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怨恨過父母嗎?#在騰訊新聞引發熱議,2.8萬騰訊網友參與討論,投票超過5000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中,父母至於子女,不容置疑。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有時候也是傷害我們最深的人。
以下精選網友評論,每一條都是一部童年血淚史,他們怨恨父母嗎?
騰訊網友:我父親進過監獄,沒什麼文化。母親也文化程度不高,雖然很善良,但是好吃懶做。我父親這個人很殘忍,我3歲的時候,當著我的面,把家裡養了2年的狼狗勒死了,就為了吃肉。那隻狗每天接我從幼兒園回家,還會自己過馬路,走上4公裡去我姥爺家接我。我8歲的時候,父親癌症去世了。世界上少了一個惡人。我母親下崗了,因為讀書少,人又懶,一直靠賣家裡的東西生活。最後家裡幾間屋子都賣光了。我的童年就是貧窮和困苦。19歲的時候,我就開始工作,我從小愛讀書,立志不要像我的父母一樣,無論窮富,一定要講信用、愛他人、努力工作,只有力量大,才能幫助像我一樣的人。現在我32歲了,有兩家公司,生活還算過得去。
木府格格:小時候應該有十多歲樣子,脖子上長一個淋巴結,腫了,我媽迷信,不帶我去醫院,其實到醫院打兩針就好了的,結果帶著我去一個幹姥姥家給我治病,說我的病是歪病,幹姥姥是香頭,後來耽誤治療,腫大化膿了,以至於我接近一兩年時間脖子都是爛的,天天流膿血,我媽就撕一小塊報紙給我貼上,上面有字,同村的人就問我「你媽又給你燒香拜佛,貼的字是不是你媽求來的」,我無言以對。好了以後留下十公分的疤,一直都很自卑,現在都不敢把頭髮紮起來。我就是我家裡媽媽迷信的受害者。夜裡不睡覺,把房間窗子捂的嚴嚴實實,怕別人聽見我家請了幹姥姥來,說是佛祖符她身上說話了,然後燒香燒的滿屋子都是煙,燻得眼睛害眼病差一點瞎了,感覺自己能活著長大都是奇蹟。
無説:恨親生父母,也恨養父養母。家裡超生,一生下來就被奶奶抱回養母家裡,養母不能生育,養父年輕的時候嗜賭成性,兩個人天天打架吵架,媽媽也是把脾氣都發到我身上,造成我的性格從小極度自卑,到現在也不是很能和別人和群,陰影太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真的很重要……生孩子容易,養真的是應該慎重,不能給娃榮華富貴吧,但起碼別害了孩子啊。
人生沒有回頭路:有過,中國是一個重男輕女比較重的國家,自從家裡有了弟弟以後,父母都不怎麼管我都是我自己管自己,使我從小就養成了獨立,我很羨慕弟弟,但我不嫉妒,我恨過父母沒有在乎我,但我沒有表現出來。我堅信父母還是愛我的。
★馬啃菠蘿:怨恨!就是三天兩頭吵架打架,反覆折磨我幼小的心靈。我十三歲跟著奶奶表哥表弟去旅遊,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後,回家發現母親已回娘家,再也勸不回來,傷心了一陣,後來豁然開朗,他們就不應該在一起,分開才是我們一家三口的解脫。然後我學習成績在第一的情況下突飛猛進,第二就離我很更遠了。我這樣年年三好生,期期拿第一的兒子,沒有成為父母共同愛護的孩子。如今,在二線有房有車,體面工作,父母也不願來幫我,他們各自找老伴,各自過自己嚮往的生活,但是,現在我不怨恨了,把怨恨放心上,是繼續懲罰自己。我怨恨的是,父母沒有給我正常孩子的童年,現在我非常呵護我的家庭!
米洣:我有兩個姐姐,一個弟弟,三個哥哥。別人要問我,我就會這麼介紹我自己的家庭。作為很傳統的家庭,父母有了三個女兒後,就更想要個兒子。所以出生第二天的我被送到了鄉下的外婆和舅媽家。後來,舅媽舅舅就是我爸爸媽媽,親身的父母成了我姑姑姑丈。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身世,養父母也不故意隱瞞。 姑姑姑丈就是親生父母得家庭經濟比較好,初中後就被接回去讀書。但初中,高中六年,雖然回到家親生父母身邊,但一直有疏離感,甚至寄人籬下的感覺。六年的時間過的很不痛快,小學鄉下長大的很開朗的也變得也不愛講話了。就這樣很疏離地上完初高中,直到考上大學。 大學一畢業就和男友結婚,去了另一個城市。結婚後第五年,姐姐要我改口不要叫姑姑姑丈了。我一直在嘗試改口叫爸爸媽媽,但每次叫出口,自己都很彆扭。我心裡承認,我更愛著自己的養父母。 不怪更不會怨恨姑姑姑丈,那個年代,那是他們的心願。只是這樣的童年經歷,讓我一度不是很懂地如何撒嬌,也不懂地如何和自己的孩子親密。有時候聽著姑姑姑丈和我們四姐弟回憶小時候的事情,但我卻一臉茫然,因為我不曾參與其中,也是倍感遺憾,也有些尷尬。
黃小營:這一路走來,說實話,曾經有怨恨過父母,我那麼小的時候,如果他們不離婚,也許我就不會經歷,和承受這麼多的事情,隨著自己一天天長大,慢慢的沒有怨恨了,反而很感激他們,如果我跟別人的孩子一樣,從小就有父母的溺愛,也許我就不會這麼快懂事,也不會有今天的成績,所以……很慶幸在單親家庭的環境裡長大,比別人更早的經歷了那麼多的事兒,也很感謝這些年的經歷,讓我變得更成熟。
騰訊網友:記得我讀初中的時候,我媽因為開學報名的事當著我們班很多人打我罵我,用在我身上的難聽話這輩子都忘不了,基本上是一路罵我回家,那時候我恨過,非常非常的恨,想過死,我不明白為什麼親生的母親要如此詆毀自己的女兒,那一次之後我輟學出門打工了,因為那件事我有五年沒有回家。
布丁:不怨恨父母。是真的。記憶力就沒有爸爸的樣子。父母感情的問題,所以分開。我跟著媽媽改嫁。繼父對我很一般,和對弟弟差遠了。但是我已經很感恩沒有虐待我。我只想見到我的親生爸爸。問一句:爸爸,我很好,你還好麼?有沒有想過我?就夠了。唯一有的照片就是爸媽的結婚照。只有p圖能p一張全家福。我很知足我有個俊男美女的父母。不怨恨爸媽。感恩他們給予我生命。
寫在最後:重新定義原諒,別讓原生家庭之傷傳給下一代
坊間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要讀懂這本經,可以從近代婚姻家庭治療理論中常用的「原生家庭」角度出發。原生家庭指,生活在父母家中,子女未組建新的家庭。在原生家庭中,父母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子女。如若父母情感不成熟或人格缺陷,子女的童年也將陷入原生家庭之傷的陰影中。
當子女長大成熟,可以獨立認識這個世界時,他們往往陷入一種困境——如何面對自己的父母,要不要原諒自己的父母?
原諒並非和解,原諒並非認同,原諒並非縱容。
在心理學上,原諒指的是當我們在生活中無法獲得想要的東西時,我們不再執著於得不到的苦澀感受,而是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現實,接納生活。
在一項實證研究中,心理學家們也發現了原諒對於癒合創傷的關鍵性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心理學教授弗雷德·拉斯金博士在史丹福大學開展的「原諒計劃」。在十年間,拉斯金博士和他的學生們向戰爭中失去子女的父母、遭受童年性虐待或者肢體虐待的受害者、在職場上遭遇過危機的金融人士等一萬多人提供了「原諒訓練」。結果,他們驚喜地發現,原諒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應對各種各樣的心理痛苦體驗,大部分被研究者表示,原諒既讓他們能夠勇敢直面所遭受的創傷,又不會讓他們感到被困在了「受害者」狀態中,原諒給了他們走出陰霾、開啟新生的希望。
原生家庭並非偶然,若不能正確的認識過去,放不下心中的怨恨與束縛,怎能保證自己的下一代不會遭遇原生家庭之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