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如今北京高不可攀的房價很多認直呼一輩子也買不起,只能無奈的選擇租房,殊不知天子腳下的房子在歷朝歷代都屬於奢侈品,別說外來的商賈百姓,就是朝廷大員都不一定買得起房,比如晚清名臣曾國藩。
曾國藩在北京住了13年一共搬了8次家,直到他離開北京的那一天也沒有買過一座屬於自己的宅院。剛到北京的曾國藩也如眾多北漂一樣擠在同鄉聚集的會館,他於1838年考中進士成為翰林院庶吉士,由於庶吉士沒有品秩沒有俸祿,每月只能從戶部領取4兩5銀的補助。曾國藩為準備翰林院考試於是搬到了菜市口附近的一座庵寺租了4間房子,每年房租超過33兩,可以說他從戶部領來的生活補助都用在了租房上。
幸運的是曾國藩通過了考試,成為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此時的他年薪約130兩。5個月後曾國藩的妻兒和弟弟來到京城,他又搬到了菜市口附近的一座宅院,年租大約67兩銀子。從庵寺到宅院短短5個月的時間曾國藩的房租就翻了一倍,超過了他全年俸祿的一半。
在北京的13年裡,曾國藩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他10年中連續升遷7次很快從一個普通的進士升為高官。隨著他的官職一升再升,他租住的院子也越來越大,從最初的庵寺的4間房屋擴大到了北京菜市口附近南橫街大院的40多間房子,當然房租也一漲再漲,年租金從最初的33兩增加到了兩三百兩。不久後曾國藩又一次升官,他從從四品的翰林院侍講學士一下子升到了二品的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此時他的年薪加補貼大概是610兩銀子。可見曾國藩雖然步步高升,但是他的房租金一直佔據了他全年俸祿的一半,那此時北京的房價是多少呢?
根據在北京稅務博物館裡的一張3米多長記載了從清朝乾隆年間到民國時期長達100多年的時間裡位於北京中鐵匠胡同的16他間瓦房多達6次的賣房契約可知:該房房價最低135兩,最高850兩,雖然房價起伏不定但大部分時間裡都維持在150兩左右。1846年此房房價為170兩白銀,可見以曾國藩此時的俸祿完全有能力買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但由於他家裡的人口越來越多,需要的房子也越來越大,最終還是沒勇氣一口氣買房。
其實不單曾國藩,大部分非京籍官員在北京都是租房,因為清政府為了控制北京城的規模曾規定非京籍的官員一旦離任或被革職就必須在期限之內返鄉。除此之外京官的流動性很大,經常有人被調到外地做官,由於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就會離開北京,因此大部分官員都沒有打算買房,而在京任職期間官員們的職位、收入和辦公地點經常發生變化,為了住上更理想的房子他們會經常搬家,在這種情況下租房自然比買房更合適。
幾年後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曾國藩在回湖南奔喪的途中接下了組建湘軍的命令,開始為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而四處奔波,從這時起也他從一位京官逐漸成為一位手握大權的地方大員,從此也結束了他在北京長達13年的租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