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形陶塑諸多謎團待解
■長島「北莊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素有中國「東半坡」的美譽
■出土的人面形陶塑,不像本土人,它是裝飾品?藝術品?
■央視曾以此推斷長島先民是高加索人,但專家說缺少足夠科學依據
北莊遺址
鳥形鬹
紅褐陶鬹
YMG 記者 唐壽銳 通訊員 周霞 攝影報導
位於長島的北莊遺址發現於1978年,位於長島縣大黑山鄉北莊村,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它距今約3500年至6000年。
在市博物館新館一樓展廳內,擺放在「陶器初興」展區的鳥形鬹無疑是一件吸引市民眼球的珍貴文物。這件文物出土於長島北莊大汶口文化房屋基址,陶器的顏色為灰褐色,通高19.3釐米,平背圓腹,三實足,流部塑造為鳥頭形,完全寫實,器具後部豎立起一個桶狀注水口,與斜出之鳥頸前後相互呼應,可以看作是鳥的尾部。鳥形鬹栩栩如生的造型呼之欲飛,是一件獨具匠心的藝術珍品。
陝西西安的半坡遺址聞名於世。與之相比,長島的北莊遺址在出土文物等各個方面均不遜色,因此北莊遺址在考古界有著「東半坡」的美譽。
◎90多座房址成就「東半坡」美譽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大學會同煙臺市文物部門,對北莊遺址進行了以科學研究為目的的主動性發掘,5次發掘後,發掘面積近4000平方米,是我市規模最大的一次考古發掘,取得了豐碩成果。」市博物館副館長王富強說。
王富強介紹,陝西西安著名的半坡遺址,因為聚落遺址的發明而聞名於世。與半坡遺址相比,長島的北莊遺址在各個方面均不遜色,其中90多座完整房址的發掘曾在考古界轟動一時。
王富強告訴記者,北莊遺址經過發掘的90多座房址,整體規模宏大,布局合理,保存完整。「北莊遺址發掘的房址大多為半地穴式,平面一般為圓角長方形或圓角方形,有一個門道,有一至三個灶。」王富強說,「小一點的房址,長約4.5米,寬4米,有一個灶。大一點的房址,長6米左右,寬5米左右,有三個灶」。
北莊遺址房屋的建造,有的採用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相結合的方式。坑中心的柱子與坑壁四周的柱子,起到承擔屋頂重量的作用;坑壁周圍的柱子,還支撐起房屋四壁的圍牆,起維護作用。有的採用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分開設置的方式,即房屋的圍牆在坑壁四周柱子的外側單獨建立。屋頂的結構,根據柱洞分布的情況看,應為四角攢尖頂。為方便出入,或在房屋的東南角,或在房屋南側,設有斜坡門道,上設門棚。房屋內的居住面,用黃土鋪設而成,加工堅實平滑,有的上面還有一層白色的姜石粉末,既結實又防潮。屋內的灶,一般為「箕形灶」,出土時填滿了草木灰。為防燃火外溢,灶周圍還有一圈高數釐米的灶圈。
◎人面形陶塑、鳥形鬹令世人驚嘆
北莊遺址能與家喻戶曉的西安半坡遺址齊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遺址本身大量藝術品的「現身」,繪製精美彩陶、靈活現刻畫紋、「鳥形鬹」等,都是當時較為高端的藝術品。
在北莊遺址出土的藝術品中,有一件人面形陶塑,堪稱這些原始藝術品中的精品,這件器物目前功能尚不明確,似乎純粹用作裝飾的可能性也並不大。這件「藝術品」貴在它面部特徵的刻畫,眼窩深陷、顴骨低平、臉頰狹長,怎麼看他的面部特徵都很難和當今的「本地人」吻合,也因此掀起了許多方面人士對長島先民「身份」的種種猜測:究竟他們從哪裡來?又走向了哪裡?央視在製作節目的時候,曾以此為依據推斷長島先民是高加索人,但這種說法缺少足夠的科學依據。
「目前缺乏必要的科學依據,人面形陶塑只發現了一件,它能提供給我們研究的空間很有限,所以我們暫不臆測這些推斷的是非。」王富強說,「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些原始的『藝術家』在創作這些藝術品時,既依據了當時人類的特色,又充分摻入了自己的藝術創作天賦,因此才有了這件原始的、奇異的藝術珍品。」
北莊遺址出土的鳥形鬹也是極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它的價值不僅在於他的藝術性,還對研究膠東先民的圖騰文化有深刻意義。鳥崇拜習俗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在山東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的整個發展時期,繁衍生息於膠東大地的先民對鳥類的崇拜幾乎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對鳥的崇拜不僅深深烙印於人們的精神生活裡面,還貫穿於先民物質生活的各個方面。王富強告訴記者:「鳥形鬹反映的是東夷早期的圖騰文化,能夠說明當時膠東先民對鳥的崇拜。除了鳥形鬹,其他在北莊遺址出土的文物也有很多仿鳥的造型。」
同樣出土於北莊遺址的夾砂紅褐陶鬹高29.5釐米,造型端莊,稍顯笨拙,腹部豐滿,看上去猶如一隻胖胖的、憨態可掬的鳥媽媽,這件文物被看作是鳥形鬹的雛形。再看另一件紅褐陶鬹,徑腹粗細相若,袋足瘦小,扁圓腹與三袋足渾然一體的造型,酷似小鳥渾圓的腹部。流部部分高昂著,宛如小鳥的尖喙,充滿生機和活力。這件看似不起眼的器物,蘊含著氣衝雲天的能量。「鳥形的陶器之外,還有一些陶器表面上富有飛鳥圖案。此外另有大量陶器上面有太陽的圖案,這些均能說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膠東地區的先民把鳥類和太陽視為其氏族的圖騰而加以頂禮膜拜。」王富強說。
◎房址墓、集體合葬墓極為罕見
前往市博物館參觀過的遊客,一定會對一樓展廳內的一處模擬場景有印象,那裡展出的是對北莊遺址發掘的數十座房址和墓葬進行的復原。但是,一個奇特的、不多見的也解釋不通的現象令人深思,那就是在密集的房址分布區域,不間斷地出現了許多墓葬。「這種『房址墓』、多人集體合葬墓在膠東地區極為罕見,所以在為新館設計展陳計劃的時候,我們特意模擬了一處北莊遺址發掘的『房址墓』,供市民了解。」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
「北莊遺址出土的合葬墓,從墓內頭骨以及肢骨的數量來看,系多個個體。墓中大部分頭骨堆放在一起,大量的肢骨整齊地排練在一起,都離開了骨骼原位,這顯然是經歷了二次移動。此墓屬於二次遷移的多人合葬墓。」王富強介紹道,男女老少或一次或兩次葬於同一墓坑內,說明以血緣關係維繫的母系氏族組織仍具有較強的凝聚力。
市博物館提供的資料中顯示,在膠東的各個遺址中,北莊遺址的文化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歷經北莊一期、北莊二期和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前後延續數千年之久。在各期文化遺存中,以北莊一期、北莊二期的遺存最為豐富,包括房址、灰坑、墓葬等遺蹟及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實物資料。北莊一期、二期的房屋基址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在膠東地區的其它遺址中絕無僅有。北莊一期、北莊二期與大汶口文化的時代相當,它的發掘是膠東史前文化序列中的重要環節。北莊遺址的發掘,開創了膠東考古工作的新紀元。
相關連結:
長島6000年前即為南北中轉站
長島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位於膠東、遼東半島之間,黃渤海交匯處,由32座美麗島嶼組成。從北莊遺址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早在6000年前兩地就有著海上交流,而長島那時候就起到了中轉站的作用。「北莊遺址的發掘和發現,進一步印證了膠、遼自古就有較頻繁的文化交流。」王富強表示。
膠東半島由於大海和膠萊河的阻隔,在文化面貌上有相對的獨立性,出土的陶器也有著自身的特點。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膠東半島史前文化與周圍文化的聯繫越來越密切,這在北莊遺址出土的文物均可體現出來,比如現陳列於市博物館的筒形罐。該筒形罐上半部分刻著劃紋,下半部分壓著印紋。盛器筒形罐是遼東半島以北地帶史前文化陶器群中的典型器物。北莊遺址出土的筒形罐,無論在器形還是紋飾,都與遼東半島的筒形罐接近,成為反映膠東半島古代文化與其他地區古代文化交流的代表性器物。另外,同樣在北莊遺址出土的斛形杯,為泥質灰陶,喇叭形口,直筒狀柄,斜面平底座,下附三隻外撇的鑿形矮足,筒柄上部有一周凸稜。
「斛形杯以大汶口文化各遺址出土的最為典型,北莊遺址中出土的斛形杯與大汶口文化的斛形杯幾乎完全一樣,這顯然是受到了膠東半島以西大汶口文化的影響。」王富強說,「應該說在兩地文化的交融上,長島起到了由南向北的遞進式傳遞,即膠東半島的陸上文化傳到長島,然後再往北面走,到達遼東半島。」
■徵集線索
在您的心中,還有什麼能獲得「最美煙臺」這一稱謂?您又對「最美煙臺」有何想法和意見?不管您是權威的專家、學者,還是一名普通的百姓,都請聯繫我們,讓我們一起將最美煙臺呈現給所有人。熱線:96110,郵箱liuxh@ytdaily.com。
本期相關精彩視頻請登錄水母網(www.shm.com.cn)「最美煙臺」欄目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