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蜀吳」,世人多以魏蜀之爭為主,其實東吳孫氏也稱得上是一方霸主;想當年小霸王「孫策」委曲求全居於袁術之下,此時血氣方剛就能南徵北討,幾無敗績,甚至袁術還有收其為「義子」的意思。可是「孫策」打心底看不上袁術,終於率舊部離去;此時的「孫策」帳下不過千人,卻能在亂世中南徵北討,數年間幾乎平了江東大部。
此時的「東吳」在孫策的勇武之下也算是初見雛形,後來孫策歸天,又換成了其弟「孫權」;說起這「孫權」一生蝸居江東,看似沒什麼大的發展。其實「孫權」之能絕不亞於其兄,這第一個原因就是帳下眾將,基本都是其兄舊部,孫權能以「空降君主」的身份保持東吳不亂,其實僅憑這一點已經足矣證明他的才智過人。
第二點,江東並非想像中的富庶之地,在當時無論人口還是開發程度都遠遠比不上中原地區,甚至到了劉備伐吳之時,一直備戰的江東兵馬也不過數萬而已;直白點說,當時東吳的實力還沒蜀漢強,這就足以證明江東的貧瘠,這也是一直限制東吳進取中原的重要原因。當然,三國徵戰也沒想像的那麼簡單,三國之主時刻都在謀劃著如何吞併他國;在這種危機環境中,「孫權」能數十年保持不敗,其實這已是難能可貴了。
當然,諸葛亮所言「韜光養晦」也並非虛言。孫權繼承江東其實一直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內有舊臣不服,外有強敵魏蜀,而且國內資源有限;縱是「孫權」心中有何雄心壯志也只能壓抑不發。值得側目的是,「孫權」說好聽點叫「韜光養晦」,說不好聽點就叫「龜縮避戰」,對於一個雄主來說,這其實就是一種莫大的心理負擔。與之比較的「蜀漢」,前有關羽襄樊之敗,後又諸葛亮數次北伐,其結果都是毫無斬獲,還落得傷筋動骨,損失慘重;其實「孫權」又何嘗不想揮軍北上,這裡就看出了他的先見之明。
因此說,「孫權」之才絕不在其兄孫策之下,甚至超過了其父「孫堅」。說起「孫堅」也稱得上是三國前期的第一名將了;若說治國之能或許難比「孫權」,單論戰場徵殺,決不再「孫策」之下。孫堅據傳還是兵聖「孫武」的後代,或許隔代遺傳的原因,他自幼就對攻殺戰守表現出極高的天賦;《三國志》曾有這樣一段記載「年十七,與父共載船到錢塘,會海賊胡玉等從匏裡上掠取賈人財物,方於岸上分之,行旅皆往,船不敢進。堅謂父曰:『此賊可擊,請討之。』父曰:『非爾所圖也。』堅行操刀上岸,以手東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羅遮賊狀。賊望見,以為官兵捕之,即委財物散走。堅追,斬得一級以還;父大驚。」
這段文字並不是很生澀,大概意思都能看明白。值得注意的是,「孫堅」才十七歲,而且當時看到海盜的不止他一人「行旅皆往,船不敢進」;這說明很多人都知道海盜在此,但都不敢上前,唯有孫堅。第二,「孫堅」的勇敢並非代表著莽撞,而是以智取勝;對於一個十七歲的少年來說,勇猛尚可理解,臨陣不懼還能以智取勝,縱觀三國名士又有幾人可為?
但「孫堅」的實力可並非僅是如此。直到會稽郡發生叛亂時,「孫堅」自己招募了千人壯丁,配合所謂的「官軍」剿滅賊眾;這件事才正式將「孫堅」推上了漢末舞臺。之後黃巾蜂起,可以說「黃巾造反」是促使天下大亂,以及後續三國鼎立的導火線;這場大風暴中也趁勢崛起了諸多英雄人物,中原正是在此時開始了諸侯爭戰的時代。而在這場風暴中,「孫堅」也趁勢崛起,不過起步基礎太差,仍是自己招募的千餘人;或許正因這一點實在難於四世三公的「袁紹」相提並論,因此到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孫堅」顯得力量並不是很雄厚。
「孫堅」的實力雖並非諸侯中最出眾的,但論起打仗可比任何一方諸侯都要勇猛;甚至可以說「袁紹」是諸侯盟主,「孫堅」就是討伐董卓出力最多的一股力量。在「討伐董卓」的戰役中,孫堅幾乎沒得到其他諸侯的幫助,說是他在與西涼軍單挑也不為過;在戰役之初「孫堅」就立下首功,怒斬西涼名將「華雄」,之後又屢次擊敗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尤其是擊敗「呂布」,雖不是單打獨鬥,但能擊敗西涼軍的頂梁柱,這對董卓的潰敗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對於「孫堅」擊敗呂布在《後漢書》中也有詳細記載「孫堅收合散卒,進屯梁縣之陽人。卓遣將胡軫、呂布攻之。布與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堅追擊之,軫、布敗走。卓遣將李傕詣堅求和,堅拒絕不受,進軍大谷,距洛九十裡。卓自出與堅戰於諸陵墓間,卓敗走,卻屯黽池,聚兵於陝。堅進洛陽宣陽城門,更擊呂布,布復破走。」這裡寫的很清楚,十八路諸侯中,董卓真正的敵人只有「孫堅」一路;甚至董卓根本不理所謂的盟主「袁紹」,求和也是只針對「孫堅」。
由此足以證明,所謂的十八路諸侯,董卓對其他十七路都有恃無恐,唯有「孫堅」才是他真正懼怕之人;當然,這中間也包含了「天下第一」呂布的多少無奈。西涼軍其實也非無能之輩,嚴格的說「西涼軍」長期與胡羌外族徵戰,整體實力絕對稱得上漢末時代的一支「勁旅」;按常理來說,「孫堅」縱是如何勇猛無敵,但帳下兵勇的真正實力其實根本不能和「西涼兵」相提並論。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孫堅」兵卒真正實力一般,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屢勝「西涼兵」呢?這裡有兩個原因:其一自然是「董卓」無道,就是西涼兵再勇猛也不願為他而死,面對強硬對手能逃就逃;第二點還要歸功於「孫堅」的一身正氣。當初董卓派人求和之時,「孫堅」說了一段話「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
這段話看著就很提氣,好似孫堅恨不得將董卓生啖其肉一樣;這段話正好說明了他對漢室的忠誠,也反映出了他對董卓的無比憎恨。在此時期內,「孫堅」這段話正好代表了廣大漢室子民的心聲;既然為將者就如此「正義」,那麼手下士卒當然會以死效忠。再跟「西涼軍」比較,一進一退之下,勝負自然顯而易見;尤其是孫堅那句「死不瞑目」更是傳頌千年,成了表達正義的經典成語。
只可惜天妒英才,和其長子一樣,終被奸人暗算;但他所創的成語「死不瞑目」卻得以流傳千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