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孫武」後裔,斬華雄勝呂布,隨口一句還成了流傳千年的成語

2021-01-20 微醉說歷史

三國「魏蜀吳」,世人多以魏蜀之爭為主,其實東吳孫氏也稱得上是一方霸主;想當年小霸王「孫策」委曲求全居於袁術之下,此時血氣方剛就能南徵北討,幾無敗績,甚至袁術還有收其為「義子」的意思。可是「孫策」打心底看不上袁術,終於率舊部離去;此時的「孫策」帳下不過千人,卻能在亂世中南徵北討,數年間幾乎平了江東大部。

此時的「東吳」在孫策的勇武之下也算是初見雛形,後來孫策歸天,又換成了其弟「孫權」;說起這「孫權」一生蝸居江東,看似沒什麼大的發展。其實「孫權」之能絕不亞於其兄,這第一個原因就是帳下眾將,基本都是其兄舊部,孫權能以「空降君主」的身份保持東吳不亂,其實僅憑這一點已經足矣證明他的才智過人。

第二點,江東並非想像中的富庶之地,在當時無論人口還是開發程度都遠遠比不上中原地區,甚至到了劉備伐吳之時,一直備戰的江東兵馬也不過數萬而已;直白點說,當時東吳的實力還沒蜀漢強,這就足以證明江東的貧瘠,這也是一直限制東吳進取中原的重要原因。當然,三國徵戰也沒想像的那麼簡單,三國之主時刻都在謀劃著如何吞併他國;在這種危機環境中,「孫權」能數十年保持不敗,其實這已是難能可貴了。

當然,諸葛亮所言「韜光養晦」也並非虛言。孫權繼承江東其實一直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內有舊臣不服,外有強敵魏蜀,而且國內資源有限;縱是「孫權」心中有何雄心壯志也只能壓抑不發。值得側目的是,「孫權」說好聽點叫「韜光養晦」,說不好聽點就叫「龜縮避戰」,對於一個雄主來說,這其實就是一種莫大的心理負擔。與之比較的「蜀漢」,前有關羽襄樊之敗,後又諸葛亮數次北伐,其結果都是毫無斬獲,還落得傷筋動骨,損失慘重;其實「孫權」又何嘗不想揮軍北上,這裡就看出了他的先見之明。

因此說,「孫權」之才絕不在其兄孫策之下,甚至超過了其父「孫堅」。說起「孫堅」也稱得上是三國前期的第一名將了;若說治國之能或許難比「孫權」,單論戰場徵殺,決不再「孫策」之下。孫堅據傳還是兵聖「孫武」的後代,或許隔代遺傳的原因,他自幼就對攻殺戰守表現出極高的天賦;《三國志》曾有這樣一段記載「年十七,與父共載船到錢塘,會海賊胡玉等從匏裡上掠取賈人財物,方於岸上分之,行旅皆往,船不敢進。堅謂父曰:『此賊可擊,請討之。』父曰:『非爾所圖也。』堅行操刀上岸,以手東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羅遮賊狀。賊望見,以為官兵捕之,即委財物散走。堅追,斬得一級以還;父大驚。」

這段文字並不是很生澀,大概意思都能看明白。值得注意的是,「孫堅」才十七歲,而且當時看到海盜的不止他一人「行旅皆往,船不敢進」;這說明很多人都知道海盜在此,但都不敢上前,唯有孫堅。第二,「孫堅」的勇敢並非代表著莽撞,而是以智取勝;對於一個十七歲的少年來說,勇猛尚可理解,臨陣不懼還能以智取勝,縱觀三國名士又有幾人可為?

但「孫堅」的實力可並非僅是如此。直到會稽郡發生叛亂時,「孫堅」自己招募了千人壯丁,配合所謂的「官軍」剿滅賊眾;這件事才正式將「孫堅」推上了漢末舞臺。之後黃巾蜂起,可以說「黃巾造反」是促使天下大亂,以及後續三國鼎立的導火線;這場大風暴中也趁勢崛起了諸多英雄人物,中原正是在此時開始了諸侯爭戰的時代。而在這場風暴中,「孫堅」也趁勢崛起,不過起步基礎太差,仍是自己招募的千餘人;或許正因這一點實在難於四世三公的「袁紹」相提並論,因此到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孫堅」顯得力量並不是很雄厚。

「孫堅」的實力雖並非諸侯中最出眾的,但論起打仗可比任何一方諸侯都要勇猛;甚至可以說「袁紹」是諸侯盟主,「孫堅」就是討伐董卓出力最多的一股力量。在「討伐董卓」的戰役中,孫堅幾乎沒得到其他諸侯的幫助,說是他在與西涼軍單挑也不為過;在戰役之初「孫堅」就立下首功,怒斬西涼名將「華雄」,之後又屢次擊敗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尤其是擊敗「呂布」,雖不是單打獨鬥,但能擊敗西涼軍的頂梁柱,這對董卓的潰敗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對於「孫堅」擊敗呂布在《後漢書》中也有詳細記載「孫堅收合散卒,進屯梁縣之陽人。卓遣將胡軫、呂布攻之。布與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堅追擊之,軫、布敗走。卓遣將李傕詣堅求和,堅拒絕不受,進軍大谷,距洛九十裡。卓自出與堅戰於諸陵墓間,卓敗走,卻屯黽池,聚兵於陝。堅進洛陽宣陽城門,更擊呂布,布復破走。」這裡寫的很清楚,十八路諸侯中,董卓真正的敵人只有「孫堅」一路;甚至董卓根本不理所謂的盟主「袁紹」,求和也是只針對「孫堅」。

由此足以證明,所謂的十八路諸侯,董卓對其他十七路都有恃無恐,唯有「孫堅」才是他真正懼怕之人;當然,這中間也包含了「天下第一」呂布的多少無奈。西涼軍其實也非無能之輩,嚴格的說「西涼軍」長期與胡羌外族徵戰,整體實力絕對稱得上漢末時代的一支「勁旅」;按常理來說,「孫堅」縱是如何勇猛無敵,但帳下兵勇的真正實力其實根本不能和「西涼兵」相提並論。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孫堅」兵卒真正實力一般,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屢勝「西涼兵」呢?這裡有兩個原因:其一自然是「董卓」無道,就是西涼兵再勇猛也不願為他而死,面對強硬對手能逃就逃;第二點還要歸功於「孫堅」的一身正氣。當初董卓派人求和之時,「孫堅」說了一段話「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

這段話看著就很提氣,好似孫堅恨不得將董卓生啖其肉一樣;這段話正好說明了他對漢室的忠誠,也反映出了他對董卓的無比憎恨。在此時期內,「孫堅」這段話正好代表了廣大漢室子民的心聲;既然為將者就如此「正義」,那麼手下士卒當然會以死效忠。再跟「西涼軍」比較,一進一退之下,勝負自然顯而易見;尤其是孫堅那句「死不瞑目」更是傳頌千年,成了表達正義的經典成語。

只可惜天妒英才,和其長子一樣,終被奸人暗算;但他所創的成語「死不瞑目」卻得以流傳千載。

相關焦點

  • 關羽溫酒斬華雄的細節便是證明,難怪他能成就...
    在新三國的改編中,應該以「關羽溫酒斬華雄」改編的最為成功。關羽之所以能在溫酒之際斬殺華雄,全是因為劉備所說的一句話,足以彰顯出劉備的用人之道和心計。 群雄無奈之際,愈涉自告奮勇想去與華雄一戰,誰知俞涉才與華雄大戰了三個回合,就被華雄斬殺落下馬來。眾人見華雄如此英勇,都大驚失色,沉默了一會兒,韓馥推薦他手下的上將潘鳳去斬華雄。潘鳳自視天下無敵,雙手拿著開山大斧,出去了。誰知才過了一小會,哨騎來報,說潘鳳也被華雄斬於馬下。
  • 朋友夫妻不和,蘇軾隨口作了一首打油詩,誕生一個成語流傳至今
    (歷史釋疑 第66期/奉天玉)提起蘇軾蘇東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才華不容置疑,一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則表明了他的氣節。然而,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中,蘇軾都不是古板正經的正人君子形象——他經常揮毫潑墨,與家人鬥詩,與朋友相和,為偶像李白與人pk,等等。在這些軼事中,他曾洋洋得意,也曾吃過悶虧,這些故事大都能搏一笑。可是,估計他自己也不曾料到,有一次他隨口作的一首打油詩,不僅誕生了一個專門用來調侃甚至批判女性,並流傳至今的成語,還導致一個女子被嘲諷了千年,這是怎麼回事呢?
  • 因朋友妻子太兇,蘇東坡隨口說出一句打趣詩,後來演化出一個成語
    蘇東坡是我國古代有名的才子,而他本人樂觀開朗的性格也讓其至交好友遍布天下,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些趣事閒談更是惹人發笑。而今天我們所要講的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在蘇東坡和他朋友身上的,而在這個故事中,蘇東坡隨手所作的一句詩中,更是誕生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成語,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蘇軾高雅的詩句流傳成了俗語,他的演變成了成語,意思卻大相逕庭
    宋朝有兩位詩人,各寫了一首詩,裡面的名句流傳千古,經常被引用,用著用著就變味了,跟人家詩人當初的意思完全不同了。這兩位詩人,一位是北宋文壇領袖蘇軾,一位是南宋著名詩人葉紹翁。說到蘇軾,大多數人都想到他的詞,因為他的詞被尊為宋詞的高峰,有著大江東去的豪邁。
  • 姜子牙麾下猛將,千年後一戰成名,留下一個成語,大家都知道
    大家最為熟知的,是隨時隨地保護在他身邊的三代弟子,如楊戩、哪吒、韋護、雷震子、土行孫等;以及西周大將南宮适、太顛、辛甲、辛免等;當然還有許多原紂王麾下將領,如黃飛虎、鄧九公、蘇護、洪錦等等。這些猛將當中有不少能人,留下許多故事,比如今天歪歪講的這位,所謂:姜子牙麾下猛將,千年後一戰成名,留下一個成語,大家都知道。
  • 蘇軾找朋友喝酒,卻被友妻大罵,寫下一首詞,形成一成語流傳千年
    在他的詩文中,也甚少借酒澆愁的內容,他在飲酒賦詩時寫下的大多是對生活的讚美和祝福,但這次卻是例外。有一天,蘇軾找陳季常去喝酒遊春,但是卻遭到了陳季常妻子的懷疑,懷疑蘇軾領著自己的丈夫去風花雪月了,並且要求丈夫如果要出去的話就要發誓:「如果有妓,願意罰打。」但是這次卻跟蘇軾喝多了,還叫了歌姬來助興,美景佳人,陳季常更是玩得不亦樂乎,最後深更半夜才回去。
  • 武功遠勝呂布的曲阿小將究竟是誰?有人說他是黃忠年輕的時候
    一說到三國第一猛將,很多人都會想到呂布,因為當年的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後來曹營六將典韋和許褚等人也頂多是打跑了呂布而已,縱觀三國戰將,能在眾多能將合攻之下全身而退大概只有呂布一人了。武功遠勝呂布的曲阿小將究竟是誰?有人說他是黃忠年輕的時候。
  • 同為吳國「雙子星」,為何伍子胥慘死,「兵聖」孫武卻頤養天年?
    他們就是來自楚國的伍子胥,和來自齊國的「兵聖」孫武。伍子胥和孫武,這對春秋末期吳國的「雙子星」,是如何相遇的呢?歷史記載,當年孫武為了避亂而離開齊國,來到了南方新興的吳國,在姑蘇城外過起了耕讀生活。勞作之餘,他還把自己家族流傳下來的軍事鬥爭經驗加以總結提煉,形成了後來的《孫子兵法》。
  • 呂布為何與董卓反目,與貂蟬無關,一成語揭示真正原因
    呂布為何與董卓反目,與貂蟬無關,一成語揭示真正原因(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布傳》,時間是在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所牽涉的人物有兩個,分別為董卓和呂布。原文如下: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 此人是性情中人,只因做了3件事,便創造出3個流傳至今的成語
    西漢有個有趣的人物,也是個性情中人,只因做了3件事,便創造出3個流傳至今的成語,實屬難得!這個人就是漢宣帝時期的一名政府官員——張敞。這一簡短的回答反駁有力,加之漢宣帝也很欣賞張敞的才能,也就笑笑不再過問了,而「張敞畫眉」雖然成為小人攻擊他不自重的理由,從更大程度上凸顯出張敞的風雅和機智,「張敞畫眉」也因此成為張敞所創造出的最出名的一個成語,比喻夫妻感情很好,家庭和諧。
  • 韋端的兒子有出息,孔融寫信誇讚,首創一句成語流傳千年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荀彧傳》注引《三輔決錄》,具體時間不詳,主人公是孔融和韋端。原文如下:康字元將,亦京兆人。孔融與康父端書曰:「前日元將來,淵才亮茂,雅度弘毅,偉世之器也。昨日仲將又來,懿性貞實,文敏篤誠,保家之主也。
  • 【許昌訪古】成語「長驅直入」因他而來
    01 【背景溯源】 曹魏政權的開國元勳,成語「長驅直入」由他而來 徐晃出生於河東郡的楊縣(今山西洪洞)。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和呂布誅殺董卓。
  • 為何關羽一定要「月下斬貂蟬」,因為他發現了貂蟬的一個秘密
    劉備救過董卓,又因兄弟張飛惹事,縣尉也做不成了,後來又投奔了代州劉恢,投奔公孫瓚,在公孫瓚的帶領下投奔了曹操,曹操攻破邳城打敗呂布,後來就發生了「煮酒論英雄」之事,劉備離開曹操後又以
  • 聽三國學成語丨宗廟社稷 ——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侍御史鄭泰和盧植兩人都認為董卓不安好心,進京一定會出事,請求何進阻止他進京。奈何何進不聽勸阻,何太后便下旨讓何進入宮,何進正準備著,陳琳再次勸阻他,但何金執意要去,於是袁紹、曹操拿著劍護送他到長樂宮門前,何進一人進了宮,埋伏著的士兵便出現將他給殺了。
  • 不敗之地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先秦 孫武《孫子 形篇》:「故善者,立於不敗之地。」近義詞有:所向無敵、百戰百勝,反義詞有:一敗塗地、一敗如水,不敗之地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賓語;含褒義,用於處於優勢。 不敗之地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不敗之地(bù bài zhī dì) 成語釋義:具有優勢;不會遭到失敗的境地。 成語出處:先秦 孫武《孫子 形篇》:「故善者,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