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撈偏門也能把植髮生意做到100%年增長,他的故事告訴人們,做生意,把用戶當成什麼的初心,將決定企業走多遠。
文 / 華商韜略 方樂迪
#中國有2.5億人脫髮#,#每6人中有1人脫髮#。脫髮再度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引發媒體和網友的關注。
脫髮正在成為一種「國民病」,但這真不是販賣焦慮,而是實打實的問題。數據顯示,20年間,中國中青年男性脫髮率暴增10倍,中國脫髮人群已超2.5億。
是頭髮的事情,也不只是頭髮的事情。
倫敦大學人類學教授艾瑪·塔洛在其著作《糾纏:頭髮的隱秘生活》中寫道,「頭髮沒了,我們身上的某種氣質或許就會遭遇社會性死亡,大家可能會感到羞恥、尷尬、失去自信甚至過度自卑。」
【1】
「頭」等大事也是頭等費用。無論在過去還在今天,植髮都是一個不菲的個人投資——客單價很少有低於2萬的,十幾萬也是稀鬆平常。所以,植髮市場好不好要看客群的經濟實力。
中國的脫髮人群恰恰也是這個社會最有消費力和最敢消費的一群人。
數據顯示,植髮從年齡上看主要有兩個峰值:一個是23-25歲,這部分主要是大學剛畢業、先天性發量不足的人群;另一個是34-36歲,這部分主要是關注自身形象且收入穩定的人群。
讓這個令人尷尬的面子問題變成大生意。相關報告顯示,中國植髮行業增速最為迅猛,2016-2021年的年複合增長率30.3%,未來的潛在市場空間高達1000億。
植髮行業準入門檻和風險較低。在醫生較為短缺且成本高昂的情況下,不乏濫竽充數之事,或在術中「偷天換日」以護士替代醫生的事,甚至找些不具有醫療背景的人操作。
另一方面,植髮機構多採用傳統廣告方式獲客。相關報告顯示,植髮機構營銷費用中,搜索類廣告佔比60%。這類廣告投放意味著初期攬客成本較高,有些植髮機構為了急功近利,後期也只能靠巧立名目的收費宰客來平抑成本了。
一些植髮機構為了提高客單價,用各種所謂的新技術名詞,故意抬高消費者的理解門檻,從而讓消費者付出更多的金錢。它們還與一些機構在毛囊移植的數量上做文章,植4000個還是5000個,也是沒法數清楚的。
即便消費者不去植髮,也免不了被各種生發、護髮用品收割智商,甚至可能因服用何首烏等藥劑造成生命危險。
【2】
在這樣魚龍混雜的市場裡,卻有一家清流機構——雍禾植髮,創始人張玉靠著「不蒙人,不騙人,要實在」的規矩,從一個北京二環邊的三居室的陽臺起家,把雍禾植髮發展成一個覆蓋全國30多個大城市、服務面積總和佔行業面積60%的連鎖植髮機構。
因服務好、收費公平,雍禾植髮也被行業和消費者稱為植髮界的海底撈。過去五年裡,雍禾植髮一直保持著每年100%的營收增速,從3000萬增長到10個億。
雍禾植髮的崛起得益於兩個核心優勢,技術與服務。
雍禾植髮是第一個把美國FUE植髮技術引入中國的醫療機構。相較開刀取毛囊的FUT技術,FUE無需開刀、縫合,不僅大大減輕患者手術的痛苦,還能減少毛囊的浪費。
幫助張玉了解FUE的是一位赴美留學的雍禾植髮客戶。雖然此前素不相識,但張玉卻前後將幾十萬現金託付給這位客戶,利用各種關係渠道,從美國獲取了一批寶貴的FUE醫療器械和技術資料。
這些資金是張玉的全部身家,如果對方一走了之,雍禾植髮和張玉就什麼都沒了。張玉敢託付是因為敢信任,「發友願到雍禾來,就是選擇了相信我們,託付了身家性命。所以,我們更信任我們的發友。」
資料到手後,張玉為了讓醫生找感覺,自己剃了光頭親自做試驗對象。靠著做業務的狠勁兒和鑽研精神,雍禾植髮僅用半年就把FUE的技術搞清楚了。
此後,雍禾一直注重技術,把自己打造成了植髮業最有科技含量的企業。
2010年,雍禾發布《植髮技術的研發與技術服務》質量標準,成為國內唯一獲得ISO認證植髮技術;2011年,雍禾建立中國首家毛囊幹細胞實驗室,2017年率先引入全球最先進的ARTAS植髮機器人……每隔數年,雍禾植髮就會給自己的技術提升一個臺階。
靠這門技術,雍禾植髮從一幹小型植髮機構中異軍突起,成為行業翹楚。
技術讓雍禾植髮在市場裡站穩了腳跟,服務則讓其最終殺出混沌市場的重圍。
為了實現「透明醫療」,早前,雍禾植髮便做出「術前籤署五大協議保障」「術中全程直播」「術後全國聯保」等透明化舉措。
「五大保障協議」更是與部分同業反其道而行之:杜絕向患者推銷手術外的收費產品或服務,保證價格公開透明;保障患者預約金隨時能退還;保障約定的植髮醫師親自手術;保障術後毛囊成活率高於上一代同類技術;術後患者可到任何一家雍禾植髮分院複診諮詢。
這種不惜給自己找麻煩的商業模式,擊中行業亂象和患者痛點。患者的眼睛是雪亮的,雍禾植髮在行業成長期,終於迎來爆發性成長:手術量從2013年的上千臺,一舉增至2016年上萬臺,從行業老三站上行業第一。
「忽悠人也是一種本事,我們主要沒那個本事」,在張玉看來,只要真誠對待患者,就會贏得超乎尋常的市場回報。
從陋室到正規化的連鎖機構,從小買賣到營收10億的大生意,靠的是大道至簡,誠如張玉所言,「對員工好一點、對患者好一點,夠了」。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