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86歲老人66載日記 細心記錄生活變化(圖)

2021-01-09 央視網

     

    1948年老人發表文章表達對內戰的憤恨。

    從1941年7月起,劉競之老人就開始堅持每天寫日記,從國家大事到家庭瑣事,從工作學習到天象收成,幾乎覆蓋了生活的各個層面,600多冊、1000多萬字的日記,展現出半個多世紀以來社會發展的真實狀態。2007年5月和8月,記者兩次前往劉競之的家鄉採訪,聆聽老人講述世事百味,感悟老人的人格魅力。劉競之老人今年八十有六,1941年7月從合陽中學畢業後,即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從任教的第一天起,寫日記就成為他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堅持到現在。普通的農家院落,在劉競之老人和年過八旬的老伴張桂賢的精心操持下,花木鬱鬱蔥蔥,靜謐的院落一如兩位老人通達的心境。

    日記裡的經濟

    解放後,劉競之服從政府的安排,於1951年9月下旬到西安支援工業,在省農具廠(後稱陝西省農業機械製造廠)工作,在技工學校任教,還管過夥食。

    記者在老人的日記中看到,1951年10月31日,劉競之工資等級評為270斤小米(135個工資分),屬丙等科員最高數,甲等科員最低數,工資分單價2469元,棉衣120000元,總計453315元。1952年8月23日評級為20級(省級四等科員)。當年7、8、9三個月補發工資671925元,10月份工資為606050元(此時每袋麵粉79000元)。

    1952年底,劉競之帶妻兒到新建的農具廠,被安排住在丙等家屬房三排四號。1955年4月18日,領取上半個月工資35元4角,繼而又領下半個月工資35.4元,上下半月共領70.8元,以145個工資分計算。1956年評定工資級別,工資漲到82元。

    喜歡寫文章的劉競之1952年12月17日在《群眾日報》發表了《學習志願軍的偉大精神》,被評為乙等稿,「955個字,稿費25600元」。

    「低標準來了,糧食供應減了,大人三口,小孩二口,供糧135斤,日均4.4斤,自購小秤一桿,堅持先稱後吃:早晨一斤,中午2斤,晚上1.4斤,多加瓜菜,客飯收糧票。低標準的難關,我家平安渡過了。……養五個兒女不容易啊!12月1日,下班後接妻拉菜東齊寨,晚9點才到家。」

    在日記中,劉競之還算過一筆家庭開支明細帳:房子僅佔一間,日用食糧和東西缺乏。其實由38元、74元、82元,七口人要生活,哪有節餘?去年(1951年)9月至今年6月大宗開支:還妹妹80元,秋春季糧價30多元,買舊車子60元,兩次給父親20元,藥費30元,買煤30元,買瓦1000頁26元,給孩子買膠鞋三雙14元,書報費20元,改清、變會(註:均劉競之女兒)學雜費150元,孩子們買衣服50元,儲蓄費30元,工會會費80元,煙茶費40元,其他費10元……總支出638元,欠外債50元,共收入工資720元,出入相抵外餘32元[永田(註:劉競之侄)、穎學(註:劉競之小兒子)和我夥食未計]如此計算,根本不可能餘錢。

    1964年8月,因為年邁有病的老父和嶽母都在合陽,劉競之決定回老家侍奉老人。

    從西安回到合陽老家後,劉競之仍在教育系統工作,到和家莊中心小學當校長。1973年元月13日「關於我家勞動分配,據已經升到8年級的小女小青說,勞動日830個,日值0.45元,應為373元左右,除糧油折價外尚餘百元左右,全家人高興!1964年回鄉至今10年總是欠隊戶,年年缺糧吃,由於全家人的辛勤勞動而今年變為餘戶!先不說經濟收入,政治上是個『大躍進』。特別是我妻張桂賢餵牲口半年就有200個勞動日,值得稱讚啊!」

    1979年12月,劉競之的退休費只發69.33元,即按80%發。1980年2月2日,劉競之離校,良石村幹群歡送到家,「我給教師都留了紀念詩」。

    支援工業到西安後,一家人免不了要回家探望親人,來往交通的麻煩讓劉競之記憶深刻。

    2007年8月15日,劉競之告訴記者:「過去從合陽到西安,真是費周折,交通很不便利。」

    1956年2月15日(農曆正月初四)「官印(註:劉競之鄉親)套車送兒媳婦……去鹹陽,我和穎彰(註:劉競之大兒子)坐車,車行12個小時才到大荔,即買汽車票三張,每張1.66元。為父買『正痛片』託官印捎回去。10點到渭南,10點40分上火車,12時半到西安,下三點搭火車,三點半到三橋。真艱難曲折啊!」劉競之說,他把這個記下來,就是想讓後輩人知道,過去的交通多麼不便利,而今天的社會發展又是多麼讓人高興。

    日寇轟炸課堂挪到山溝裡

    在劉競之老人的記憶中,到党家窪去教書時,村裡派了一位老者,牽著一匹騾子去接他。1942年到百裡坊任教時,報酬是現金600元,小麥一石(折400元),即全年薪酬1000元。

    1948年1月18日(農曆臘八)應聘秦城,年薪小麥七石(每石275斤)。「物價暴漲生活難,寧掙麥子不掙錢!1948仍留此,仰侍俯蓄難上難!」

    1941年7月22日「從合陽中學30級畢業後,家庭再也無力供我升學了,故找教育局,經局長梁芝生介紹給督學黨紀三(兼党家窪小學校長),到該党家窪村任教。該村僅有20~30戶人家,開學僅有三個學生,動員督促後,學齡兒童共有16名,編為四個年級,每級四個學生,該村比較富裕,人情也好,我下定決心,教好這16個學生,師生17人,共同勞動清掃校園,自製教具,一起活動與遊戲……那時正是抗日戰爭如火如荼之際,日寇不停轟炸我合陽等沿河各縣,宣傳抗日熱潮高漲,我校9月24日在縣『求知樓』捐款公演《消滅漢奸》小劇,受到各界稱讚……」

    1941年8月25日星期一陰清晨黎明之際,忽聞城內警鐘「鐺鐺鐺」不止地響著,上午過了幾次飛機,不知敵人又往哪裡轟炸了,無辜的人們,慘死,受這種奇怪的殺戮,真無人道。今午作了一篇散文詩歌。(題目《可愛的秋天來了》)

    1941年10月25日秋季會考,我領黨雪花等七名學生到南伍冢應考,路經孟家莊見敵機一架,在縣城投彈二枚,隨後又一架投彈十幾枚,萬惡的日本鬼子……次日方知,炸了屈家巷,傷四五人,死一條驢……

    1941年10月26日,繞道回家,行程中,見到日寇飛機遍撒「誘降」傳單,閱之氣憤!到家見妻有病,兒缺奶。多次延醫治療,病輕後我返校,豈料學校已被(國民黨軍隊)預備役第三師佔用,遂又回家,直到11月16日複課。

    1941年12月8日日寇飛機又在縣城上空投炸彈(此前已經多次了)雖死傷不大,但人心慌慌,中學學生不得不又到荒溝上課!

    發表文章譴責倒行逆施

    1947年5月7日物價暴漲驚人

    「鈔票幣值低,物價漲如飛,一石麥子四十萬,家家糧倉虛!一斤棉花價上萬,窮人難穿衣。嗟哉啥世道?光利富家兒。」

    國民黨軍隊在合陽的倒行逆施,讓劉競之忍無可忍。他將耳聞目睹的情況寫成了一篇文章,寄往有過往來的陝西著名報人李敷仁,文章很快於1948年發表在《群眾》第十六期上,題目叫做《胡匪在合陽暴行》:

    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全國的親同胞細聽一番:我家住陝西省合陽小縣,劉競之是名姓教學數年。教學生守本分閒事不管,抱不平作此歌為民伸冤。自從那蔣介石發動內戰,無數的老百姓叫苦連天。解放軍二月間解放合縣,全縣的老百姓人人喜歡。解放軍軍紀好待人和善,不擾民不拉差官兵一般。為百姓辦好事人民高興,男和女老與幼一律平安。實指望新民主從此實現,誰料想蔣胡匪又來侵犯。捉雞鴨殺豬羊到處亂竄,又開箱又倒櫃搶奪衣衫。徵車差徵糧草一時難緩,為抓兵把良民鞭打繩拴。似這等害民事難數難算,提起那強姦事氣炸心肝!……渠西村點瓜人名叫老範,黑夜裡被匪軍打死田間。乳羅山西峰上賊紮營盤,對百姓對村莊亂發炮彈……

    劉競之對記者講:「我是1948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動身到韓城找解放軍的,這個時間記得清,是因為當時村裡過農曆九月十三日的古會,當時國民黨的部隊進村了,我寫了這個文章,為防止被敵人抓住,我就趕緊離開了學校。」到韓城後,劉競之參加學習組,「學習了毛主席寫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使我認識了革命;東北的解放和解放軍的節節勝利,鼓舞了我,促使我革命決心更大!解放軍打退胡匪在合陽的駐軍後,我在當年的11月底回到學校」。

    在此期間,劉競之在韓城街道的黑板報上看到了自己的文章。但看到報紙,則是在30多年之後。1981年在地名普查中,「馬友直(註:劉競之朋友)同志贈我此周刊兩份,才見到了自己的作品,心裡高興!」

    如今,這兩份發黃的報紙,被劉競之珍藏在身邊。

    「家庭會」與伉儷情

    在劉競之的日記中,老人多次提到他們的家庭會。

    比如1956年6月7日(農曆四月二十九日)開的第二季度的「家庭會」:比較順當!桂賢功勞大;個人比較努力!大女學習有進步、大兒子步子慢了,改清識字太少?穎學6個月體重17市斤。我的工作成效不大,但盡心而為之!安排要做的事:1.各人抓學習,爭先進!桂賢要識500字,學會縫紉剪裁,學會簡單的筆算和珠算加減法。穎彰完小畢業,爭取考入初中,特別要品德高尚,身體健壯。宜清爭取不留級。改清在學習識字,我負責教會。2.經濟上較困難,要儘量節約!桂賢爭取做點縫洗工作,穎彰記帳,年底結算。3.每周工作學習做一次測評;每月10日前開一次家庭會。父母對子女要愛護、勤教誨、不責斥;子女要聽教誨!大愛小,小敬大,對人有禮貌。4.注意衛生,爭取不生大病,爭當衛生模範。

    1970年2月10日「家庭會」:以毛主席語錄統帥家庭會,提出各人的優缺點。改清近來勞動好,學學(註:即穎學)放羊勤,銀華(註:劉競之兒媳)自結婚到現在三四年表現好,小青聽話。穎彰在外工作好;唯她媽吃苦大。鼓勵孩子們尊敬爺爺,團結互助,共渡難關!全家人到齊,會開得好,我心高興!我勸穎彰少調動工作!唯父病不愈,令我憂心忡忡!

    劉競之常年在學校教書,家裡的事都交給老伴張桂賢操持。從1940年兩人結婚到現在,兩位老人已經相扶相伴走過了67個春秋。在劉競之的日記中,很多篇章都寫到他對老伴的感激與深深的愛。

    1941年10月21日,收到家信,我妻桂賢農曆八月六日生男孩,母子平安,我頓感病輕三分,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祖父自然更高興!

    1975年7月16日「我妻張桂賢為女兒送饃後去肖家城看望母親。我發現她近來身體十分瘦弱,給她煮了兩個雞蛋以補身子!她已50多歲了,一貫辛勤勞動,勤儉持家,家庭全靠她操持,一定要設法保護她的身體健康!我鼓起勁來,騎自行車把她送到肖家城。」

    2005年2月27日(農曆正月十九)《祝老伴張桂賢「八一」大壽》桂賢勞動終生,撫兒育女有功,缺衣少食她忍受,從不為物去爭!推磨吊水買菜,拉車下地收種,蓋房、還當飼養員,功績哪能算清!

    日記仍在繼續

    儘管已是離休多年的耄耋老人,但劉競之的生活依然充實。關心別人和社會,是他生活和日記的主題。

    1984年7月6日我村通電了!

    1997年6月30日晚在電視上看「香港回歸」情景,令人思緒萬千……今日回歸祖國,百年恥辱雪矣!

    1999年7月18日在村小學學生中開展「暑假日行一善」活動。

    2006年5月11日(星期四中雨晚室內15℃,室外9℃):我的病情有了較大的減輕,今天下午大癢了幾個小時,晚上精神較好!中雨下了一整天,真是農民之福,人民之喜!自2月27日下中雪(多被風吹至低洼處),迄今七十多天乾旱,豌豆旱壞,小麥長不起來,且人民發生疾病。估計此雨有半市尺墒情,小麥顆粒可以飽滿,產量也不會低,真是一場好雨。

    從1982年開始至今,劉競之老人還在自家大門外辦起了黑板報,風雨無阻,如今已經辦了500多期。因國家提倡建設「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故從2004年第5期(總456期)開始,老人把「雙文明」改為「三文明」板報。2006年3月半以後叫短平快板報,《十屆人大二次會議3月4日下午在京閉幕》《十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草案解讀》,《十件應該花時間去做的事》中提到「花時間思考———這是智慧的根源;花時間工作———這是成功的途徑;花時間助人———這是快樂的源泉」……《百歲老人談養生》《治抽筋的簡易方法》《好媳婦習引雪》《不孝的歪理》《蛋雞飼養多久最合算》等,內容涉及國家的大政方針,也有老人養生、家庭教育、歷史故事等等,成為村裡一道亮麗的風景。

    「欲做好工作非刻苦學習不可」

    如今,600多冊日記,被老人珍藏在一個約1米長、0.8米寬、0.6米高的寫有「競之日記」的大木箱裡。早年,寫日記所用的是用毛邊紙錐訂成冊的的本子,32K大小,全部用毛筆寫就,現在則用小學生寫字的筆記本,筆則換成了鋼筆或油筆,日記厚者約1cm,薄的也有60多頁。

    劉競之在他《競之日記選錄(1941-2007)序》中說,當我步入社會之始,任教於党家窪時,頗感學歷低,文化知識底子薄,教書育人,應付社會要求……諸多困難?悟出欲做好工作,非刻苦學習不可。怎樣學呢?那時的小學校設備差,連圖書也沒有,除熟讀背誦一些自己認為有益的古典文章之外,就只有練字作文,因而選擇了寫「日記」,因為日記既可以練字,又可以敘事,更能監督自己的言行。效法孔子的「學而不厭」,體驗曾子的「三省」!……每天晚上寫日記的時候,自己當天做了哪些有益的事,就順利地寫進去;當天工作中有哪些缺點和失誤甚至於錯誤時就比較難下筆了,但自己一想,日記就得記實事,就決心寫下來,作為教訓以警以後。久而久之,自己的言行就更謹慎了,自己的行止就越來越端正了,知識和能力越來越增長了,越來越難離開它了,它就成了我終生伴侶。歲月雖短,記性難長,多年的往事當回憶不起時,翻翻日記就查出來了。

    在2007年8月14日的日記中,老人寫道:

    人生的價值,不是由人所處的地位和從事的職業決定的,而是由人對社會的奉獻決定的。只要盡責社會,有益他人,無論幹哪一行,都可以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劉競之老人的日記,所記皆為老人感同身受的事情,從字裡行間,記者深深感受到老人豐富的內心世界。日記所述者巨,記者所翻看的部分,僅可窺整個日記之一斑(記者採訪期間,用3小時瀏覽了其中兩本日記,要讀完全部600餘本日記,非數月不可)。但沉浸其間的歷史資料,仍為我們較為清晰地展示出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遷,值得方家整理研究。

    (在引用劉競之日記時,為便於讀者閱讀,記者對其中個別提法、標點符號進行了修改,特此註明)文/圖記者雷縣鴻

責編:霍筠霞

相關焦點

  • 78歲老人寫日記60載 點滴記錄生活變化
    任梅女老人的日記本「又到歲尾年初,防護新冠疫情出門要戴口罩,儘量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流動。」「又過年呀,孩子們快回來了!」每天,家住託克託縣新營子鎮乃同村78歲的任梅女老人都會在日記本上記錄著當天發生的事或新聞,這一習慣一直堅持了60年。
  • 壽光籍開國大校,寫自傳體日記記錄戎馬倥傯一生
    日前,壽光籍開國大校孫寅東自傳體日記《孫寅東日記》出版,分上下兩冊,共計75萬餘字,全書按照時間順序,詳細記錄了孫寅東老人輝煌傳奇的一生。孫寅東,1911年生,壽光市孫家集街道前王村人,畢業於益都師範。
  • 拿起鋤頭挖地,放下鐮刀寫詩 四川西充有個「農民詩社」,年齡最大86歲
    深秋時節,銀杏飛舞,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站在自家院壩前,面對眼前的鄉村秋景,不禁吟誦出句句詩詞...... 這位老人便是西充縣首個「農民詩社」創始人陳勞生,今年82歲的陳勞生與詩結緣60餘載。2017年以來,他帶領詩社成員行走在西充廣袤田野,在泥土中尋找詩意,在稻香中醞釀靈感,使土地不僅產糧食,更產詩詞,他以發展鄉村詩詞文化為己任,為鄉村文化振興貢獻力量。
  • 印度老人剪掉66年的指甲,捐給博物館,不料手指卻發生了新變化
    但是有一位來自印度的老人,卻是一個反例。印度有一位名為奇拉爾的老人,一隻手的指甲長度加起來已經超過了9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指甲,同時也創造了金氏世界紀錄。據悉,這位老人今年82歲了,從14歲就開始留起了指甲,至今已經有66年,最長的指甲是拇指,長達可達2米,而中指的長度也足足有1.86米,無名指1.81米,小指1.79米,最短的食指也長達1.64米。
  • 86歲老人包香燭錢紙 90後小夥三餐都加飯菜
    86歲老人儲壽生在包封上寫上已故親人的名字,數十個包封一寫就是一下午,對他來說,這是一 件特別莊重、有儀式感的事情。 放河燈思念故人。資料圖片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節日中元節。古人以正月十五為天官生日,故定為上元節(即元宵),七月十五為地官生日,故定為中元節,以十月十五為水官生日,故定為下元節。
  • 英文日記一寫就是20年 永康這位九旬老人太酷了!
    酈德火老人常去永康香樟公園晨練的市民總會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精神抖擻地在快走。鍛鍊完畢,老人便坐在亭子裡,不慌不忙地拿出筆開始用英語寫日記。老人叫酈德火,看外表,誰都猜不到他已經90歲。「I wake up at 3:05,It was my habit.」(今天我3:05起床,習慣。)這是老酈某日的英文日記開頭。他37年前開始學英語,20年前開始用英語寫日記,至今已經累積了33本日記本。
  • 諸暨73歲老人記錄50年來的天氣 共保存56本日曆本
    提示信息諸暨市安華鎮蔡家畈村有位氣象愛好者,他記錄了50年的天氣,18250天從不間斷,如今家裡保存了56本日曆本。這位老人叫何元烈,今年73歲。1968年10月,他到安華鎮上的新華書店花7分錢買了一本日曆本,開始記錄。剛開始,何元烈記得比較簡單,早上起床的時候留意一下天氣,晚上回憶當天的天氣狀況,然後簡單地在日曆本上寫下「晴」「大雨」或是「大霧」等。後來,他覺得日曆本上只寫三四個字太少了,那就順便寫點日記,記一下當天發生的事情。光靠肉眼觀察不夠,何元烈還會收聽廣播的氣象播報,來證實自己觀察得準不準。
  • 86米巨龍飛過西安丹鳳門 百餘名風箏愛好者齊聚大明宮國家遺址...
    86米長的巨龍、直徑26米的滾地龍、26米長的三葉蟲……11月28日上午,西安百餘名風箏愛好者,齊聚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力「箏」上遊,共放飛各種風箏150餘件,鍛鍊身體,交流技術,享受風箏運動帶來的快樂。
  • 瀋陽一保姆多次毆打86歲腦萎縮老人 事前知道家裡有監控
    遼寧瀋陽一保姆近日被曝毆打老人。8月11日晚,瀋陽市公安局官微發通報稱,崔某某多次毆打老人,因涉嫌虐待被看護人罪已被刑拘。老人女兒稱,86歲母親2015年患腦萎縮,2017年9月始,保姆崔某某負責照顧母親。
  • 花甲老人用自製信封記錄生活
    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發展,電腦、手機的普及早已改變了從前的「慢生活」,對年輕人來說,郵件、郵票是停留在那個年代的一個記憶。不過,新興街道秀運社區的徐嘯老人卻把收集郵票和製作信封變成了自己的愛好,甚至把這些琢磨成了藝術。用他的話說,自製信封用來記錄生活,也可以保留信封裡的人情味。  徐嘯本名徐小毛,今年67歲,「徐嘯」是他的筆名,但因為用的時間長了,大家就都記住了他的筆名。
  • 這位58歲的鄉村攝影師,用鏡頭記錄家鄉變化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現在人人都是攝影師隨時隨地,掏出手機一張漂亮的照片就拍好了愛美的姑娘們還可以用各種軟體進行修飾人人都成了「大明星」而在58歲鄉村攝影師周明的鏡頭裡記錄的都是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老房變新房,公園、學校一應俱全鄉間處處新風景,人人都在「奔小康」西湖街道禮河老街佳麗影樓,周明在工作間隙習慣性地抬眼望了望對面,一臉憧憬:「新年要在新房子過咯!」
  • 66歲老人買保險被忽悠!業務員說我收益翻倍,又祝我長命百歲?
    代理人只能把目標轉向老人,甚至那些高知老人都難逃圈套。今天我們就通過「66歲老人被推銷購買20年返本理財保險」這個案例,來向大家分享一下年金險的坑。一、案例詳情今年66歲的馮伯,退休前是在法院工作的告知分子。最近,他向記者曝光了兩年前的一個糟心事。
  • 86歲老人做500次透析,84歲老伴口琴相伴
    吹口琴的奶奶叫童隆堡,今年84歲,躺在病床上的是她86歲的老伴楊德友。三年前,楊爺爺查出尿毒症,三年裡,童奶奶陪他做了近500次透析。每次,童奶奶都會吹起口琴,幫助老伴放鬆心情、緩解痛苦,兩位老人之間的愛情感動了很多人。
  • 86歲老人遞交入黨申請書:入黨是我追求了數十年的夢
    「入黨是我追求了數十年的夢」 86歲老人遞交入黨申請書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于振宇 通訊員 丁楊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入黨是我追求了數十年的夢。雖然老了,但我依然希望成為一名黨員。」
  • 《喜喪》:去敬老院前夜,86歲老人吞老鼠藥自殺,葬禮上大跳豔舞
    在中國民間,有這樣一種習俗,子孫滿堂的老人年滿八九十歲後自然死亡,可以稱之為喜喪,子孫後代們請團隊搭臺子,跳舞唱歌,喪事喜辦。  今天推薦的這部影片,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喜喪》
  • 蘭州西固區六旬老人周新平?連環畫記錄最美逆行者
    六旬老人周新平——連環畫記錄最美逆行者臨危受命的白衣天使,使命必達的軍隊戰士,駐守一線及時報導的記者……一張張鮮活的抗「疫」面孔通過蘭州市西固區一名普通退休職工的畫筆記錄了下來。每天創作不輟 連環畫順利完成「這個特殊的春節,作為一個繪畫者,我應該用我的畫筆記錄下來。」周新平告訴記者,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自己一直想為防疫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月初二開始,周新平每天要畫七八個小時,兩三天才能完成一幅畫。戰疫的重要時間節點也體現在畫中,截至4月初,連環畫已完成,但精益求精的周新平還在不斷地修改。
  • 61歲司機撞死86歲老人 逃逸後因焦慮突發腦梗住了院
    61歲司機撞上86歲騎行老人後逃逸,雖然事發後司機駕車返回現場,但因怕被現場民警發現未敢靠近現場一步,卻因焦慮而引發腦梗住院,最終被民警找到。  11月24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北京審判信息網獲悉,被撞老人身亡,司機韓某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北京豐臺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
  • 瀏陽市小河鄉:106篇日記和「特殊」微網格的106個日夜
    ,引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斷提高防護意識……」這是瀏陽市小河鄉田心村清溪黨支部委員、小河敬老院護理員唐潤華在日記中對自己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總結,也是敬老院這個「特殊」微網格的真實寫照。2018年創辦特護區後,她主動挑起重擔,專門照護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為他們的晚年生活提供細心周到的服務。她無私奉獻的精神受到了廣大黨員群眾和黨組織的肯定,多次被評為小河鄉優秀共產黨員,並於2019年6月被評為瀏陽市優秀共產黨員,她的先進事跡也被作為「初心故事」向全鄉黨員分享學習。「入黨19年來,我時刻銘記共產黨員的身份,不斷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生活中給老人們帶來歡樂,這是我對初心的理解和堅持。」
  • 86歲老兵回憶崢嶸歲月講述抗美援朝故事
    86歲老兵回憶崢嶸歲月講述抗美援朝故事 2020-11-09 11: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位66歲老人的忠告:愛做這三件事,晚年會讓家庭也被牽累
    都說年輕的時候受點坎坷和挫折,那是人生的財富;如果在年老之後,仍然過著磕磕絆絆、坑坑窪窪的生活,那麼人生可能就無望了。這也就更加提醒我們,一定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好準備。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要做,不要讓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了一輩子,因為晚年的錯誤行徑而讓一切都毀於一旦。在外人看來,杜先生是一個生活得特別幸福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