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八個漢字裡的新年

2021-01-08 界面新聞

按:繼《認得幾個字》之後,臺灣作家張大春在2019年推出了新書《見字如來》,續寫字詞起源的故事。這本書緣起於六年前他接下《讀者文摘》的專欄邀請,延續前輩梁實秋當年在該刊主持的專欄「字詞辨正」。張大春希望借著重新辨識文字,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漢字文化盡一份力。

「一個字長途跋涉來到我們面前,早已經不是它出發時的模樣。」在張大春看來,「每一個字與詞,在時間的淬鍊之下,都結構了一代人鮮活的生命經驗。所以見字,如見故人來。對任何人來說,生命只走過一回;但是字卻將之帶回來無數次——只要你願意讀。」

每一個人對於漢字都會有不同的經驗和感受,因為名字當中帶著「春」字,張大春本人也對其懷有特別的關注,他在文章裡面回憶起自己年幼的時候,父親每逢新年寫春聯,尤其喜歡「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聯語,因為「裡頭藏著我兒的名字!」

值此新春之際,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經出版社授權,特別從書中選取了年味十足的八個字,與讀者分享,它們是「春」「食」「醉」「肥」「禮」「瘦」「愛」「贊」……裡頭會不會有你特別在意的字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八個漢字裡的新年》

文 | 張大春

1、春

每年的第一個季節都充滿了祝福、期待和生機,令人興奮的開始,有時也令人迷惑。年幼時我所居住的眷村,家家戶戶都是竹籬泥壁,只在農曆新正之前髹漆了門窗,貼上春聯,顯得有些亮眼——那是我識字的開蒙之處。父親喜愛的聯語也就那麼幾對,其中有「一元復始,大地回春」。旁人家也貼寫,但常見的總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對仗比較工整。父親說萬象更新不如大地回春好,因為:「裡頭藏著我兒的名字!」

《說文》之中,許慎訓春字為「推也」,以時序而言,冬天的寒冷之氣,到了立春之後轉溫,草木到此時也競相生長,這是大自然給造字者的啟迪。而《易經》的「屯卦」也有萬物充盈其生機而始生的意思,人與事,無不在此時萌發。

萌發是多方面的,君不聞廣東鄉親稱禽魚之卵為「春」,連江浙方言裡也有一樣的字彙。至於酒,出於冬釀而春飲者亦名春,今之「劍南春」就已經相當知名了。

唐代李肇的《國史補》記載過更多,包括郢地的「富水春」、烏程的「若下春」、滎陽的「上窟春」、富平的「石凍春」等皆是,看名稱就消得一醉。

很多植物於花名而外還叫做某春、某某春。像是罌粟,別呼「麗春」;芍藥,復名「婪尾春」;牡丹,又叫「壽春」「紹興春」「政和春」「玉樓春」「漢宮春」;至於「獨步春」,這是荼蘼,「開到荼蘼春事了」,二十四番花信風的休止符。

名字裡有春字偶爾也會成為話柄,我三十歲不到就被人呼為「春公」,這絕不是尊稱,而是以諧音為不雅的聯想,我也只能阿Q地把「春宮」設想成太子之所居。不過,命名曰春畢竟佔有便宜之處,我每年幫好幾百位朋友寫「春帖子」,幾乎都少不了「向陽門第春先到」「春風大雅能容物」「繁春到此是文章」之類的句子,感覺自己果然身在每戶人家,真是福澤廣被。

2、食

——我們的文字裡有那麼多和吃喝有關的字,充滿感情。

「食」,這個字,既是糧食,也是吃;既是居官所得的俸祿,也指生計;春秋四時的祭祀,可以謂之「時食」;周公營東都時,佔卜所得地為吉兆,又名之為「洛食」,所以「食」竟然也有吉兆的意思。

今天常用字裡,看似與「食」無關,可是也離不開這意思的,還有一個「鄉(鄉)」。

古代「卿」「鄉(鄉)」「饗(饗)」所用的都是這一個字形,取賓主相對就食之景。可見大至廟堂政務,中曰鄉黨聚會,小則家人生活,都離不開吃,一起吃。有趣的是,鄉字不只是人所從來之地,與人共食的氣氛,竟然讓這個字成為國人自營的樂土勝境;夢鄉、醉鄉、溫柔鄉、黑甜鄉、安樂鄉,皆是鄉。就食之地,居然即歸宿也。

吃之成為一樁天大之事,單就所調度的動詞就可以知道:啖、啗、噉、哺、餔、茹、餐、飼、飴、餉、餕、餟……就連喝,也用食部造字。

中國人始終認為,食這件事,除了與公共事務相結合,與天地、祖先、神鬼也脫不了干係,所以很多食部的字,或多或少與崇祀、祭禮相關,宴會中的酒總是為看不見的靈物所設,飲食者懷著虔敬之心,體會生之為德,是一個漫長、繁複的生產與享受過程,是之謂「人神共薦」。

我逐行逐句將食字部的字一一看來,忽然發現:老古人重視吃這件事,遠甚於其他。為了以文字指認吃或食物的不同狀態,儘量使用不同的字,原來饘、糊(餬)、糜都是稠粥,原來饋(餽)、餼、饁都有贈送或貢獻食物的意思,原來……吃不是張嘴、咀嚼、吞咽之後,說一聲「不錯吃」就完事了的。有很多我們遺漏的字,不應該處於殘羹剩飯的地位。

3、醉

酒是迷人之物,除了鬆弛心情取樂,還有很多文化內容,讀字可知。

「醉裡乾坤大」說得多好?飲的境界寬廣,正應了孔夫子那句:「唯酒無量,不及亂。」受酒之量,人各不同,所以孔子沒說喝多少算是上限。我聽過不少大醉之態,都不如鄭安石說他老舅的一段令人驚心動魄。

有一次鄰村辦喜事,老舅去了。一連喝了三天三夜,神態如常,不及於亂。北地俗語有云:「酒不夠,煙來湊。」根據在場的人事後描述,老舅隨手抓過一桿三尺長的大煙槍來,才一打火,但聽得「砰」的一聲,炸了。

誰也說不上來炸的是什麼,只見老舅一歪身,人就再也沒有醒過來。當席同飲的伴當們搶忙拆了門板,飛奔了幾裡地,把老舅抬回家。人早就沒了氣息,倒是一路之上,直到進家門,七竅裡還冒著湛藍色的火苗子。

這就堪稱飲之烈士了。整整千年以來,怕只有北宋時代的一群酒豪——錢明逸、蘇舜欽、石曼卿、劉潛——與老舅差堪比擬。

這些人喝時摸黑,不點燈燭,叫做「鬼飲」。喝了高聲唱輓歌,叫做「了(終了之義)飲」。還有披頭散髮、光著腳丫,甚至戴上枷鐐,圍坐成一圈,叫做「囚飲」。至於用茅席裹身,伸頭喝罷、復縮身入席,叫做「鱉飲」。甚且喝完一杯便去爬樹,之後下來了再喝一杯,叫做「鶴飲」。

酒字字根是酉,十二地支之一,序列第十,合生肖為雞;配合方位而言,酉是指西方;配合季節而言,是指秋季;配合時辰而言,是指下午五到七點。以天地四時晨昏的運行看來,都在過半之處,有些成熟的況味。

回歸字形之本,酉字就是一個盛酒的缸。漢儒附會的說法,以為「萬物成象而就」,也和穀物秋熟、釀酒貯封,好像自然界的精華都裝在這發酵的甕裡了。以酉為基礎的酒字,便有了收成、完足、豐盛的潛在意涵。

有的從酉之字,表現飲酒生活中的活動。比方說,在西漢時就出現了「酤」這個字,這個字恐怕也是舉世唯一替買酒、賣酒之事獨造一字的語文。再例如:酬、醋,原本是飲酒的一連串儀式─主人初次酌酒與賓客,叫做「獻」。賓客飲過了「獻」酒,還敬主人,叫做「醋」(也叫「酢」)。主人再將「醋」飲過,還要自飲一回,第二度酌與賓客,這就叫「酬」。此後雙方便不再勸飲了。這就是飲酒之禮,講究的終究是節度。

4、肥

我在開始出現老花徵兆的那兩年裡,同時體會到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於年老的警醒之語:「年老,就是感覺到器官的存在。」如果不太計較器官二字的醫學定義,我覺得腰圍也算數。

那兩年,我還有一點維持外觀的心思,積極運動,每周四五天,都在健身房裡騎一個小時單車、在跑步機上快走十多公裡、遊泳兩千米,有時還做一點重量訓練。有如上癮一般,讓腰圍向二十八吋收縮,便成了我人生極大的目標。我的朋友謝材俊不止一次警告過我:「運動量不要太大,不然撐不久。」

我已經習慣了健身機具上所顯示的數字,只覺得維持那數字(甚至經常刻意增加一些)並不艱苦,自然沒有把過來人的忠告當一回事。直到有一天,巨大的倦怠感就像天頂打下來的一個霹靂,摧毀了兩年來積澱的一切努力。我忽然口佔了一首詩:「原地圈圈奔似飛,平生何啻減腰圍。楚姬纖細邀誰看?人若寬心不怕肥。」

時人重養生美容,醫學專家也屢屢呼籲人們控制體重。這使「肉」部的許多字看來可厭,非僅不悅目,更隱隱帶來健康的威脅;

毫無疑問地,「肥」即多肉。有的文字學者把這個字的右邊解作「卩」(節字的省寫,就是骨節),骨節本無肉;一旦有肉,肯定是肥。

杜甫詩裡不止一次出現「輕肥」的用語,無論「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或「掌握有權柄,衣馬自肥輕」所形容者,皆是非比尋常的富貴。這個字,早在《易經》的卦傳裡就和「遁(遯)」字連用,不只是形容多肉而已。由於肥有「饒裕」的意思,「遁」卦上就有一種「只緣身在最高層」的況味,處境如此,持盈保泰之道,唯有隱退,所以「肥遁」連用,還有提點那些掌握極高權柄的人「見好就收」的教誨。

不過,最新的醫學研究指出:只要不過胖,身體脂肪較多的人比瘠瘦的人長命。請低頭看看「腴」處─那兒是小腹;你有長壽的本錢嗎?我可是積累了不少。

5、禮

各人以本分相待,這在我的原生家庭三人組合裡,就是關於禮貌的簡單註腳。是以我年幼時關於「禮貌」這件事的認知,幾乎就是「本分」二字。

正由於家中人口簡單,上一代七兄弟、二姊妹,一堂數十口成員的光景倏忽零丁,父親內心是相當焦慮的,總會對我說:「打小沒有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你很難學做人。」

這話,我是在長大之後許多年、自己都成了家、開始養兒育女之後,才逐漸體會到的。其中最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我的孩子沒有叔、伯、姑姑,無論我如何解釋:山東祖家那邊有多少多少親戚,他們的反應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看在我的眼裡,直覺自己沒有盡到什麼該盡的本分,換言之:沒有禮貌的是我。

父親當年關於禮貌的教訓自有章法脈絡。他總會在最歡樂的場合,注意我是否忘形失態,隨即耳提面命。所以,我受訓斥的記憶常與愉悅廝鬧經驗的記憶綁在一起。

比方說:有一年,我已經大學畢業,進入研究所攻讀,無論從年紀、經歷種種方面來說,都是個大人了,居然還在應對進退上給「人後訓子」了一番。大年初一大清早,住在同棟三樓的汪伯伯叩門拜年,我開門迎客,拱手為禮,還道了幾聲恭喜。

不過就是這麼幾秒鐘的交接,待汪伯伯離去之後,我關門轉身,看見父親又是一扶眼鏡框,嘆了一口氣,道:「多大的人了,你連個年都不會好好拜嗎?怪我沒教好罷!」原來父親在意的是我那開門一拱手。在老人家看來,拱手相賀,是同輩人之間相施之禮;晚輩見長輩,是不能拱拱手就算數的。要拜年賀節,就得深深一鞠躬。

他這幾句話一吩咐,我的眼淚都掉下來了。一方面覺得自己沒出息,一方面也懊惱父親不留情面。這,不是大過年的嗎?開春頭一天,就給我來這套幹嗎呢?

日後逢年過節,無論是在自家之中、抑或是在江湖之上,但凡與長輩賀節,我都謹守鞠躬之禮,有人受了這一禮,表情並不自然,似乎還覺得我禮過其分,可是我也安之若素,有一種一意孤行的快意。

禮是什麼?禮,不外就是各盡本分,安則為之。

禮(禮)的左側偏旁是一個「示」,代表神祇。右上方ㄩ形的容器裡放著一個「珏(玨)」,這是用以敬神、祭神的貢獻之物。 「禮」字右下方的「豆」,原本為盛肉之具,也是標準的禮器,徑一尺、容積四升,後來成為黃豆、綠豆之類名,是由於同音假借的緣故。

從字形的各個組成部分來比合推斷,禮,就是敬神的儀式了。也由於敬神之虔誠肅穆,是一種文明的鍛鍊,以及行事的規範,於是,「禮」甚至還具備了道德上的含意。

6、瘦

「瘦」字,此乃中年以上、日常久坐、肚腩壅肥之人相當渴望的形貌。要說這個字,卻得先從老人說起。「瘦」字裡藏了一個老人家——「叟」。

有人根本覺得「叟」的本義不是老人,而是搜尋、探索——在屋下手持火炬,不就是找東西嗎?因為「搜」,找索;「廋」,庋藏,都跟尋找和收藏這一組概念有關。「叟」加上「廣」字為偏旁,一般用以表達隱藏的意思。但是在中文裡面,常有「相反為訓」的現象。「廋」既是隱藏,也是偵察、尋找,跟「搜」這個字是相通的。此字雖然罕用,但是孔老夫子那幾句「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還是非常實用的觀人之術。這話到了孟子那裡,有了更具體的實踐:「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說是觀察一個人,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神更清楚了;存心正直,眼神就明亮;存心邪惡,眼神就混濁。只要聽人所說的話,再看看他的眼神,誰能遁形?

我們只好相信:也許原先造字之初,一個表示長發老人的字形,和一個手持炬火找東西的字形,由於太接近了而混同,到小篆裡就固定下來,一形兩義,形成了「訛字自冒以為假借」,人們只好在左邊再加上一個「手」,成為「搜」,以示與表達老人之義的「叟」為區別。

幾十年前,如果說人瘦了,必與疾病、飢餓有關;今天要是說誰瘦了,第一個聯想則總是與苗條、有精神,甚至健康的概念連結較深。現代生活造就人體態普遍豐腴,肥胖甚至被定義為疾病,其實無關美醜,而是醫學上證實肥胖容易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所以米歇爾·歐巴馬才會把對抗兒童肥胖,當作美國的國安問題。

回到數千年前去看「瘦」這個字,居然帶個「疒」字邊,此偏旁讀作「床」,意思也就是病床,病床上躺著個老人家,肌肉不豐,形容枯槁,大概也就是風燭殘年了。可見在造字的那個時代,瘦是病態。倒是近些年,我自己的朋友也大多是中老年人,他們過生日的時候,我都會給兩句話,聽在古人耳中一定不很對勁——我的祝福是:「福(浮)如東海龜;壽(瘦)比南山猴。」無論接到祝福的人原本是豐腴還是苗條,似乎已經在兩句話裡感受自己理想的體態,都相當滿意。

7、愛

——沒有這個字,很多事不會開始;但是,它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口語隨時代而變異,在生活的最表面,往往顯而易見,可是大部分的人卻習焉不察。比方說,我常常在電梯裡聽陌生人話家常,動輒會說:「這我超愛的!」或者是:「他就是不愛了啊,你能怎麼辦?」或者是:「我就問他啊:愛嗎?愛就去啊!」或者是:「信不信:那就是真愛!」

我們這一代人在讀書的階段,也受過老師們的鼓勵:要把內心的情感勇敢地表達出來,尤其是「愛」。可是回頭想想:這個字,我沒有聽我老娘說過一次;我的父親可能說過,但上下文應該是這樣的:「別問我,愛幹嗎你就幹嗎。」

我甚至還清楚地記得,有一回看見電視劇裡的小姑娘抱著狗兒直親,一邊說「好可愛啊!」的時候,父親還嘆了口氣,說:「肉麻得很。」有人頗不以我父母那一代人之不擅表情為然,以為是過度的、集體的壓抑所導致。

不慣於(特別是在公開的場合)口頭傳達情感,幾乎成了一整代人的偏執,而這種「選擇性的失語」,似乎也多多少少影響到我這一代。要不是受好萊塢影視作品動不動就來上一句「我愛你」的啟迪,我很難想像還有什麼原因能讓人張嘴示愛。

今之口語用「愛」字,不論是基於血緣、情慾、友誼、憐憫……所付出的情感,都和這個字原本的意思有一些距離。

現有的甲骨文資料中沒有「愛(愛)」這個字,不過,它頂上的一撇三點卻有鐘鼎文的來歷。文字學者一向認為這個字形是個「旡」字,是一個跪坐或站立的人平視前方(或轉頭向後)且發出嘆息的模樣。

嘆息是關鍵,回到字本身來看:當人們出於不忍仁之心、自然而然發出了嘆息,表達同情、顯現憐憫,這是愛的出發;可是,又為什麼要嘆息呢?無非出於悲憫,所以這個字,一開始離男女相互悅慕的情意還有一段距離。

倒是佛教傳入中土之後,愛字應用得靈活而廣泛起來。

「愛水」,是人身上因情慾而產生的津液。貪戀美食,即出饞涎;心憶所歡,便流眼淚。於是《楞嚴經》把大量的水、洶湧的水拿來比喻情慾,說人受其陷溺的苦楚:「愛河乾枯,令汝解脫。」《楞嚴經》上還赤裸裸地說:「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這是限制級的洞見。

8、贊

從一九九五年起,「今年的漢字」成為日本年節典儀之一,乃是由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向日本全國徵集一個代表性漢字,來表現當年度世態人情之大宗。

經由投票選出的漢字會在十二月十二日——「漢字日」——在京都清水寺公布,由該寺住持當眾揮毫,寫在一張大約一米半見方的特大和紙上,之後,再供奉於清水寺的千手觀音菩薩尊前。

從開頭的幾年看來:「震」(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食」(一九九六年學生午餐集體食物中毒)、「倒」(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大企業、銀行相繼倒閉)、「毒」(一九九八年和歌山毒咖喱事件以及一連串的模仿犯)、「末」(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世紀末),這些單字所指涉的年中大事回顧,都不是什麼好事,可是這個一反東方人開春求吉兆、討喜氣,甚至帶著嚴肅冷諷意義的儀式卻在漢字文化圈掀起了仿效的漣漪。

於是一年一字重新開啟了傳統訓詁學的門徑,一個字不再是固有的形音義,還包含了人們對前一年的殷殷回眸。

二〇一一年,華文世界選出來的年度字有「贊」。 那一年裡,太多人加入了臉書,人們在這裡方便、迅速並且量化地交友,鼓舞人氣,忙碌互動、殷勤往來,畢其功於「按贊」。

「贊」——在英文版臉書裡就是「like」,一指輕敲,萬般意緒,很難說含藏著多少鼓勵、多少溫馨。不過,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解釋:按了「贊」,就算是了了一筆人情帳,用一種「要言不煩」「無聲勝有聲」的表達,與人為善,順便掩飾了不能細說真心話的懶惰。

《見字如來》作者: 張大春出版社: 理想國 | 天地出版社 2019.1……………………

相關焦點

  • 擁有中國血統須到這個文化體裡浸潤——專訪臺灣作家張大春
    張大春,臺灣知名作家,其「身份」多元,寫小說、評論、散文,在電臺說書,研究漢字源流,創作古體詩歌。作家莫言評價說:「張大春象是《西遊記》裡的孫悟空,是臺灣最有天分、最不馴、好玩得不得了的一位作家。」
  • 新年:寓意最好的八個漢字,祝您吉祥如意!
    作者:京博國學,來源:京博國學(ID: jingboguoxue) 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蘊含著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處世智慧
  • 常用漢字,最多15筆畫……日本定新年號有這6個注意事項
    日本共同社29日稱,日本政府當天決定,由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於當地時間4月1日上午11時30分舉行記者會,宣布新年號。同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還將在4月1日中午舉行記者會,就新年號發表講話。據日本《朝日新聞》29日報導,圍繞如何制定新年號,日本政府設定了6個注意事項,即使用常用漢字;漢字筆畫最多為12至15筆畫;儘量避開民間預測或期待最高的年號;不要用經常作為人名的漢字;不要使用與大企業相同的名字;第一個漢字的英文字母不能是「MTSH」。
  • 一代人來一代去:和張大春先生談遊戲
    我是讀張大春的小說長大的,到了網絡時代,也看他在News98電臺的廣播節目《大春泡新聞》的論壇裡以「大炮春」這個ID談文論藝、嘴炮時事,還寫舊體詩詞,人稱「炮爺」。我在詩文之道上請教過他幾次,也去電臺拜訪過他兩三回。
  • 「漢字」名稱(楷書)的由來(漢字八畫是破解獨體文的關鍵)
    沒有文字的統一,就沒有我們泱泱大中華,就像現在的歐洲,即使有個歐盟存在,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永遠也是四分五裂的。篆書是用圓曲形的線條圍繞而成的書體,有明確的重心,筆勢向內包圍,反映了是以皇權為中心的思想觀念。篆書難寫,實用性差。源於戰國時期的隸書,具有「蠶頭燕尾,重心向外擴張」的特徵,反映的是諸侯爭霸,向外擴張的思想觀念。
  • 寓意最好的八個漢字,中國人的八種生存智慧
    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蘊含著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處世智慧,它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也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早在1994年版的《中華字海》中,統計的字數就已達85000字!
  • 漢字的八畫才是組成漢字的基本元素(解字參考-中華字通)
    在用筆畫建立我們今天看到的楷體字(正體字)的過程中,首要是規定漢字八畫的基本意義,沒有一個確定的筆畫意義,不可能去拼湊漢字。同樣古人也沒有給我留下筆畫意義的可參考文獻。由象形圖案來創造文字,圖案和圖案會意造字,都離不開原始的表象,表意具體但不全面。我們破解甲骨文,還是從象什麼區推斷,或者依據留下來古代經典書籍,去關聯推斷,沒有百分之百的準確性。如這個"夏(夓)"字的上古形體較為複雜。
  • 中國最牛的十個漢字 最色的漢字「姦」
    一.最色的漢字「姦」這個字讀「奸」,好似奸的異體字。《說文》解釋為「私」「竊」的意思。常言道:「三個女人一臺戲」,這個字充滿了色情和曖昧的情調。二.最滑的漢字「鱻」三條魚,味道鮮美。這個字讀作「鮮」,同時,也是鮮的異體字。原指生魚,解釋為「新鮮」,「明麗」的意思,也指鮮美,應時的食物。
  • 歲末:寓意最好的八個漢字,八種生存智慧!
    舉報   ◆◆ ◆  漢字
  • 越南早已廢除漢字,但新年還會貼春聯,那他們的春聯用什麼字寫?
    在很多越南人眼裡,過年就是冬天和春天的分水嶺,過年這一天如果不貼春聯,就失去了辭舊迎新的意境了,所以很多越南人也會在元旦農曆新年這一天張貼春聯,下圖就是幾十年前越南人過年要出售的春聯,可以看得出來,當時越南的春聯還是用漢字寫的!可能很多人會疑惑,為何越南人當時會用漢字寫春聯呢?
  • 中國最牛的十個漢字:最色的漢字「姦」念什麼
    一.最色的漢字「姦」  這個字讀「奸」,好似奸的異體字。《說文》解釋為「私」「竊」的意思。常言道:「三個女人一臺戲」,這個字充滿了色情和曖昧的情調。  二.最滑的漢字「鱻」  三條魚,味道鮮美。這個字讀作「鮮」,同時,也是鮮的異體字。原指生魚,解釋為「新鮮」,「明麗」的意思,也指鮮美,應時的食物。
  • 《漢字解碼》第九講 從「八畫」說漢字:撇和捺的意義和用法
    第三講我說過,漢字八畫的產生的理論基礎是「易經」。易經是自然社會科學的結晶。漢字的基本筆畫來源於人的成長過程。人開始站立以後,就開始學步,移動雙腿,開始走步,就是撇「丿」和捺「 乀 」。撇和捺作構件表示牽引,旁出,延伸,也就是有力的作用。從撇和捺的書寫,可以感知兩個筆畫的不同。
  • 大理寺日誌:官八難還是英語專八難?看完漢字筆畫,心裡就有數了
    到達中原的裡巴,立馬被安排到了大理寺工作,雖然工作可以花錢解決,但是編制的問題,還是得靠自己。為了入編,裡巴必須通過官話八級。只是這個官話八級,難度確實太高,導致裡巴考了很多年都沒有考過。雖然說裡巴是因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被pass掉的,但筆者猜測,就算他一絲不苟的寫完了,並且答題的順序都對了,也不一定能及格。
  • 日語裡五個常見漢字的生僻讀音
    各位同學好,今天老師想談一談日語裡常見漢字的讀音問題。大家都知道,日語裡的漢字讀音分為音讀和訓讀兩種,但不管是哪種,讀音都不是唯一的,有些訓讀的單詞,漢字後的送假名不同,意思和讀音也不同。比如最常見的「生」,就有:生(なま)、生(い)きる、生(う)む、生(は)える等許多種讀音,前面這四個詞分別表示「生的」,「活著」,「生(孩子、蛋等)」,「生(蟲子、鏽等)」。下面老師想介紹五個特別常見的漢字的生僻讀音,據說這些詞99%的人都會讀錯,看看你認不認得吧!
  • 這些「漢字之最」,你知道幾個?
    這些「漢字之最」, 你知道幾個呢? 筆畫最少的漢字是什麼? 漢字裡同音字最多的是?
  • 關於漢字,不可不知的九個冷知識
    2 漢字一共有多少個? 收字最多的辭書裡 是85568個 漢字的數量是隨著歷史發展而增加的。 4最常見的漢字有5200個然而你也不一定都認識 雖然漢字一共有八萬多個,但是大部分都是沒什麼人用的死字。裘錫圭認為,每個時期常用的漢字雖然不盡相同,但是總數都是四五千個。經陳明遠統計,現代最常見的5200個漢字可以涵蓋一般書刊內容的99.99%。別忙著高興,即使把範圍縮小到5200個字,也已經超過中國人的平均識字量了。
  • 十個「三角形」漢字 好看不好認[組圖]
    漢字中的「品」型結構的酷似「金三角」,音、意、形,都非常有趣。可惜,這些字絕大部分不常用,極為生僻,幾乎變成了絕無僅有的「活化石」。先挑揀十個例子,請列位上眼。  (一)最土的漢字——「垚」  這個字讀「堯」,山高的意思。
  • 寓意美好的十個漢字,掛在家裡能影響運勢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有很多漢字天生就會給人帶來喜悅,舒服,喜慶,祥和,莊重,虔誠,敬服,正能量的感覺。一個日本書法家,做過一個試驗,他讓每個人都在掛有不同漢字的房子裡參加相同的打坐活動,從而一天下來去觀察大家的情緒。
  • 寓意最好的10個漢字,你的名字裡有它嗎?
    寓意最好的10個漢字,你的名字裡有它嗎?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歷史長河中,漢字不斷豐富發展,留下了許多精粹,寓意最好的10個漢字,也許就在你的名字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大概是世界的共識,而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以及載體,是最特殊,最有價值的符號。寓意最好的漢字,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衡量標準,所以孰好孰壞並不能找到一個標準答案,暫且說說最近熱門的漢字。
  • 防控疫情 新加坡農曆新年舞獅採青隊限八人
    防控疫情 新加坡農曆新年舞獅採青隊限八人