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乾》卦《九三》爻辭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說的是君子終日不懈,自強不息,即使到了晚上也抱有警惕之心,不敢鬆懈。這樣,即便遭遇險情,也可安然無恙。
因此,其《象》辭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釋為:「天行健,此謂天之自然現象。君子以自強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強勉力,不有止息。」天道的本質特徵是健,健是運行不息的意思——四時交替,晝夜更迭,歲歲年年,無休無止。君子應效法天道之健,自立自強,奮發進取。
《恆》卦卦辭曰:「恆,亨。無咎。」恆,久也。像自然的恆常不變,人的壯心也迄無止息。亨,意為亨通順利,沒有災患。這裡強調的是守恆道,樹恆心。
《彖》辭曰:「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利有攸往,說的是利於出行,有所作為。
《周易》卦爻中對於自強不息精神有精闢的闡述。《乾》卦以龍為喻,或隱或顯,或潛或躍,或升或飛,表現剛健有為、富有生命力的積極奮發狀態。
著名學者曹礎基就此作如下解讀:《周易》對中華民族、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可以說,《周易》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周易·象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象徵天(即自然)的運行,為健(通乾,帛書作鍵)卦,君子效法它,自我發憤圖強,永不停息。
《乾》卦中寫了龍在不同階段的形象:潛伏——開始出頭——兢兢業業、小心謹慎——躍躍欲試、大顯身手——飛黃騰達——適可而止。
早在一百多年前,梁啓超就曾在清華大學以「自強不息」為中心話題發表演說。他說:「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曝十寒之弊。且學者立志,尤須堅韌強毅,雖遇顛沛流離,不屈不撓;若或見利而進,知難而退,非大有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於世,猶舟之航海,順風逆風,因時而異。如必風順而後揚帆,登岸無日矣。」
這種自強不息精神,展現出一種剛健之美。《周易》崇尚剛健,在《乾》《震》《豫》《大壯》《大畜》諸卦中都體現了這種以剛健為主導的審美取向。
《大畜》卦《彖》曰:「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高亨先生作注,曰:「天之道剛健,山之性厚實,天光山色,相映成輝,日日有新氣象。」
《乾卦·文言》曰:「剛健中正,純粹精也。」看得出來,在《周易》中是把剛健與篤實、中正、純粹這些可貴的素質聯繫在一起的,弘揚了厚重誠篤、中正不倚、坦誠直率的風格、思想、信念。
《大壯》卦辭曰:「大壯,利貞。」《彖》曰:「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壯而且大,壯而且正,展現一種剛強、正大,生命力勃發的奮進氣概。
《周易》中所倡導的剛健有為,體現一種不屈不撓、愈挫愈勇、堅不可摧的崇高品格與頑強精神。《需》卦《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須,意為等待。由於險阻在前,特別需要一種頑強、剛毅、健勇的奮鬥精神;但應該靜以待時,不能莽撞行事,這樣就可以擺脫困境。
說到剛強、正大,生命力勃發,堅不可摧的頑強奮鬥精神,人們會聯想到作為「中華民族脊梁」的優秀學人。比如,漢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他就是一位出色的代表。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他全身心投入撰寫《史記》之時,卻因「李陵事件」而遭受腐刑,他忍辱苟活,為的就是要實現宏偉抱負——完成《史記》撰著。如同他在《報任安書》中所說的:「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以半百之年,獲釋出獄,苦熬硬拼十四載,最後完成了這部史學傑作。
同樣的強者,還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師,西行捨身求法,「乘危遠邁,策杖孤徵」,十有七年,歷經無數艱難險阻,終於實現了偉大抱負。明末清初大學問家王夫之,「迄於暮年,體羸多病,腕不勝硯,指不勝筆,猶時置楮墨於臥榻之旁,力疾而篡注」(《姜齋公行述》)。他們所體現的,都是《周易》中倡導的這種終日乾乾、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