後,我想誇誇片中兩人的演技。
威廉達福沒啥好說的,發揮依舊穩定,演啥就是啥。
倒是羅伯特·帕丁森的表演讓人十分驚豔。
那種孤獨、癲狂又痛苦的複雜心態他拿捏得很好,人看了害怕,又沒太過火。
大多數人認識他,可能還是因為《暮光之城》裡那個帥到晃眼的吸血鬼。
因為長相過於端正帥氣,也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嫩牛五方。
按正常操作,應該趁著青春年少,趁著熱度趕緊多演幾部差不多類型的片子。
可這哥們偏不。
事實上,在拍《暮光之城》的時候,他就經常吐槽。
原著、人設、自己的表演,一個都不放過。
也是十分耿直了。
所以《暮光之城》之後,他幾乎算是銷聲匿跡了。
他當然也在拍片,只是拍的都是些偏文藝、偏小眾的作品。
但他的演技也在一點點成長。
2010年到2013年,連續4年金酸梅最差男主角獎。
轉型之作《大都會》,也成了他的大型討伐現場。
《大都會》網友評論
然後就到了2017年,他突然提名多項最佳男主。
這當然不是他突然開了竅,而是這4年一部部作品厚積薄發的結果。
就衝這份堅持,也該給演員羅伯特·帕丁森點讚。
如今,他終於站到了舞臺中央——
接下來他要參演《蝙蝠俠》和諾蘭新片《信條》。
想想還挺勵志的。
五方哥,繼續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