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企業打造成植髮界的海底撈,五年營收從3000萬增長到10個億

2021-01-14 華商韜略

不撈偏門也能把植髮生意做到100%年增長,他的故事告訴人們,做生意,把用戶當成什麼的初心,將決定企業走多遠。

文 / 華商韜略 方樂迪

#中國有2.5億人脫髮#,#每6人中有1人脫髮#。脫髮再度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引發媒體和網友的關注。

脫髮正在成為一種「國民病」,但這真不是販賣焦慮,而是實打實的問題。數據顯示,20年間,中國中青年男性脫髮率暴增10倍,中國脫髮人群已超2.5億。

是頭髮的事情,也不只是頭髮的事情。

倫敦大學人類學教授艾瑪·塔洛在其著作《糾纏:頭髮的隱秘生活》中寫道,「頭髮沒了,我們身上的某種氣質或許就會遭遇社會性死亡,大家可能會感到羞恥、尷尬、失去自信甚至過度自卑。」

【1】

「頭」等大事也是頭等費用。無論在過去還在今天,植髮都是一個不菲的個人投資——客單價很少有低於2萬的,十幾萬也是稀鬆平常。所以,植髮市場好不好要看客群的經濟實力。

中國的脫髮人群恰恰也是這個社會最有消費力和最敢消費的一群人。

數據顯示,植髮從年齡上看主要有兩個峰值:一個是23-25歲,這部分主要是大學剛畢業、先天性發量不足的人群;另一個是34-36歲,這部分主要是關注自身形象且收入穩定的人群。

讓這個令人尷尬的面子問題變成大生意。相關報告顯示,中國植髮行業增速最為迅猛,2016-2021年的年複合增長率30.3%,未來的潛在市場空間高達1000億。

植髮行業準入門檻和風險較低。在醫生較為短缺且成本高昂的情況下,不乏濫竽充數之事,或在術中「偷天換日」以護士替代醫生的事,甚至找些不具有醫療背景的人操作。

另一方面,植髮機構多採用傳統廣告方式獲客。相關報告顯示,植髮機構營銷費用中,搜索類廣告佔比60%。這類廣告投放意味著初期攬客成本較高,有些植髮機構為了急功近利,後期也只能靠巧立名目的收費宰客來平抑成本了。

一些植髮機構為了提高客單價,用各種所謂的新技術名詞,故意抬高消費者的理解門檻,從而讓消費者付出更多的金錢。它們還與一些機構在毛囊移植的數量上做文章,植4000個還是5000個,也是沒法數清楚的。

即便消費者不去植髮,也免不了被各種生發、護髮用品收割智商,甚至可能因服用何首烏等藥劑造成生命危險。

【2】

在這樣魚龍混雜的市場裡,卻有一家清流機構——雍禾植髮,創始人張玉靠著「不蒙人,不騙人,要實在」的規矩,從一個北京二環邊的三居室的陽臺起家,把雍禾植髮發展成一個覆蓋全國30多個大城市、服務面積總和佔行業面積60%的連鎖植髮機構。

因服務好、收費公平,雍禾植髮也被行業和消費者稱為植髮界的海底撈。過去五年裡,雍禾植髮一直保持著每年100%的營收增速,從3000萬增長到10個億。

雍禾植髮的崛起得益於兩個核心優勢,技術與服務。

雍禾植髮是第一個把美國FUE植髮技術引入中國的醫療機構。相較開刀取毛囊的FUT技術,FUE無需開刀、縫合,不僅大大減輕患者手術的痛苦,還能減少毛囊的浪費。

幫助張玉了解FUE的是一位赴美留學的雍禾植髮客戶。雖然此前素不相識,但張玉卻前後將幾十萬現金託付給這位客戶,利用各種關係渠道,從美國獲取了一批寶貴的FUE醫療器械和技術資料。

這些資金是張玉的全部身家,如果對方一走了之,雍禾植髮和張玉就什麼都沒了。張玉敢託付是因為敢信任,「發友願到雍禾來,就是選擇了相信我們,託付了身家性命。所以,我們更信任我們的發友。」

資料到手後,張玉為了讓醫生找感覺,自己剃了光頭親自做試驗對象。靠著做業務的狠勁兒和鑽研精神,雍禾植髮僅用半年就把FUE的技術搞清楚了。

此後,雍禾一直注重技術,把自己打造成了植髮業最有科技含量的企業。

2010年,雍禾發布《植髮技術的研發與技術服務》質量標準,成為國內唯一獲得ISO認證植髮技術;2011年,雍禾建立中國首家毛囊幹細胞實驗室,2017年率先引入全球最先進的ARTAS植髮機器人……每隔數年,雍禾植髮就會給自己的技術提升一個臺階。

靠這門技術,雍禾植髮從一幹小型植髮機構中異軍突起,成為行業翹楚。

技術讓雍禾植髮在市場裡站穩了腳跟,服務則讓其最終殺出混沌市場的重圍。

為了實現「透明醫療」,早前,雍禾植髮便做出「術前籤署五大協議保障」「術中全程直播」「術後全國聯保」等透明化舉措。

「五大保障協議」更是與部分同業反其道而行之:杜絕向患者推銷手術外的收費產品或服務,保證價格公開透明;保障患者預約金隨時能退還;保障約定的植髮醫師親自手術;保障術後毛囊成活率高於上一代同類技術;術後患者可到任何一家雍禾植髮分院複診諮詢。

這種不惜給自己找麻煩的商業模式,擊中行業亂象和患者痛點。患者的眼睛是雪亮的,雍禾植髮在行業成長期,終於迎來爆發性成長:手術量從2013年的上千臺,一舉增至2016年上萬臺,從行業老三站上行業第一。

「忽悠人也是一種本事,我們主要沒那個本事」,在張玉看來,只要真誠對待患者,就會贏得超乎尋常的市場回報。

從陋室到正規化的連鎖機構,從小買賣到營收10億的大生意,靠的是大道至簡,誠如張玉所言,「對員工好一點、對患者好一點,夠了」。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相關焦點

  • 是什麼支撐起了3000多億市值的海底撈?
    眾所周知2020年的餐飲行業不太好做,受到疫情的影響,大多數餐飲品牌都在虧錢,大品牌海底撈也不例外,2020年的財報也不好看,尤其是年中財報虧損較多,加上海底撈的加速擴張戰略,資金流出很多,那為什麼海底撈的市值仍然在3000億以上?原因是資本很看好。
  • 餐飲企業不受"資本待見" 海底撈IPO有望破尷尬
    也就是說,國內餐飲企業在A股和香港資本市場上市的公司僅有9家,從9家餐飲上市公司的市值來看,市值超百億元,僅有呷哺呷哺一家公司,而合興集團的市值不足10億元。另外,從營收規模來看,9家餐飲公司的規模均未超過百億元。而伴隨著海底撈提交IPO申請,則意味著未來的資本市場上,將擁有一家規模超過百億元的餐飲企業。
  • ...桌子到市值千億,上市後的海底撈能否杜絕「勾兌門」、「老鼠門」
    而就在4個月後,有媒體臥底海底撈發現,骨頭湯、飲料是勾兌而成的,「勾兌門」事件將海底撈推上風口浪尖,此時的張勇應該更希望將海底撈打造成一家上市公司。隨後,張勇決意引入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模式」,啟動分店裂變;2012年,取經歸來的張勇,又推動「計件工資制」,鼓勵多勞多得、提高員工收入。
  • 從被海底撈壓制到最強對手,靠1片毛肚改命的巴奴今獲近億投資
    2009年,杜中兵決定把公司總部從安陽遷往鄭州,當年,他立誓把巴奴做成「鄭州火鍋第一品牌」。打了3年,巴奴發現自己始終推不倒橫亙在前面的海底撈。為此,杜中兵特地跑去研究海底撈,並找出了兩者之間的差距,明白了海底撈以服務至上,而巴奴則一直提倡本色本味。最終,他決定要做「產品至上」。
  • 小米2018年營收1749億,雷軍可還記得10億賭約?
    67rEETC-電子工程專輯3月19日,小米集團公布2018全年財報,報告期內實現總營收174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6%,經調整利潤8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9.5%。67rEETC-電子工程專輯• 小米 IoT 平臺所連接的 IoT 設備(不含智慧型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達到 1.509 億臺;搭載小愛同學的智能設備超過 1 億臺,截至 2018 年底的活躍用戶為 3880 萬人。67rEETC-電子工程專輯• 小米網際網路業務的 2018 年收入為 160 億元,同比增長了 61.2%。
  • 老鼠爬上食品櫃,火鍋漏勺掏下水道 海底撈為什麼過不了食品安全關?
    新京報也對此事件做了評價:  海底撈的衛生問題並非個例,我國餐飲企業時常被曝光各種黑幕。  備受信任的海底撈都如此,其它不如海底撈的餐飲企業,內部問題一定也不會少。  過度追求利益,依賴宣傳、包裝等,而忽視最根本的衛生與食品質量,這樣的企業也不會走得太遠。  海底撈就是一面鏡子,應該從中吸取教訓,以此為鑑。
  • 五糧液:抓住大健康時機,保健酒營收劍指10億
    10月24日-25日,由中國保健酒聯盟發起的「健康行動品質同行——2017年全國主流媒體走進保健酒聯盟活動」第二階段首站即是到了五糧液公司。在這家品牌響噹噹的大型酒企,採風團一行充分感受到其做好做大保健酒的決心與戰略部署。
  • 200億美元市值縮減6成,明星網紅救不了微博,他終於要對粉絲下手
    拿營收數據與用戶月活來看,最近發布的財報顯示,微博2019年Q1營收3.992億美元,同比增長14.1%,低於此前市場預估的3.996億美元;月活用戶4.65億,同比增長約5400萬,環比增長300萬,只能算微漲。財報一經披露,盤前大跌逾10%。此番景象與微博在2012年—2014年的震蕩頗為相似,都發生在技術變革的交替之間。
  • 商業地產一周要聞:上海南翔印象城MEGA開業、海底撈、九毛九虧損
    引言:有人賺錢有人「哭」,LV上海恒隆店8月銷售約1.5億元,創中國單店月銷售最高記錄,品牌連鎖企業上半年業績大跌,餐飲企業全面虧損,百貨業績暴跌,唯獨超市逆勢增長。項目從立項到開業,僅僅用了60天。   整個「萬象大集」項目涵蓋5樓「大集」、外廣場「彩鑽天幕集」、以及項目東、北側「萬象風情街」三個空間構成,從頂層到外廣場再到外街,規劃出10000㎡市集空間,發揮聯動營銷作用,打造成福州最具「情懷」的大集市。
  • 中國市場成引擎:可口可樂二季度營收71.5億美元,最糟糕時期已過去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中國市場成引擎:可口可樂二季度營收71.5億美元,最糟糕時期已過去7月21日,可口可樂公司發布2020年第二季度財報,營收71.50億美元,同比下降28%;可口可樂表示營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海外渠道的壓力,這部分渠道約佔該公司營收的一半。
  • 營收、淨利雙增長 旺旺集團財務長詳解增長邏輯
    億元,同比增長10.7%,淨利潤達到19.5億元,同比增長20.9%。11月26日,旺旺集團執行董事兼財務長朱紀文在進一步解讀半年業績時介紹,在疫情之下,旺旺營收、淨利潤雙增長的表現,好於市場預期,並且也呈現出一些新的亮點。旺旺擁有米果類、乳飲料和休閒類三大業務板塊。2020財年上半年財報顯示,這三大品類都實現了營收增長,其中較為亮眼的是休閒類產品,同比增幅達到17.7%。
  • PC營收佔比近八成 聯想集團闖科創板要打什麼牌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PC營收佔比近八成 聯想集團闖科創板要打什麼牌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盧曉北京報導二次上市很熱,大公司們都趨之若鶩。但相對從美股到港股這個更多選擇,已經在港股上市26年的聯想集團選擇回到A股。
  • 財報前瞻|雲計算業務轉型緩慢,甲骨文(ORCL.US)Q3營收能否重拾增長
    該公司預計非公認會計準則營收將增長1%-3%。市場普遍預計其營收為97.7億美元,同比增長1.5%。公司預計非公認會計準則每股收益為0.96-0.98美元(不計入匯率影響為0.95-0.97美元)。Zacks預計其每股收益為0.96美元,同比增長10.3%。
  • 上半年營收淨利雙降:今世緣想衝擊白酒第一梯隊?先走出江蘇再說
    疫情下白酒行業呈現眾生相,區域白酒的生存環境尤其艱難,繼水井坊出現業績大幅下滑之後,國內另外一家知名區域白酒企業今世緣也在近日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業績報告,數據顯示其在上半年疫情的影響下,營收和淨利潤均出現了接近5%的下跌。當外界均為中低端白酒和區域白酒企業何去何從的問題捏一把汗時,今世緣卻顯得頗具野心,其更是拋出五年後業績翻兩番,衝擊白酒行業第一梯隊的目標。
  • 字節跳動估值已達1000億美元;華為:仍希望使用谷歌的所有服務...
    字節跳動估值已達1000億美元;華為:仍希望使用谷歌的所有服務;川普:美國死亡控制在10萬以內,我們就算做的不錯......這套系統每天清潔8萬個口罩,此前FDA授權每天消毒1萬個,但川普給該公司開了快速通道。
  • 日均納稅1億創造就業3000萬:阿里巴巴新年詳解新實體經濟
    阿里巴巴集團以及螞蟻金服集團2016年合計納稅238億元,帶動平臺納稅至少2000億元,創造了超過3000萬的就業機會。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表示:「不管未來世界經濟形勢多麼的波譎雲詭,還會遭遇多少的波折和困難,在這樣的時候更要堅持理想,承擔責任,創造出新的發展之路,也只有這樣,才更能體現一家企業的價值以及作為企業家的精神和擔當。」
  • 10月汽車出行大事件:PSA與FCA合併;特斯拉Q3營收同比減少8%
    特斯拉被曝正收購DeepScale,尋求打造真正無人駕駛汽車。滴滴自動駕駛或將於年底落地上海。以下為億歐汽車對10月份汽車出行領域大事件的梳理情況,供業內人士參考。如有任何問題,歡迎補充指正。現代汽車發布三季度財報,淨利潤增長超50%10月25日,現代汽車公布了Q3財報數據。數據顯示,現代汽車實現營業收入26.97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625億元),同比增長10.4%,營業利潤為3785億韓元,營業利潤率為1.4%,淨利潤為4600億韓元,同比增長50.5%。
  • 良品鋪子2020年上半年營收超36億 同比增長3.02%
    中報顯示,2020年1-6月,良品鋪子營業收入為36.10億元,同比增長3.02%,歸母淨利潤為1.61億元。對此,良品鋪子在業績公告中指出,受全國疫情影響,本期收入增長幅度較小,本期淨利潤下滑主要受一季度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下降的影響。疫情期間,公司線下門店收入影響較大,尤其公司在武漢地區門店較多,門店經營受疫情營銷較大。但公司在二季度盈利能力下滑已經趨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